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682章 當今之世,擇君而事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這個大明太兇猛

  魯王賣地的消息一出,一時間,山東、北直隸、南直隸四處鼎沸……

  為何鼎沸?

  魯王居然把強占民田,強指民田為莊田,強掠民財……

  那個王八蛋居然干了這么壞事!

  盡管海內鼎沸,可是出人意料的是,那些個報紙卻一致的選擇了沉默。

  為啥沉默?

  因為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被強占的民田都是投獻的。

  苦主沒理啊!

  這魯王是趁機吞沒百姓家業啊!

  可問題是,那些土地的地契上寫的確實是魯王府的名字。怎么就成了老百姓的東西了呢?

  擱過去,這是一筆糊涂漲,可是打從清查降勛、逆臣家業,將投獻田產一并抄沒后,這筆帳就不糊涂了,只要地契上寫的是誰的名字,那地就是誰的。

  你說是投獻的,行,按大明律,投獻人流千里!

  在接下來的半個多月里,山東、北直隸、南直隸盡是怨聲載道。不知多少“百姓”欲哭無淚,多少“百姓”痛哭藩王殘暴,昏君糊涂。

  當然,哭歸哭,罵歸歸,他們還是要一邊哭著,一邊湊銀子,把他們口中的“祖業”買回來。那怕就是心里在滴血這地也得買回來。

  畢竟這可是一家人的生計呀。

  地價還不便宜,地分九等,下等劣田也要十兩起步。

  得,掏銀子吧!

  這銀子,掏的不情愿啊。

  “他叔,聽說了嗎?耿家足足掏了六萬兩銀子,才把他家祖傳的三四千畝地給買回來!”

  街頭上賣炊餅的漢子沖著路邊賣羊肉湯的老漢嚷嚷道。那張臉上這一刻竟然寫滿了暢快。

  “怎么沒聽說?”賣羊肉湯的老漢,像是恨不得別人聽不見似的大聲嚷嚷道。

  “這陣子,這方園幾十里頭到處都在嚷嚷這件事兒。耿家掏了六萬兩,王家掏了四萬兩,還有陳家,還有方家,他們掏銀子的時候,那臉色,大伙都說,跟死了爹娘似的,不知道多難看啊。這回啊,他們也是報應來了!”

  “就是,報應啊!”

  “哈哈,可不是報應咋的,照說魯王爺還真厚道,世代耕種莊田的佃戶買田,可以分成三年付清,還不收分毫利息。”

  “那可不,魯王仁義!”

  正喝著羊肉湯的路人插話道。

  “魯王仁義,那也得看對誰,咱們平頭百姓是不用付利息,可那些個老爺們,拖欠點銀子,誰不得給個五六分的利息!”

  “哈哈,這不還是報應!”

  “可不是!”

  一時間,大街上盡是一片笑聲。

  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能分得清好壞,當然,大多數,他們更喜歡看熱鬧,尤其是在這種區別對待,富人吃虧的時候,大家都是喜聞樂見的。

  手段,別看那些個王爺動不動整出群體活動的笑話,可是論起手段來,還真不差,畢竟,一不小心,是要沒命的,幾百年下來的,看似小心謹慎的背后,其實還有著數不盡的手段。

  魯王家的一萬多頃地賣了多少銀子?

  一千萬兩?

  這是最起碼的,這么多銀子用來干嘛?

  自然是用來招兵買馬,當然,他們所需要的軍艦、軍械都是軍方半買半送淘汰給他們的。與此同時,還要安排長史司派人先期入封國,這個將來的執政影響很大,這樣的規劃也是長遠而務實的。

  在長史司派人去封國作前期準備時,這邊朱以派以及魯藩上下的郡王、將軍們倒也沒有閑著,他們都先后抵達了中都,在中都接受系統的軍事教育,學習軍事指揮,學習行軍打仗。

  這也就是所謂的“中都閱武”。

  “炮響了!”

  一名士子在院落里匆匆大喊:

  “諸位,炮響了,要張榜了!”

  一人沖到姚啟圣的房間外,拍門喊道:“熙止,張榜了,張榜了!”

