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王國上下皆無戰心,李倧在知道華夏軍的強大之后,當即就帶著金自點還有崔鳴吉趕到了劉元昭所在的駐地。
崔鳴吉帶著李氏的國書進入了華夏軍營。
劉元昭在看了李氏送上的國書后,笑道“李倧很是識時務,很不錯,你回去告訴他,他依舊領王爵,李氏世代鎮守高麗故地。
只要你們安分守己,不與大明只見眉來眼去,藕斷絲連之類的,朕可保李氏榮華富貴。
至于朝鮮的防務,朕會派五個營過去,你讓李倧放心,他們只負責防務,不參與你們的內政。”
崔鳴吉連忙低頭拱手道“多謝上國垂憐,與我國隔海相望的東瀛,一直都有倭寇襲擾我國海境,有了上國的幫助,我王以后就高枕無憂了。”
聽到崔鳴吉說起東瀛,這個時候是德川幕府時代了,現在在位的是第三代征夷大將軍德川家光。
德川家光(1604年8月12日1651年6月8日),江戶幕府第三代征夷大將軍。二代將軍德川秀忠次子,母為淺井江。
慶長九年(1604年),出生于江戶城。祖父德川家康賜予他乳名“竹千代”,意思即成為第三代將軍。竹千代在出生后,立刻被帶離父母身旁而交由乳母撫養。
元和六年(1620年)元服,正式改名為家光。元和九年(1623年)六月,德川家光與其父德川秀忠上洛,回到江戶城后,正式成為三代將軍。
德川秀忠隱居于西之丸,稱大御所,形成二元政治。
寬永三年(1626年)升為左大臣。
寬永八年(1632年)德川秀忠去世,開始由將軍親自執政。確立了老中、若年寄、奉行、大目付的制度,并將幕府的現職將軍定為最高權力者。
寬永十二年(1635年),修訂《武家諸法度》,對諸侯施加參勤交代為義務的規定。壟斷長崎貿易的利益,強化天主教壓制。
寬永十四年(1637年)發生的島原之亂,讓他決心閉關鎖國,于四年后完成了鎖國政策,德川幕府的一連串的強權政策被認為是“武斷政治”。
慶安四年(1651年)四月二十日,德川家光逝世于江戶,享年四十八歲。墓所位于日光的輪王寺,法號大猷院,朝廷贈正一位太政大臣。
盡管戰國時代已經過去了三十余年,但是依舊很多的武士流浪,沒有了戰爭,他們所學的東西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而他們畢生都把精力放在這個上面,不少武士不喜歡種地,又不善于種田,特別是西國的大名又不服從于幕府。
所以就有了倭寇在李氏王國海境內為患,說不定就是九州島的幾個大名默許的。
不過對于劉元昭來說,他有了一個新的想法,想必德川家光正在頭疼西國等大名的勢力,對于四處流竄的流浪武士也很頭疼。
那他可以和德川家光洽談,把那些流浪武士雇傭來打仗,這對于德川家光來說那是百利而無一害。
不過現在最重要的是,他缺少戰船,沒有海軍,而此時的大明水師在沿海幾乎沒有敵手。
現在劉元昭在解決掉李氏王國,安撫他之后,就開始將金錢和精力投入到海軍之中了。
在前年,軍部就已經籌備建設了海軍學院,學院里的學生才三百多人,他們現在學習了大明水師的主要船只,以及武器情況。
大明水師不僅有本土的船只,而且,在與西方交流的時候,就有對西方船只的仿造。
快蟹船也叫蜈蚣船,船兩側有成排的槳櫓,外形活似蜈蚣和螃蟹,船體通常漆成紅黑兩色,元明時期叫“蜈蚣船”,清代稱“快蟹”,出沒于珠江口外貿的黃金水道,搶掠過往船只財物。
嘉靖初年,快蟹船的傳入和仿制,涉及中歐早期船舶的技術交流。
關于快蟹船原型的研究,學術界形成了兩種對立觀點一是“東南亞船說”,即視快蟹船為東南亞船式。
德國漢學家朔伊林在其專著≈lt;龍江船廠志≈gt;研究中提出快蟹船可能為東南亞地區槳帆船的觀點,首次將快蟹船原型問題作為一個學術命題展開討論,認為是葡萄牙人把大炮裝到這些船上而成為武裝船只,然后為中國所模仿。
“東南亞船說”注意到了快蟹船的非歐洲特性,但沒有確認快蟹船到底是東南亞的何種船型。
二是“葡萄牙船說”,視快蟹船為葡萄牙船式,把其比作加萊槳帆船或克拉克船。
“葡萄牙船說”以徐旅尊和劉義杰為代表;2017年徐旅尊、衷海燕合作發表長文認為快蟹船原型為葡萄牙的克拉克船。但該學說最大缺陷在于無法解釋蜈蚣船諸多的非歐洲特征。
