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612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夢回大明春

  陳規,出身于嶺南陳氏,族譜可追溯到東漢,似乎還是南朝陳的皇族。

  炎黃子孫,誰家祖上沒闊氣過呢?

  到了明代,陳規這一脈當官的不多,但海上貿易做得挺紅火。特別是廣州開海之后,陳家的海船發展到數十艘,主要從江西購買瓷器、桐油等商品,運往東南亞和印度出售,再從東南亞、印度運回香料和寶石。

  蒸汽機帶來紡織業大型,廣東商賈眼紅得很,他們甚至派出子弟求學,成功仿造出蒸汽紡織機。

  但是,廣東缺少原材料,這破地方不產棉花!

  江南和山東的棉花,早就被其他省份的商賈霸占。廣東商人只能購買楚棉,可是楚棉的出棉率不高,紡出的棉布質量也不好。

  于是乎,廣東商賈成為開拓印度的急先鋒,他們迫切想要一塊穩定高產的棉花產地!

  陳規作為家族嫡次子,被派到天竺管理農莊。家族花費十多萬兩銀子,終于拿下十八萬畝地,并移民上千,募私兵數百。

  這塊地位于考維利河沿岸,土地非常肥沃,主要種植棉花、水稻和甘蔗。

  天竺的農民太過懶惰,還把漢族移民都帶壞了。陳規對此焦頭爛額,嘗試過無數種方法,最后只能請求家族繼續出銀子移民。

  有人說幫忙提高生產效率,死馬當成活馬醫,那就試試唄。

  在張堯六人的主持下,不分漢民還是土著,每人佃耕十畝地為基數。這十畝地叫做“基田”,田租高達七成,剝削得足夠厲害。

  十畝之外,每人可多佃三畝。這三畝地叫做“增田”,田租高達六成。

  每年農作物收獲時,畝產高于平均數的佃戶,來年可多佃五畝地,這五畝地叫做“優田”,田租只有五成。而畝產最高的五百個佃戶,可額外再佃耕五畝地,這五畝地叫做“自田”,田租僅有四成。

  以上畝產,都算每個佃戶名下耕地的平均數,佃耕過多會導致平均數下降,而且種子都由莊田主提供。

  作為懲罰,畝產最低三百佃戶,全家都將被永久逐出農莊!

  另外還有終極獎勵,三年統計一次,累積繳租最多的兩百佃戶。可自己攢錢出資,由莊田主聯絡政府,幫他們購買五畝地,這五畝地將永久作為他們的私田。

  如果連續九年都被評上,那就能積攢十五畝私田,絕對算得上勤勞致富。

  地主敢耍花招,在統計時做手腳?

  那就正好,趁機發展濟世派,團結起來逼地主老實。

  此制度一經執行,漢民歡呼雀躍,瞬間被激發積極性。他們起早貪黑打理土地,沒事兒都要去轉幾圈,把田里的雜草拔得干干凈凈。

  本地的低種姓和賤民,則似乎沒聽懂一樣,只有少部分變得勤快起來,大部分依舊得過且過。

  仔細走訪詢問,張堯終于搞明白原因,本地土著根本就不相信!

  那就來一撥“轅門立木”,讓低種姓和賤民自己報名,選十人一起挖掘水井。只要能挖出水,立即賞一車糧食,由這挖井的十人平分。

  賞賜兌現之后,大量低種姓和賤民被調動起來,開始熱情洋溢的投入農業生產。

  不要歧視任何種族和群類,是人都想過好日子,懶惰有著深層次原因。只要給他們希望,大多數人還是愿意抓住,希望越大他們抓得越緊。

  當然,也有一小撮,那是真的懶,已經無藥可救!

  張堯六人一邊學習耕種技術,一邊學習土著語言。等都學得差不多了,便去義務教導土著,幫助低種姓和賤民提高種植技術,還組織他們結成互助小組,免得被漢民給甩開太遠。

  暫時不急著傳道,等混熟了再說。

  陳規看著熱火朝天的景象,不禁贊嘆道:“六位仁兄大才!”

