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一百一十六章 涼州風云(8)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建安天下

  張奐的遷居,是涼州的士族門庭們的普遍現狀,羌亂此起彼伏是一方面原因,朝廷不重視該地區,也就間接的導致這些士族們在仕途和政治資源上落后于其他地區。

  何況后漢朝廷甚至對于放棄涼州的問題,甚至嚴肅的在朝堂之上討論過。

  這就讓涼州本地的士族豪強們對朝廷愈加的不滿,但羌人叛亂時,遠不入其他州郡對朝廷大軍的擁護和配合。

  甚至歷史上的馬騰,身為大漢伏波將軍馬援的直系后代,居然聯合當地的羌人一起對抗朝廷。

  當然,趙普不可能向盧植和曹操等舉這個例子,他只是委婉的表達,涼州當地的世家大族們對于朝廷的疏遠。

  事實上,如果涼州本地豪強能和朝廷同心同德,共同抵抗羌人叛亂的話,這延續一百多年的羌亂,至少在規模上要小不少。

  趙普試著把這些站在后世角度上看待的問題,詳細的說給在場的三人。

  這些,之前趙云也曾問過,不過趙普沒有這次說的詳盡。

  盧植和曹操完全認同趙普的這個觀點,可這個問題,事關后漢朝廷的立朝根本,算是國策。

  若想要改變,那必須得從漢靈帝劉宏那里入手,而且要不只是劉宏,其他的士人公卿們,也得贊同朝廷重視對西域的經營。

  因為這事關眾多家族的切身利益,覺悟到不了一定的境界,他們是不會同意的。

  所以,盧植和曹操皆搖頭嘆息,“這恐怕是很難的一件事。”

  至少,尚書令盧植和即將上任的涼州刺史曹操是左右不了的,甚至加上他自己,侍中趙普,想要短時間內扭轉這種局面也不現實。

  趙普亦嘆道:“其實,我也知道,涼州之亂有諸多原因,即便你知我知,也是徒呼奈何毫無辦法。”

  他沉吟了片刻,又對曹操道:“還有一點我須得提醒你,如果孟德你真的擔任涼州刺史,對于羌人的民俗要多采取順從,而且刻意壓制。”

  歷史上從第一支羌人部落在隴西與漢人雜居之后,漢、羌因風俗和生存方式的諸多差異,就導致民族沖突不斷。

  這其實在不同民族之間融合的過程中是非常常見的,但是歷代的漢朝官員,都站在天朝上國的立場之上,對于羌人的習俗采取了強力的壓制和逼迫。

  而談羌人的習俗,首先先談羌人生活的區域。

  《后漢書·西羌傳》所載羌人的生活地域在”河關之西南”,”濱于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實際上并不準確。

  所謂的河關,也就是河關縣,具體的位置大致在后世甘肅積石山縣附近,約轄制青海東部黃河以南部分地區。

  河關縣設置于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隸金城郡,但在后漢改為隴西郡轄制。

  以河關為限,《后漢書·西羌傳》的記載恰恰把聚居羌人最多的兩漢之金城郡,亦即河湟流域的絕大部分排除在外。概言之,河湟流域及其西南,直至賜支河首,甚至更遠,都是羌人的活動范圍。

  其中,河湟流域及其周邊,是羌人活動最為集中的地區,這里也恰恰是北宮伯玉祖輩居住的地方。河湟流域加上移居塞內的東羌,東漢”羌亂”最為劇烈的地區基本在后世甘肅、青海兩地。

  這里正處在甘青高原,青海屬大陸性干旱,半干旱高原氣候,冬長夏短,日溫差較大,河湟谷地自古以來一直是全省最低處和重要的農業區。甘肅地處青藏、內蒙古和黃土三大高原的交匯區,同時屬于國季風區,非季風區和高原氣候區的交匯地帶。

  羌人正生活在幾種氣候與地形的交匯地帶,由此可見,羌人所生活的地區地理條件特殊,自然環境復雜。

  除東部外,其余方向或高海拔,或低溫,或干旱。所以,位于東部低海拔溫暖濕潤處的河湟谷地對原居地羌人的生存顯得至關重要。

  而青海境內的耕地多在日月山以東地區,正與兩漢時期該地區西羌的生產活動吻合。復雜的氣候,地形和土壤條件,使羌人兼有畜牧,農耕和狩獵的經濟生活,宜牧則牧,宜農則農,但以畜牧的成分居多。

  《說文解字》中釋解羌為”西方牧羊人”,可見”羌”字本身就暗含了以畜牧為主要經濟生活的意思。

  《西羌傳》記載羌人”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谷,以產牧為業”大概是準確的。

  另外根據史書記載,漢軍和羌人的戰爭中多有俘虜大批牲口。

  永初七年公元113年,騎都尉馬賢與侯霸掩擊零昌別部牢羌于安定,”得驢騾駱駝馬牛羊二萬余頭”。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春,馬賢率兵斬廬忽而擊其種人,”掠馬牛羊十萬頭”。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馬賢率兵掩擊那離等,”得馬騾羊十余萬頭”。

  漢安三年公元144年夏,護羌校尉趙沖與漢陽太守張貢掩擊燒何種,“得牛羊驢十八萬頭”。

  建康元年公元144年春,領護羌校尉衛瑤等追擊羌人,”得牛馬羊二十余萬頭”,等等。

  可見羌人畜牧業規模很大,畜群種類亦多。

  根據這些記載,可以確定羌人社會分支頻繁、瑣碎。

  這有多方面原因造成,一是由于其”所居無常”的游牧生活,二是前面提到的宜居地的塊狀分布,三是則是多山地形的天然分隔。

  這些都使羌人社會不易形成人口集中的大型群落,長期處于比較原始和落后的氏族部落形態。在兩漢時,羌人還沒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發展水平與認知程度上甚至比同時期的匈奴,鮮卑及南方各蠻族相去甚遠。

  后漢初,涼州刺史部的大多數降羌還被發左衽,與漢人習俗既異而言語不通,這是內徙羌人無法融人后漢社會的寫照,也是其為漢吏民所歧視,終致降而復叛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所謂被發左衽,是指古代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根本上說也就是夷狄。

  哪怕與漢人生活在同一個區域,是被嚴重歧視的。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