快蟹船,無風舉槳,起風揚帆,必要時槳帆并用。
大型“快蟹”每側船槳有20多具,每具配兩名壯漢,在水上行走如飛,利用奇快船速追趕“獵物”及逃避追緝。
快蟹原是珠三角海盜用的船,船身狹長,兩舷各置槳數十支,搖動時如蟹腳伸張,故名。
它速度奇快,裝有槍炮,被官兵追緝時,能逃則逃,逃不掉便開炮拒捕,因而頗令官軍頭痛。
清末珠江口河段上,海盜除使用它搶劫外,還用來走私、為鴉片船護航等活動,因此名噪一時。
后來,清政府官員開竅了,他們想到了應付的方法,就是仿制出快蟹船,來個以毒攻毒,剿捕海盜及走私分子。
當時他們核計自黃埔至東莞虎門的航道上,計有要隘七處,便決定仿制七艘,由粵海關從關稅中撥出稅款建造。
船的規格是長186米,寬31米,安設木槳40支。建造總價銀三千多兩,即每艘造價約為五百兩左右。
建成后交付廣東水師提督,布置于各點間巡察緝捕,效果不錯,走私船及海盜一時斂跡。還繳獲海盜快蟹船6只。
于是政府加大快蟹的建造,以供水師使用。而湖南的曾國藩也命令湖南的船廠仿制了幾十艘,以加強湘軍水師的戰力。
快蟹船還有出省參戰的歷史。
當清軍從水陸兩路圍攻太平天國首都南京,久攻不下之際,有感于快蟹船的快速靈活和強大火力,于是向朝廷奏調廣東快蟹船30只,配齊水兵,經由廣西循內河馳往長江,參加圍城之戰。
其后快蟹船不斷改進,船上不設篷窗,避免著火自困。船頭暗藏主炮,兩旁則分列若干射速較快的子母炮。各炮位均張起魚網,以作護衛,戰斗力因此加強。
一開始劉元昭是想直接打造鋼鐵戰艦,但是技術人員太少了,更多的工匠也就在滿清俘虜的船工,他們也就會打造木制戰船。
劉元昭想用蒸汽作為動力,建造更大的船只,但是技術是最大的障礙,他只好退而求其次,主體為木料,外面套上鐵皮,看看能不能行。
在處理完李氏王國的事情之后,劉元昭就派遣五個營進入李氏王國,三個軍營駐扎在他們漢城,另外兩個營進駐對馬島。
劉元昭先是去了沈陽,之后就前去大連港。
大連港,位于遼東半島南端的大連灣內,它是港闊水深,終年不凍的天然港口。這也是劉元昭地盤內最好的港口。
這里暫時成了軍事港口,至于之前的貿易往來就給移走了,暫時不對外開放。
而海軍總基地規劃在旅順,暫時就是一個架子,啥也沒有。
劉元昭建設這個海軍,差不多就是一窮二白,估計沒有個十年,不成氣候。
對于新式戰船,體積差不多接近蓋倫戰船,圖紙是他派遣神盾局的人前去南洋找西方人買來的,花了很大的價錢。
16世紀中葉,英國造船家開始發展輕型蓋倫船,為了使之更適合與遠距離炮戰。
為了改善操作性能,他們把首部上層建筑降低,移入船體之內,甚至置于首掛之內。
此類船的標準長度50米,排水量500600噸。這類新型蓋倫船的快速性、操縱性明顯優于西班牙“蓋倫“船。
由于它在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時期創制,又稱“女王船“。
西班牙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后,需要運載大批貨物和士兵橫渡大西洋。
當時的主要海船——拿屋船和卡拉維爾船——已不再勝任這樣的繁重任務,西班牙“蓋倫“船則結合了這兩類船型的優點,因此久負盛名。
它一般有4桅,前面兩桅掛欄帆,后兩桅掛三角帆。標準長度為46米55米,排水量3001000噸,有數層統長甲板,尾樓很高。
大型蓋倫船尾甲板有7層,排水量達2000噸,吃水8米,有較好的續航力,在很長時間內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西班牙帝國無敵艦隊的威風凜凜的“卡拉克”型帆艦也因為操縱性不佳,在1588年7
月的海戰中敗給了英國以噸位較小的“蓋倫”型風帆戰艦為主力的艦隊。
這次海戰標志著西班牙海上霸權的衰落與英帝國的崛起。
當人們想到蓋倫帆船時,西班牙就會立刻浮現在腦海之中。
之所以西班牙如此緊密地與蓋倫帆船聯系在一起,或許只不過是因為從16世紀中葉到17世紀末,西班牙全心全意地采用蓋倫帆船作為它的遠洋貨船與戰艦的首要選擇。
除此之外,在考慮西班牙與蓋倫帆船時,我們當然會聯想到財寶船隊。