  “莫急,莫急,這就出來。”姚啟圣穿著一身新衣,帶著書童昂首挺胸走到院中,朝眾人抱拳:

  “今科必中!”

  “今科必中!”

  “今科必中!”

  不管平常是否互相看得順眼,都是讀書人基本風度還是要有的,特別是在今天這種時候。

  吏員張貼舉人榜時,各地士子早已團團圍住了。

  每當找到自己或者友人的名字時,都會響起一陣歡呼聲。

  歡呼聲、祝賀聲,此起彼伏……

  終了,當熱鬧之后,榜前稀落的還站著一些人,不用看,這些都是落榜的,而姚啟圣就是其中之一。

  又落榜了!

  姚啟圣睜大眼睛,喃喃自語道。

  這可怎么辦?

  難道還要和過去那樣,繼續回家苦讀?

  要是再落榜呢?

  “哎,又是榜上無名啊……”

  李石長嘆道。

  “熙止有什么打算?”

  姚啟圣搖搖頭。

  “你呢?”

  “我……這是第十三次落榜了!”

  風吹動著花白的胡須,李石凝視著遠處,數十年寒窗苦讀,讀出來的是什么?

  是屢試不第!

  難道這一生就是如此嗎?

  突然,像是做出什么決定似的,李石對姚啟圣說道。

  “我準備去中都!”

  “去中都?”

  姚啟圣詫異道。

  “對,眼下幾位王爺在中都閱兵,他們將開國海外,正是求才似渴的時候,沒準這是一個機會!”

  去中都!

  在姚啟圣還沒回過神時,李石大聲。

  “為何我等要等君王擇我,而我等不可擇君,當年孔圣人周游列國,今日,圣天子在位,封建諸侯于海外,我等為何不可擇君?不能赴海外列國一展所學!”

  我等為何不可擇君?

  震撼人心的一句話,只讓姚啟圣與周圍落榜的士子,無不是驚愕的睜大眼睛。

  我等為何不擇君!

  是啊!

  為何不可擇君!

  不是不可,而是沒有啊!

  這天底下除了大明,還有什么?

  滿清?

  還是偽順?

  還是朝鮮,或者安南?亦或者緬甸。

  或許儒家有這樣的不是,那樣的不對,但是儒家卻構建華夏的基本價值觀,這個價值早在春秋時就已經形成——就是“華夷之辨”!

  估且不說風俗語言,就是士人內心的驕傲,也會讓士人不愿意投靠被視為夷狄的安南、緬甸等國,那怕就是號稱“小中華”的朝鮮,擱士人的眼里,其實也是……夷。

  夷狄是什么?

  季布給出過答應:“夷狄譬如禽獸”。

  堂堂華夏之人,過去投奔到海外,都是天朝棄民,都是自甘墮落與禽獸為伍,更何況是士人。

  這幾年,大明是靠著“衣冠南渡”或者“撫夷歸夏”等歷史典故,才勉強改變了人們對海外的態度。加上一船船“南洋米”的運來,讓國人意識到南洋的富庶后,人們的態度在改變著。

  但是士人呢?

  士人的選擇是有限的,畢竟,他們沒有經過過饑餓的考驗,不需要為了一口飯食遠赴海外。

  可是,士人同樣也是饑腸轆轆的——對于這些屢試不第的士人來說,他們渴望著機會,渴望著出人頭地的機會。

  過去,他們沒有選擇,是因為周圍都是“禽獸”,總不能自甘墮落與“禽獸”為住吧!或者與逆賊為伍吧!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現在海外諸侯們卻不同,他們同屬華夏!

  他們的血統與中原的皇家一樣,是中原王朝的血脈!

  別看老朱家是要飯的出身,可老朱家得國最正啊!

  這個血脈是什么?

  就是正統!

  那怕與帝室再遠,那也是大明的宗室,也是皇家血脈!

  投奔這些諸侯沒有任何心理上的負擔!

  大家都是自己人!

  在眾人猶自思索時,又聽有人激動道。

  “這位兄臺所言甚是,“故君者擇臣而使之,臣雖賤,亦得擇君而事之。”若是兄臺不嫌棄的話,我與兄臺同去,不知兄臺以為如何?……”

  其他人一聽無不適紛紛喊道。

  “同去,同去……”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