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九十六章 巡視(下)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大燕公子

  在燕國朝堂在齊地新設的四郡中,臨淄郡不論如何,仍居于核心的地位。

  臨淄郡,郡府毫無疑問是臨淄城,下轄包括昌國君樂間的封地昌國縣(今山東淄博市張店區東南),另外根據姬康的詔令,把齊地臨淄郡的歷下邑,改名為濟南縣。

  另外還有朐邑縣(今山東臨朐縣)、安平(淄博市臨淄區皇城鎮皇城營村南)、狄其縣(今山東高青縣高城鎮西北)、千乘縣(今山東高青縣高城鎮北)、樂安縣(今山東廣饒縣西北)、博昌縣(今山東博興縣湖濱鎮寨郝村南)、高宛縣(今山東省鄒平縣東北苑城鎮)、博城縣(今山東泰安市東南三十里)、平陰縣(今山東平陰縣東北)、南陽縣(今山東新泰市西北)、嬴縣(今山東萊蕪市萊城區西北)、北海(今山東東營一帶)等。

  總之,臨淄郡包括臨淄縣在內,共計十九縣。臨淄郡西與趙國、楚國兩國接壤、東與即墨郡相連,北有渤海,乃至濟北郡相靠,南為瑯琊郡。

  即墨郡的郡府為即墨城,下轄包括即墨城在內的蓬萊、東萊、掖邑、淳于、東牟(今山東煙臺市東南牟平區寧海鎮)、威海(原名昌陽城)、煙臺(原名罘城)、高密(原名城陰城,今山東高密市)等一十七縣。

  即墨郡東、北、南三面皆為大海,西與臨淄、瑯琊兩郡相連。

  瑯琊郡的郡府為瑯琊城(今山東省青島市瑯琊鎮),下轄包括瑯琊城在內的邞縣、東武、不其、箕縣、莒縣、陽都(今山東沂南縣磚埠鄉黃疃村北)、夏河城(今山東新黃島區西南)、日照(原名海曲)等十三縣。

  瑯琊郡南為大海、西與楚國接壤,東連即墨郡、北靠臨淄郡。

  濟北郡的郡府選擇在了盧縣(今山東德州市齊河縣西南部),本來最合適的城邑為高唐,但是因高唐目前處在燕趙兩國的邊境線上,故選擇在了盧縣。

  濟北郡下轄包括盧縣在內的高唐、樂陵(今山東樂陵市)、厭次縣(今山東陵縣)、浮陽(今河北滄縣東關)、千童(今山東樂陵市東北)、鬲縣(今山東德州市德城區南境)、漯陰(今山東濟陽縣孫耿鎮)、平原(今山東平原縣)、饒安(今河北鹽山縣西南)、麥丘城(今山東商河縣西北)等一十九縣。

  濟北郡東為大海,西部與趙國接壤,北部與燕國的河間郡相連,南部是臨淄郡。

  根據姬康的詔令,此番齊地四郡的郡守與軍馬都督,分別是:

  臨淄郡,郡守丁萬、軍馬都督胡歸良;

  即墨郡,郡守郝學君,軍馬都督馬順達;

  瑯琊郡,郡守王忙,軍馬都督安民;

  濟北郡,郡守安蔣安,軍馬都督武陽靖。

  在占據了齊地后,燕國新增陸軍二個軍。

  分別為:陸軍第十一軍,軍長安民;陸軍第十二軍,軍長馬順達。

  其兵員很是現成,乃為隨燕國大軍進齊的兩個預備役軍。

  燕國海軍在即墨半島設立基地,海軍第一軍仍駐守遼地,由石敢、張天率領的海軍第二軍則駐守即墨半島。

  姬康與閣相將渠、昌國君樂間等人,從臨淄城出發。

  一路上走走停停,半月之后才到了即墨城。

  在即墨城北城門口,郡守郝學君與軍馬都督馬順達,以及石敢、張天等燕國將領,乃至即墨城有名望的鄉紳等,在此等候迎接姬康。

  郝學君、石敢等人非常清楚姬康的性格,知道其非常厭煩這種迎來接去的虛禮。

  因此眾人迎接姬康的排場,也不敢過分張揚,生怕惹到姬康生氣。

見姬康乘坐著輿車來到了城門口后,郝學君、馬順達,石敢、張天等人,一見到姬  康從輿車上下來,所有人全部拜倒于地。

  齊聲道:“參拜我王。”

  “眾人平身。”

  “多謝我王。”

  姬康上前兩步,先把前面的一個頭發胡須花白的老者鄉紳,親自攙扶起來道:

  “老人家,快快請起。”

  這個士紳頓時感動的熱淚盈眶,嘴唇哆嗦著對姬康道:“多謝……多謝我王。”

  再與其他鄉紳打過招呼后,才看向了郝學君他們。

  最后,看到了與田光二人已經擁抱在一起,皮膚已經被曬成青銅顏色的,在自己身旁自小長大的伙伴——石敢。

  姬康來到了石敢面前,看到石敢眼淚都快留出來了。

  “公子,你……你來了。”

  “嗯,來了,看看你怎么樣?”

  “公子,石敢沒……沒給你丟人。”

  姬康內心酸楚,點了點頭:“我知道,干的不錯。出來帶兵,后悔不?”

  “公子,我不后悔。就是……就是經常想你,對了,還有旺財。”

  “你這個石敢,居然把我與旺財相提并論。”

  周邊眾人聞此,都哈哈大笑起來。

  眾人知道自家君王與石敢的關系,對二人之間的問詢用詞,絲毫不感覺到唐突。

  反而,覺得異常的親切。

  姬康上前拍了拍石敢的肩膀,石敢再也忍不住,眼淚奪眶而出。

  這個時候,細心的侍官令王從發現,自家的君王眼里也含著淚花。

  七月下旬,姬康等一行,來到了博城,隨后就要返回薊都。

  在臨淄的閣相魯仲連、蘇代,大將王石、薄望等人都提前來到了博城。

  在博城,眾人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登臨泰山,祭祀神靈。

  這也是燕國閣相們,乃至燕國朝堂眾臣的一致要求。

  姬康自然不能違背眾臣的意愿。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東岳、泰岳。

  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長”、“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稱。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民眾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

  來到這個時代,姬康才知道,泰山為何被譽為華夏民族的象征。

  自遠古時期,黃帝就曾登過泰山,舜帝也曾巡狩泰山;

  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

  而在姬康來泰山之前,總計從遠古開始,就有七十二位君王到泰山封神。

  清晨,天色還黑,姬康就率領著文武官員向泰山的天柱峰進發。

  在泰山祭祀神靈的禮節,與祭天的禮節沒有什么二致。

  待祭祀完神靈后,姬康站在天柱峰上,看著磅礴而升的朝陽。

  姬康心胸激蕩。

  閣相魯仲連、蘇代、將渠等文武官員,也異常地激動。

  遠處是從云海之中升起的朝陽,腳下是西起平陰縣黃河崖之防門,經泰山北麓,橫穿嬴縣、陽都、朐城、莒縣、東武,東至膠南瑯琊,從夏河城入大海,蜿蜒千里的齊地長城。

  閣相魯仲連對姬康躬身道:“王上,能否做詩一首,鐫刻于泰山之上。”

  姬康點了點頭,毫不猶豫地道:“好。”

  面對著巍巍群山,姬康高聲頌道: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姬康的聲音在泰山的群山中回蕩,繼而越過了高山、大河、平原、丘陵,漸漸向四方擴散,響徹在了這片已經飽經戰亂數百年的中原大地上。

  (第五卷完)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