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一千六百三十二章 大潰敗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國潮1980

  先物質后精神。

  前面已經說完了那些被外資以成本優勢日漸蠶食的日用品市場,隨后還得再說說被舶來文化徹底攻占下來的另一個市場。

  要知道,如果和京城百姓的日常消費化相比,這一年來,內地的流行文化所產生的變化還要更加的巨大。

  就拿流行音樂來說。

  1990年大陸內地,雖然有《亞洲雄風》這樣的亞運會宣傳歌曲紅遍天下,看似我們的流行音樂在創作風格上得到了極大拓展,突破了往日的局限。

  但其實內地樂壇的真實情況非但并不樂觀,反而讓內地相關從業者感到無比落莫。

  因為早從去年開始,內地的音樂人們就喪失了對內地樂壇的主導地位,已經從原先的紅花變成了陪襯用的綠葉。

  導致這一結果的導火索是1989年,國家電視臺的文藝欄目《九州方圓》突然連續播出了兩期專題片,名叫《潮—來自臺島的歌聲》。

  在這部紀錄片中,臺島歌手趙曉君以主持人的形式,介紹了來自臺島二十首流行歌曲,其中除了她自己的作品之外,還包括有小虎隊、王杰、張雨生、姜育恒、蔡琴、千百惠、高勝美等歌手的作品。

  說實話,幾乎沒有人知道這幾段片子是在怎么樣的操作下,得以進入內地國家電視臺的播出機房的。

  但是,從《雪在燒》三個明顯是后期添加的簡體字出現在屏幕上,大陸流行音樂史上的一次足以載入史冊的重大事件算是真真切切地發生了。

  無論說是青出于藍也好,還是照搬照抄也好,反正仿效日本流行樂MTV方式包裝之后的臺島流行樂簡直無敵。

  一經在大陸播出,受到了年輕人的瘋狂追捧,對大陸內地音樂市場真的可用“橫掃一切”來形容了。

  由此之后,大批臺島歌星的盒帶被大陸內地正式引進,形成自鄧麗君和劉文正以來第二次港臺歌曲輸入的高潮。

  王杰、童安格、姜育恒、張雨生、千百惠、小虎隊、紅唇族、等臺島歌星在大陸風靡一時。

  再加上先期已經在大陸內地火起來的齊秦、蘇芮和港城的譚詠麟、張國榮、梅艷芳,至此港臺流行音樂相對大陸本土的流行樂已經完全具備了絕對的優勢,并由此開啟了長達二十年的“統治期”。

  面對這種情況,節節敗退的大陸內地的歌手們,好像就只有在“西北風”延續下來的民歌化領域,還能暫時保有一席之地了。

  在今年,除了《亞洲雄風》這種因歷史性大事件而走紅的音樂專輯之外,大陸音樂人能拿得出手的作品,無不是民歌風的作品。

  李玲玉的《牧野情歌》,崔海棠的《彎彎的月亮》,段品章《燭光里的媽媽》……

  只有這屈指可數的的幾首歌,稍算有點影響力,勉強登上了內地樂壇剛時興起來的音樂排行榜。

  實際上,即使是過去幾年,靠著斐翔、張嬙和崔健,也曾經一度獨霸內地流行樂的寧衛民,在此時此刻照樣倍感壓力,面對來勢洶洶的港臺歌手,他依舊沒有多少還手的余力。

  沒辦法,誰讓他對國內的娛樂事業也一直沒上心去經營,只是用投機心態,賺點快錢的想法在薅羊毛呢。

  現如今,因為他放養式的簽約方式,他在內地樂壇的三棵搖錢樹已經走了倆。

  別說貪玩的張嬙,自愿放棄國內的一切,早就跑到國外去了。

  就是斐翔也因為感到在大陸發展沒有進展,也看不到更好的前景,去年的時候,在大陸的12座城市舉辦了65場演唱會后,遵照原本的人生軌跡,跑到美國去闖蕩百老匯去了。

  再加上崔建玩兒的搖滾樂又因為題材敏感,走的是非主流的路線,哪怕再受青年人喜歡,也不可能在大型晚會和重大活動的舞臺獻唱。

  所以讓寧衛民拿什么與港臺歌手對抗?又何談力挽狂瀾?