滿載新大陸財寶的西班牙蓋倫帆船總會激發我們的想象,糾纏我們的思緒。這些財寶船隊被稱為flota[西班牙語,船隊]。
在西班牙3個世紀的新大陸統治的早期,財寶船隊就已經發展而出,并成為經濟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除了蓋倫船,另一個就是寶船了。
劉元昭讓人打造的是鄭和寶船,傳說圖紙是被燒掉了,氣勢只不過是被人藏起來罷了。
這也是他讓神盾局花了大價錢才弄出一份。
鄭和寶船是鄭和船隊中最大的海船,是鄭和船隊中的主體,也是鄭和率領的海上特混艦隊的旗艦,它在鄭和船隊中的地位相當于現代海軍中的旗艦、主力艦。
另有一種說法,鄭和寶船是鄭和下西洋船隊中海船的總稱,鄭和船隊是由多種不同船型、不同尺度、不同用途的海船組成,它們統稱為鄭和寶船。
現代對鄭和寶船的研究及仿制較多,但鄭和寶船的具體形制結構及尺度大小一直存在爭議。
據《明史·鄭和傳》以及《瀛涯勝覽》(馬歡著)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六十二艘,最大的長148米,寬60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
船有四層,船上九桅可掛十二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三百人才能啟航。
鄭和寶船是一種大型海船,尺度大。有關鄭和寶船尺度,在《明史·鄭和傳》中記載得很明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
在明代人編寫的《國榷》中稱“寶船六十二艘,大者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
在明末羅懋登所著《西洋記》中詳細地記載了鄭和船隊中各種船型的尺度,其中,寶船“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
這么大的寶船如果是尖底的,吃水深度肯定遠遠超過6米,而同樣大小的平底寶船吃水只在45米。
所以,如果寶船是從這些作塘里走向西洋的話,其船型只能是平底的沙船型。
明代朱棣以后,實行海禁令“片帆不得下海”寶船廠因此廢止,而常年棄之不用的船塢會漸漸被泥沙填平,推測寶船廠的干船塢就是如此變淺的。
大型平底船照樣遠洋航行但是按照常理,平底船吃水淺,只能在風平浪靜的內河航行,卻如何能經受住遠洋航行中的狂風大浪呢?
明代《三才圖志》中就曾提到平底船不能出海。
1985年鄭和下西洋580周年之際,中國船舶協會制造了一艘尖底的寶船模型,似乎為寶船的船型下了一個定論。此后全國各地也都以此為模本翻造寶船模型。
今天,在南京市鄭和公園、閱江樓、靜海寺等處的寶船模型也都是尖底的。
上世紀80年代,一位在清末實業家張謇的大達輪船公司中工作過的海運老船工李元稹曾經告訴楊老,當年有一種和寶船差不多寬的平底大木船專門用來下海,他們把這種船叫“隨風相送”。
和尖底船比起來,大號平底船有著許多優點,它做工相對簡單,又可以放置更多貨物,而且吃水淺,水深水淺都能走,在海上阻力小、航速快,能走八面風。
這些特點與在南京造寶船的自然條件都非常契合。眾所周知,寶船的技術廢止已久,清末的工人不可能知道明代的造船工藝。
明代中后期戰艦是裝備大發貢1門和佛朗機6門的福船,據武備志記載因為發射仿制西方前膛炮大發貢船體會開裂。
(實際上東西方舷炮造成船體斷裂是正常現象,明代初年水師裝備的是較小的碗口銃和盞口銃所以船體不會斷裂,明末清初的艦炮已經變成了紅夷炮)。
明末清初鄭成功水師和清朝初年水師都是大型福船的一種的趕繒船和雙篷船。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清朝主力水師是裝炮25門的同安梭船。
而裝炮2030門的紅單船是廣船型。
而劉元昭選擇的當然是尖底。
他需要造兩艘樣船來比較孰勝孰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