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牛學雖然是一個位于半山腰的學,但是其實情況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破。
學校教室窗明幾凈,教室里也有投影儀等多媒體設備,只是終歸是位于山區,每個班的孩子并不如城市里的那么多,一個年級只有一個班,一個班的人數有的甚至不足二十個。
這樣少的人對于一幫在城市長大的大學生來是很罕見的。
劉文英一路都在感嘆,她還以為來會面臨烏拉拉一大片幾十個孩子,結果他們一個團隊直接就快抵上人家一個班了,這簡直不可思議。
而對此最沒有波瀾的,大概只有蘇男和宋廷川了。
或者,對此波瀾最大也只有他倆。
因為這讓他們不可避免地想起了清溪。
清溪也是一個班級人數很少的學校,但學習氛圍卻是不可多得的好。
蘇男希望這個學校的學習氛圍也能和清溪一樣。
支教團隊順利抵達西牛學后,就和學校的校長取得了聯系。
校長是一個四十歲左右的中年婦女,微胖,戴著一副紅框眼鏡,姓周,看著倒是挺溫柔和氣的。
西牛學很,到只有兩層樓,一層樓三間教室,六個年級就都在這里了。
操場只有一個籃球場那么大,還沒有傳統學校的八百米跑道,僅僅是旗桿下一大片寬闊的水泥地,然后用白色的油漆簡單的畫了一個四四方方的圈。
學校的學生都是周邊就近的居民,也因為就在學校附近不遠的地方,所以學里不給學生提供食宿。
學校唯一的賣部位于一樓和二樓的樓梯拐角,是真的,包子饅頭什么的都沒有,用兩張桌子拼起來就是一個攤位,上面擺一些辣條之類的沒什么營養的零食。
這么的學校,可想而知支教團隊是不可能住學校里的。
校方給他們安排的是村里的招待所,那招待所里學校還挺近,直線距離不足四百米,出了校門左拐直走就能看到。
實話這一次的支教地連隊長都有些懵逼。
對了,補充一下,社團的支教地不是由社團自己決定的,而是他們和當地的教育性公益組織簽署合約,當地的組織會在暑假開始之前將聯系好的學校住址發給社團。
當然了,為了保證社團和學校方面的公益粘性,也不可能每年都換地方。
每四年換一次,今年剛好是到了該換地方的時候,所以對于這里的情況,是連秦暢都把握不準的。
原以為去年的相差不會太遠,結果光地理位置就挺讓秦暢懵逼的。
在了解了學校的情況之后,秦暢更頭疼了。
因為這個學校除了以外,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是,課少。
西牛學一只上四節課,般半到九點十分第一節,九點二十到十點第二節,十點半到十一點十分第三節,十一點二十到十二點第四節,然后一的課就結束了。
沒有下午課。
四節課,兩節語文兩節數學,孩子們甚至沒有英語課。
就這么精煉的課程,他們要怎么去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