  當然,鄧麗君現在也仍然是亞洲樂壇的一姐。

  由于寧衛民對其演藝事業的干預,接連給了她多首經典好歌,她如今非但沒有被時代拋棄,變得過時,反而還成就了更輝煌的演藝傳奇。

  她在內地首張專輯——《摘金奇緣》電影原聲帶的累計銷量,已經刷新了內地磁帶銷量記錄,目前已經高達一千四百萬張,而且這個數字還在持續增長,是當之無愧的NO.1。

  還有松本慶子,也因為寧衛民幫忙找到了適合她的好歌,不但在日本樂壇重新獲得了成功,同時靠著翻唱中文版,也在大陸內地順利圈粉,有了更廣闊的市場前景。

  但問題是,她們二人所取得的成功,僅僅只能代表寧衛民幫助松本慶子麾下的音樂制作公司金牛宮獲得了成功。

  或許還能代表日本流行樂制作水平較高,無論是臺島歌手,還是日本明星都能在大陸內地輕易獲得成功,甚至寧衛民也能從中享受到莫大的利益。

  但最大的問題是這一切卻與內地音樂創作和發展毫無關聯。

  所以從個人的角度出發,寧衛民或許算是個勝利者。

  但要站在內地音樂大局來看,他同樣也是輸家一個,這才是他對于當前內地娛樂市場需要重新進行考量的重點。

  此外,這種本土創作被外來者碾壓的現象還不僅僅只限于樂壇,同樣蔓延到了影視劇領域。

  1990年,內地電影徹底從大眾藝術淪落為了小眾藝術。

  寧衛民從日本給華夏電影輸血的行為或許讓電影創作者們的日子過得好了一點,各大電影廠也確實拍攝了不少電影。

  但可惜的是,這一兩年來,大陸內地少有具有影響力且票房不錯的電影問世。

  尤其是今年還不如去年,1989年還有《開國大典》這樣的恢弘大作,甚至還有國內第一部恐怖片《黑樓孤魂》驚艷出爐。

  雖說最后這部電影因為嚇壞觀眾,導致影片剛上映不足十天就被強行下架的悲催結果,但嘗試性的創新是否值得肯定,無疑已經從社會關注度,和影片票房獲得了充分證明。

  可今年呢,至今為止也就姜聞的《本命年》和陳培斯的《父子老爺車》,還算賣座。

  但因為南北口味的差異原因,即使這兩部電影也沒辦法在全國范圍獲得成功,無論是票房成績還是觀眾口碑卻遠遠不如去年的兩部。

  所以從整體上看,大陸內地電影觀眾流失的速度依然在加劇,只能說內地電影已經越來越抓不住觀眾的心了。

  這絕不是什么故意夸大,而且也不能甩鍋,以“整個電影市場就是疲軟”為借口。

  因為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就擺在眼前,國內電影的票房慘淡的令人心寒。

  但偏偏這個時候,臺島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卻在內地的電影市場大殺四方,創造了一個驚人的奇跡——票房過億。

  老實說,這個故事的套路在不斷有瓊瑤作品被搬上大銀幕的臺島影壇幾乎毫無新意。

  影片制作成本也很低,更沒請有票房號召力的影星加盟,幾乎沒有多大的賣點。

  因此該片在臺島公映時票房慘淡,排片幾天后就遭下架處理。

  正常情況下,這種電影就算發行錄像帶也很難有起色。

  但對于大陸內地市場就不一樣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兩岸三地文化背景不同,我們電影創作者多年來太喜歡主旋律,太喜歡探討民族大義和人性中那些沉甸甸、血淋淋的偉大命題,反而忘記了去表現那些最具備普世價值觀的基本情感,忘記了除了“大我”,還有“小我”。

  也有可能是因為近年來大陸的電影市場受到香港電影影響,喜歡拍攝功夫片、武俠片和動作片,電影院里和錄像廳差不多,整天都是打打殺殺的。

  結果就像肉吃多了想吃青菜一樣,這時候突然冒出來一部催淚彈一樣的親情倫理片,一下子就爆火了。

  當時觀眾之間傳播最廣的說法是“一塊手絹不夠用”,其次是“看完電影手絹都濕透了”。

  以至于這部連臺島自身都沒太抱希望的電影,先是在武漢火了,然后到滬海接著火,最后又殺到了京城,迅速在當年席卷全國。

  甚至《媽媽再愛我一次》在當年還有大量的集體觀影,很多學校從高中到小學幾乎都是全校出動集體去看。

  就這樣,該片在大陸電影票價只有一兩塊錢的前提下票房最終突破了一億元,也就是說觀影人數達到了一億人之多。

  如果有人對這個數據還沒有感覺,那不妨將票價乘以五十再換算一下試試。

  說實話,這一點,就連寧衛民讓霧制片廠花了大價錢制作,由三浦友和主演的《保鏢》,又或是阿蘭德龍主演的《颶風營救》,在被引進大陸后,也沒能做到。

  蓋因對一部電影來說,只要能觸動人的情感共鳴,比什么大明星和大場面都重要。

  總之,這部算是票房黑馬的電影,已經足以證明一個道理——絕不是大陸觀眾不喜歡看電影,而是大陸的電影逐漸變得不值得觀眾花錢去看了。

  除了電影,臺島所擅長的親情戲碼也在電視劇領域獲得了良好的反響。

  較之港城的電視劇,八九十年代的臺島電視劇給大陸觀眾的印象是更偏重于人情和人性的表現,在表達都市生活題材方面,也注重人生寓意的傳達。

  繼《星星知我心》、《一剪梅》、《幾度夕陽紅》、《京華煙云》之后,《庭院深深》、《婉君》和馬景濤、劉松仁所主演的《春去春又回》依然成了這一年讓無數觀眾為之揪心和牽腸掛肚想頭,牢牢把許多觀眾每天準時鎖定在電視機前。

