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三百九十章 郭奉孝獻計破敵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漢室可興

  劉備稱帝后,四方諸侯反應不一。

  北漢主劉旭、魏王袁紹自然是指責劉備“僭稱尊號,大逆不道”,號召天下“共擊之”。

  涼漢主劉民(秦王韓遂)、蜀漢主劉璋都是天子,也不肯承認劉備的正統地位,都采用自己的年號。不過這兩人各自忙于內事,無力也無意立即與劉備發生沖突。

  韓遂因為與劉備疆域相鄰,就派了使者道賀。劉璋則裝聾作啞,視而不見。

  如今天下有四位漢帝。人們分別以北漢、涼漢、蜀漢和炎漢稱之。也有稱劉備為季漢的。

  論正統性,劉備在天下士人心目中排為第一。

  燕王公孫度以前曾入侵青州,與劉備發生過戰事。但袁紹的威脅近在眼前。既然袁紹反對,那么公孫度就必須支持,希望劉備能在袁紹南部施加更大壓力。

  公孫度第一個向劉備遞表,愿意采用章武年號。采用年號,就是公開稱臣。

  劉備只改了年號,尚未改正朔。正朔指正月初一,改正朔就是改歷法。

  新朝仍舊采用原來弊病多多的四分歷,不過已經命令工農書院大祭酒劉洪進行改進歷法的工作。劉洪曾與蔡邕一起在東觀校書,兩人做了不少天文歷法方面的研究。

  楚王劉表原來是采用先帝劉協時期的初平年號,現在也遣使祝賀,改用章武年號。

  劉備召集重臣,問道:“劉景升、公孫升濟皆采用章武年號,諸卿以為當如何應對?”

  二人不會平白支持。劉備也必須給予相應的回應。那就是承認燕王、楚王之名號。

  司空張昭奏道:“臣以為當以其王號封之。如今四方拱伏,天下唯有袁紹、劉璋、韓遂三人不服。

  若能示以寬宏之意,三人未嘗不會去除尊號,稽首歸降。則陛下不費刀兵而定天下,黎民幸甚!”

  張昭對劉表和公孫度奉章武年號大為贊賞,認為有采取和平手段統一天下的可能。

  修仁義而服諸侯,這是儒生的終極理想!

  司徒第五巡有不同看法:“劉景升、公孫升濟不過迫于形勢,豈真心歸降?日后削藩,必動干戈。

  袁紹等三人皆野心勃勃、怙惡不悛之徒。非到山窮水盡,不可能按兵束甲。

  張公寄以綏撫之策以平之,難矣!

  如今袁紹正與公孫升濟爭幽州,可封公孫升濟為燕王,以牽制袁紹。

  至于劉景升,剛定荊南四郡,士卒疲憊,不如因而伐之,一舉奪取荊襄之地!”

  尚書令華歆支持張昭,不建議短時間發動大戰:“陛下,攘外必先安內。如今內部災害多發,賊亂頻仍,民生艱難,百廢待興,實不宜大動干戈。對四方諸侯,暫以綏撫為宜。”

  劉備問軍謀尚書郭嘉:“奉孝怎么看?”

  劉備麾下重臣,以田豫最為年輕,本年二十五歲;其次就是郭嘉,二十六歲。十九歲的劉曄,職銜為軍謀侍郎,還差了一個身位,尚算不得重臣。

  如此年輕,身居高位,并不算太夸張,這是開國時的正常現象。

  光武二十八歲起兵宛城,二十九歲大戰昆陽,出鎮河北,不到三年而據有幽州、冀州、河東、河內,兵力十余萬,遂于三十一歲在河北稱帝。那時光武的地盤與袁紹此時差不多,大不如劉備。

  光武稱帝后,封鄧禹為大司徒。其時鄧禹二十四歲。

  郭嘉奏道:“陛下,如今形勢與光武之初大為不同。那時光武之敵皆割據一郡或數郡,實力分散,如關中赤眉,涼州隗囂、竇融,益州公孫述,青州張步,豫州劉永,廬江李憲等,皆為光武逐一擊破。