  張堯笑道:“我是杭州匠戶出身,自知小民想要什么。匠戶給官府做事,都是能躲就躲,能敷衍就敷衍,能偷懶就偷懶,拿不到好處誰干啊?若換成自家事,匠戶一個個勤勞得很。這些農民也是一樣,只要定下制度,讓他們干活越勤奮,就越能得到更多好處,他們為了自己當然會賣力。”

  陳規贊道:“不愧是物理學派高足!若六位兄弟留下幫忙,陳某愿意長期聘用,每人每月五兩銀子,逢年過節另有饋贈。”

  張堯說道:“月俸三兩足矣,在下有一個請求。”

  “但講無妨。”陳規說道。

  張堯說道:“辦一學校,免收學費。莊內佃戶子弟,不論是否漢民,七歲以上、十二歲以下,必須來學校讀書。一旦違反,全家驅逐!”

  陳規說道:“漢民來天竺之后,雖也有子嗣降生,但都還不滿三歲。諸位欲辦學校,只能教那些土著子弟讀書。”

  張堯笑道:“只要是人,管他哪族,都可沐浴圣教。陳兄,若推行教化二十年,莊內的年輕一代,可是人人都能說漢話、寫漢字呢。省了你多少移民開銷?”

  陳規仔細思索,點頭說:“也可。”

  推行教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

  這些天竺孩童,得從語言教起,偶有一些聰明伶俐的,大部分學生都能把老師活活氣死。

  而且孩童受家長影響,特別是賤民子弟,被種姓制度長期洗腦,自認為沒有學習知識的能力。上課時各種混日子,看他們似乎在認真聽講,考試的時候各種一問三不知。

  半年之后,錫克教創教祖師那納克南下,與濟世派六人相見。

  雙方深入交流之后,張堯等人被那納克的個人魅力所感染,那納克也嘆服物理學派的各種理論知識。

  很快,他們達成共識,并各自修改部分教義內容。

  錫克教就是濟世派,濟世派就是錫克教,屬于同一宗教的不同派別,核心思想為:眾生平等,尊重知識,信仰自由,提倡節儉,熱愛工作,扶危濟困。

  教徽重新設計,一把匕首,一把長劍,斜向交叉。

  濟世派尊王淵為大宗師,錫克教尊那納克為上師,不拜任何神靈和偶像,只奉行天道或真理。

  那納克親自留在南印度傳教,希望張堯幫忙介紹幾位漢人莊園主,獲得這里的漢人統治者的認同。

  語言文字不是障礙,因為印度有幾百種語言。錫克教使用的印地語,都還未發展成熟,就算是印地語內部,也有不同的文字,吸收了梵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天城文等諸多文字。

  而且,不管是印地語還是漢語,在他們傳教的地方都屬于異族語言,因為這里的主流語言是泰米爾語。

  與其說是傳教,不如說是傳播文化,先得教這些人讀書識字,再以識字者為中心傳播信仰。

  互相改良兼容的濟世派(錫克教),絕對算當世最世俗、最進步的宗教。他們甚至提出了男女平等,而且極度重視知識文化,提倡勤勞致富,禁止教徒苦修和行乞。

  對了,雙方還共同編撰教典,估計是全世界最簡單的教典,由印地語和漢語進行雙語記錄。

  大致內容為:混沌初開,陰(光明)陽(黑暗)兩立。管祂神佛真主,都是天道(真理)的化身,眾生本為平等,世人應當互敬互愛。有一宗教為濟世(錫克),不供奉神明,只供奉這本圣典。大宗師(上師)引領信眾博愛,掃除污穢,迎接光明。

  錫克教的《原典》,在創教初期就這么多,歷代上師不斷增添刪改,才弄成厚厚的一千多頁。

  雙方約定,大家共同的《圣典》不能改動,只能以附件的形式進行增加。比如《數學》、《物理》,就會被濟世派扔進去,還會加入一些簡單的教規。

  當遠在北京的王淵,拿到這部《圣典》,并得知濟世派與錫克教合流,簡直哭笑不得。

  這兩派都挺幼稚的,畢竟雙方創建時間加起來,都還不滿二十年。他們能在印度傳播,全靠印度種姓制度和宗教矛盾,畢竟總有一些底層人民想要擺脫束縛。

  請:m.vipxs.la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