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448章 國情設計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重生之北國科技

  “走吧,進去看看吧。”

  成永興在門衛那里完成登記之后,反身走了回來。

  “這里面也很大啊!”

  新廠房的高大內部空間,與商場三樓的低矮高度形成了鮮明對比。

  “小馮?你回來了?”

  王志武正好在旁邊路過。

  馮言作為王立國教授親自帶過的幾個本科生之一,與王志武一家也算熟悉。

  “是啊,放假就回來看看。”

  “走,我領你參觀!看看這段時間,公司的變化大不大!”

  王志武沒少接待各種參觀團,介紹起來,越來越輕車熟路。

  “怎么樣?有什么感覺?”

  三個人在一樓,從這頭走到了另一頭,把幾個車間都走馬觀花的看了一圈。

  “怎么說呢?感覺有點怪。”

  馮言也不知道該怎么形容。

  led生產,按理應該屬于半導體生產,應該很高科技的樣子。但她一路走過去,完全沒有這種感覺。這與現代化的廠房,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反差。

  “怎么感覺上有點亂啊,”

  這是她的直觀感覺。

  “這你就不懂了。我們的生產線布置方式,叫做脈動布局。它的優點”

  由于經常需要進行講解,慢慢的,王志武的這套脈動理論,經過千錘百煉,已經完全成熟。但他的話,還沒有開始就打斷了。

  “我來給你解釋吧。他的那個脈動理論,還是我教的呢。那個理論,糊弄糊弄外人還可以,說給自己人聽,就不必了。”

  成永興搶過了話頭。

  好不容易有個熟悉的人來跟他說話,結果這個王志武,一點也不懂事,了。你都結婚了啊!

  “咦?小成,你啥意思?”

  王志武不干了,一直跟著兩個人,到了會議室也不肯離去。堅決不給兩個人獨處的機會。

  “評價一個生產線好壞的標準是什么?”

  成永興首先拋出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問馮言的,但更是問王志武的,因為馮言根本就對生產線沒有什么概念。

  “先進!自動化程度高!生產效率!”

  王志武的連續幾個答案,都被否定了。

  “錯!是投入產出比,是賺錢的效率!

  判斷生產線的布置方案是否優秀,主要是看,哪一種方式可以用最少的錢,賺最多的錢。這是一切的基礎!”

  “這誰不知道啊!建廠,不賺錢,誰建廠?”

  “話雖如此,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會忘記這個最基本的原則!

  我舉個例子,完成同樣的功能,有兩個組合。第一種,設備投資,100萬美元,但是需要50個普通工人。另一種,一千萬美元的設備投資,加上兩名高級工人。這種情況,你要怎么選?”

  成永興把目光投向了一旁看熱鬧的女孩子。

  “我嗎?”

  馮言對這些東西一點概念都沒有,不過發問的人,根本就沒有指望她的回答。

  “這個問題,其實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答案。

  如果是在美國,只能選一千萬投資的這個。因為人工貴!

  50個工人的一年人工成本,管理成本,相關的輔助設施成本,全加上,一年300萬美元擋不住。

  在這種情況下,設備投資上省的成本,三年都撐不到。更不要提自動化產線帶來的質量提高。對不對?”

  “對,你懂得還真多呢!”

  女孩子的情商不低,順手一記馬屁拍了過去。也不知道這位老同學,從哪里學的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但是同樣的問題,在這里,在冰城,你要選哪個?”

  “當然選一百萬的了。這邊人工便宜啊!”

  馮言立刻就給出了正確答案。

  冰城的人均月工資,只有200元,哪怕以光電的高工資,一個人年均工資,也達不到2000美元的水平。

  “不過,按你這么說,豈不是人越多就越好?那我們還要自動化干什么?”

  “人多也是有個限度的。我們的員工工資,看是跟誰比。跟美國比很低,但是與周邊公司相比,就不算低了。否則為什么我們要把led的封裝工序外包?”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凡事都是要有個度!”

  女孩子覺得自己聽懂了,挺高興。

  但旁邊的王志武發愁了。這以后再給別人講解,要怎么講呢?也要舉例子嗎?

  “你是不是有什么話要說?”

  馮言看了一眼欲言又止的老同學。

  “沒有了。”

  成永興確實有話想說,但是又不知道從何說起。

  中國無論是在半導體,還是lcd產線的追趕過程中,由于一直在追趕,所以只能不停的引進整套的成熟技術。

  但這種技術設備,真的就適合中國國情嗎?

  這種成套的生產線,都是為了美國及日本量身定做的。把它們拿到中國,本身就不適合。

  為什么一代線在中國根本無法落地?

  就是因為日本人在設計一代線的時候,考慮到了日本的國情。

  那日本的國情是什么呢?

  首先,人工貴,毫無疑問。

  其次,日本有20多年的液晶產業基礎,大量富有經驗的熟練工人。所以他們可以駕馭高度復雜化,自動化的生產線。

  但中國引進這條線以后,會面臨什么樣的情況呢?

  中國空有大量的人力資源,但是無法使用。這是其一。

  其二,中國并沒有豐富經驗的液晶產業工人。

  這種生產經驗可不可以鍛煉出來呢?

  可以,但是需要成本。

  用價值八千萬美元的產線,去不斷試錯,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幾名工人?

  這個代價,有誰付得起?

  后世幾家成功的液晶巨頭,其轉折點都在于成功地招攬了一批有經驗的技術人員。晶東方招聘的是韓國人,tcl招聘的是臺灣團隊。

  lcd如此,晶圓也是如此。

  后世那個價值15億美元的光刻機,是為了中國國情設計的嗎?

  但我們沒有選擇!

  社會輿論上有話語權之說,在科技界就沒有了嗎?

  同樣道理,光電現在的這套工藝,完全就是為了當前的國情量身定制。以大量的人力,來節約設備造價及難度。

  這種方式設計出來的產線,就是被美,日拿去,他們也無法經濟生產!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