  如今袁紹跨州據土,精兵二十萬,其實力遠超那時各路勢力,可比之于楚漢之時。

  當年高祖聯合各路諸侯一起伐楚,最終殺項羽,一統天下。

  臣等認為,仍當與涼、荊、遼等地諸侯會盟,共伐袁紹。

  楚王、燕王,不過虛名耳,賜之無妨。

  劉景升自守之輩,不足為患。唯有豫章孫策,有英才,跳梁不已,當先伐之。

  為免袁紹生事,可請鎮西招誘胡族,聯合公孫升濟,再擾幽州。

  我軍可從東郡一線抽調兵力,急速南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速破孫策。

  軍謀部已制定具體方略,將即呈陛下御覽。”

  劉備道:“大善!軍謀部辛苦了。”

  又問軍政尚書賈詡:“軍心、士氣如何?將士厭戰否?”

  賈詡道:“回稟陛下,分田逐步落實,陛下登極后又頒發賞賜,三軍開顏,將士立功之心甚切,聞戰則喜。軍心可用!”

  劉備覺得軍功授田還是屬于政治工作,便將此職權劃歸賈詡。

  當然,核定軍功是大事,不可能賈詡一個人說了算。劉備組建了專門的軍功核定委員會。

  賈詡為主事,周貫、郭嘉、田豫、牽招、關羽、呂虔等大將皆在其中。

  劉備命賈詡研究制定軍銜體系,但這個事情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聽取軍隊上下的意見,不能亂搞一氣,反而削弱戰斗力。

  所以第一批軍功授田并沒有跟軍銜制結合在一起。

  凡事不能急于求成,須當試點進行。要先做好配套和預案,不可強行貿然推進。

  劉備又問軍備尚書沐并:“后勤可以支撐否?”

  沐并仍舊負責度田,但抽調了張既、蘇則等協助,壓力減少了一些,把主要精力轉到準備后勤輜重、糧草軍械上來。

  沐并答道:“回稟陛下,五州之地,廣開屯田,雖然去年有些災害欠產,總體上已有盈余。糧谷支撐五萬人規模的戰事,半年以內當無問題。”

  沐并說的是五萬人遠征。這個糧谷比劉備預想中好了太多。

  這就是體制的優越性所在。

  直接從農民處收取租稅,而非通過豪強,效果大為不同。

  雖然這一比例還非常低,但已經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若能像后世,全國皆是自耕農,租稅直接收入官府,那不知能支撐得起多大的官府、養起多大規模的軍隊!

  劉備現在地盤,按照幾十年前官府統計,人口不下于兩千萬。考慮戰爭消耗、天災人禍,假設人口不升反降;但劉備打壓豪強,又從豪強處奪取了一些隱匿人口,綜上按照最保守來算,一千萬人口總是有的。按五人一戶,也有兩百萬戶。

  現在劉備軍隊不到二十萬,遠遠沒到上限。

  再安心種田一年,就將迎來暴兵的時機。

  種田不是一味埋頭,還得給對手添亂,扯其后腿,讓其不得安心發展。

  劉備聽完重臣發言,道:“諸卿之言,都有道理。此系朝廷大政方針,不可貿然決定。須當廣泛征求意見,上下一心,形成共識,方可推行。

  卿等自去與分管諸部研究。五日內,形成奏章交上來。待成熟后,召開大朝會,進行宣講。”

  華歆等躬身告退,只郭嘉被劉備留下。

  郭嘉又向劉備申請將幾個軍謀部侍郎宣進,一起向劉備講述作戰方略。

  劉備聽了大體方略,表示滿意:“約而不煩,直擊要害。我意卿等之計可行。”對耿奇道:“去將劉猛喚來。”

  在等待劉猛的過程中,劉備又問了幾個關心的問題,如胡族問題,協同問題,水師問題,宗賊問題,等等。

  郭嘉等皆有預案,一一解答。

  看看天色近午,劉備命送上點心,與郭嘉等邊吃邊談。

  端茶送水之人皆年輕少女,容貌可觀,擱到以前,郭嘉是不會吝于欣賞的。原來風流灑脫,不拘禮法,“不治行檢”,現在卻目不斜視,宛如正人君子。

  劉備心道聽說郭呂氏有膽策,略似乃兄,郭嘉被其轄制,變得嚴謹端正,也不算是壞事。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