  在收視率方面能與之媲美的僅有這一年播出的港城現實題材的電視劇《流氓大亨》、《義不容情》和《我本善良》。

  最多再加上幾部引進的外國電視劇,比如美國的《神探亨特》、《成長的煩惱》,還有那部由霧制片廠拍攝,由三浦友和主演,沒能在日本上映,倒先在大陸播出的日本電視劇《女人階梯》。

  以及另一部這次被寧衛民順便引進,剛剛給帶回來的,1985年由TBS電視臺拍攝完成的,由現在松本事務所名下兩位演員——小泉今日子和宇津井健共同擔任主要角色的《少女疑云》。

  而大陸內地在這一年拍攝完成的電視劇就要相形見絀許多了。

  因為無論是重慶電視臺的《凌湯圓》,或是四川電視臺的《死水微瀾》、又或是廣東電視臺的《公關小姐》,這幾部電視劇作為方言電視劇,都僅在一定區域內稍有影響。

  全國范疇之中,僅有《圍城》和《楊乃武與小白菜》、《莊妃軼事》這些大陸原本就很擅長的歷史題材的電視劇,獲得了觀眾的關注和好評。

  很顯然,在這個城市升級的年代,在最容易引發人們共鳴的都市題材方面,大陸內地嚴重缺乏能與港臺電視劇,甚至是和外國電視劇相較量的優秀作品。

  這還不算,如果說音樂和影視劇方面,面對氣勢洶洶的外來者,大陸內地的作品多少還保有一定陣地,尚存一些復興的希望,還不算徹底全面潰敗的話。

  那么在動畫片和漫畫領域,大陸內地的創作者則是毫無爭議的一敗涂地,完全喪失了留住觀眾的本事,以及自主造血的能力。

  說實話,這一天不是突然來到的,因為體制和創作機制的問題,其實早從《鐵臂阿童木》和《森林大帝》被引進的那一刻起,國產動畫片的大潰敗就開始了。

  然后就是一日復一日加重這種惡性循環的趨勢,走向注定沒落的結局。

  公平的說,這些年來,我國的動畫片創作者其實蠻辛苦,他們用落后的方式創作了不少優秀的作品。

  比如《黑貓警長》、《葫蘆兄弟》、《阿凡提的故事》、《金猴降妖》等等,甚至去年還有《山水情》這樣的水墨動畫獲得大獎。

  但主要的問題還是在于國內根本就沒有建立起應該有的動畫產業,或者產業鏈。

  我國的動畫片創作者根本不用考慮這個片子做好怎么賣去市場,沒有的,只要考慮怎么去拿獎就夠了。

  而且他們還是拿低工資的,完全沒有辦法通過勞動致富。

  這就導致1990年終于迎來了青黃不接的年代,出自滬海老廠的諸多動畫片《一半兒》、《森林小鳥和我》、《鹿和牛》、《買馬》、《猴子下棋》、《雪鹿》、《孤獨的麗莉》幾乎全沒經受住市場的考驗。

  只有改編自鄭淵潔作品的《舒克和貝塔》,以及另一部木偶動畫《大盜賊》勉強收回制作成本。

  與之相反的是,電視屏幕上受少年兒童喜歡的永遠只有外國的動畫片。

  無論是美國的《太空堡壘》、《米老鼠和唐老鴨》、《忍者神龜》、《貓和老鼠》、《宇宙巨人希曼》,還是日本的《阿拉蕾》、《小飛龍》、《百變雄獅》、《星球大戰》,都是霸屏的存在。

  國產動畫片似乎已經被共和國的少年兒童們給遺忘了,沒有人再對國產的動畫形象念念不忘,也沒有孩子熱衷于討論。

  這種現象和負面作用,甚至擴展到了兒童讀物領域。

  那些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曾經一代又一代陪伴共和國的孩子們長大的連環畫,從這個時候起也被孩子們拋棄。

  當代的孩子們,沒人再像他們的父輩那樣,去抱著傳統故事的小人書興致勃勃的翻看了。

  他們熱衷的是來自美國的《超人》、《蝙蝠俠和羅賓》、《變形金剛》,以及來自日本的《七龍珠》和《女神的圣斗士》。

  即使這些讀物多是沒有合法授權的盜版書,但沒有一個孩子會在意這一點,他們仍舊以遠超父輩的熱情在追讀,每天都盼著能看到新的故事。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