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二百二十三章對李溫的觸動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為政大明

  崇禎欲要南下的想法被扼殺,不知道他是因為生氣選擇泄憤,還是他根本就對危機沒有一個根本的認識,導致了他一錯再錯。

  崇禎二年十二月一日,袁崇煥被逮捕下獄,也就意味著戰后清算開始。

  再次戰役中,多位武將力戰身亡,更有多人下獄,對大明武將來說,這絕對不是一個好消息。

  在此時的大明,武將依然忠心耿耿,亦頗有能力,若是重提練兵之心,未嘗不能與建奴對抗。

  反官文官,如此時候,卻還想著同黨伐異,互相黨爭。

  更是在建奴離開京師,撤回遼東途中,更是有十余城投降,皆是文官所謂。

  大名文管口口聲聲為大明社稷,生是大明人,死是大明鬼,屠刀一橫,皆是跪下乞降,文人風骨無矣。

  在東林的影響下,自以為勤奮之君,力圖大明中興之君,不過一無主見,自以為是之徒。

  這此戰役之后,一切牛鬼蛇神都現出原形。不要說崇禎毀于東林,只能說他也不是什么能挑起大梁的君主!

  崇禎三年正月,京師之變傳到了李溫的耳朵里。

  余姚城里的衙所早已經建設完畢,并投入使用,整個余姚城也再次煥發生機,無數商人在三山所行商,卻是在余姚城里建豪宅居住。

  儼然余姚知縣變成了擺設一切事務都由李溫接管下來,竟然是沒有人覺得這有什么問題。

  知縣衙門已經變得荒廢,自打魏碩儒為李溫管起律法,事實上,余姚已經沒了知縣,只有空掛一個名頭而已。

  送往知縣衙門的朝廷邸報,現在都送到李溫這里來,由此李溫也就是知道了京師大變,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多名武官下獄,而新補武官卻不曾提起。

  李溫才真切的知道大明大勢已去是什么樣子,所以他要開始加緊行動起來。

  因此第一要務是擴兵,民團有兵一千五百余人,其中一刀挑選走一部分,去做訓練,還有一部分做城中治安,還有一部分在紹興,好漓渚關鐵廠。由此一來,民團士兵也就是八百多人。

  李溫有銀子,還有政策,就是民團士兵的家庭優先租地。

  所以招收民團告示一貼出來,與之前相比,是更加的火爆。

  李溫這次準備在再招五千民團士兵,現在他的地盤并不大,只有余姚和三山所兩地。

  且他的火力強大,皆是火器部隊,選拔之后會分成炮兵和火銃兵。

  如今選拔士兵自然是不用李溫親自過目,一切都是馮把頭來做。

  當然京師之變對李溫的觸動也不僅僅是這些,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自己不受影響的發展。

  因為李溫知道,農民起義馬上就會像洪水一樣,從西北開始席卷全國,而建奴有了這一次入關的經驗,那么接下來還會繼續扣關,所以以后有得大明朝廷忙的。

  而對李溫來說,這將是他最好的機會,只要自己悶聲發大財,不引起注意,那么他在余姚所做的一切都會很順利。

  不過在此之前他還是要解決掉一些人,例如紹興知府杜其初,浙江布政使楊文芳,不把他們處理干凈早晚會出事。

  當時宋寶塔將楊文舉的家抄過之后,還來找過李溫,因為皇帝派錦衣衛下來是查李溫的,可是錦衣衛沒查李溫,卻是把浙江布政使的兄弟給查了,這事如何圓過去,宋寶塔為此來找李溫。

  李溫本是想再借宋寶塔之手,把楊文芳給處理掉,可是后來想想,若是這么辦,那么朝中肯定會發現問題,畢竟地方二品大員,不明不白的被錦衣衛給弄掉,肯定會引起巨大的反彈。

  所以最后李溫只是告訴宋寶塔,直接與他上級說,是因為自己發現了楊文舉的罪行,然后楊文舉收買官員報復李溫,故才有多名官員上書誣陷自己。

  這樣的理由也說的過去,若是運氣好,那些上書舉報李溫之人,有可能會被插辦,可謂一舉兩得。

  也就是宋寶塔來時,李溫想過對付楊文芳等人,現在幾個月過去了,怕是自己不出手,想來楊文芳也會出手了。

  所以李溫決定趁著朝廷在一定的時間內,對自己關注不到的時候,解決掉障礙,然后發展壯大。

  到時候即使朝廷反應過來,對于已經成長起來的李溫,那也不會害怕,畢竟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明朝廷的力量將會越來越弱。

  然而,李溫還未想出辦法的時候,三山所再次熱鬧起來。

  原來是第一批葡萄牙商人,已經再次過來進行貿易,近十個月的時間,葡萄牙的商人,穿過茫茫大海,將大明的貨物運送到了歐洲,賺取了一大筆銀子。

  大明貨物的精美多樣,更重要的是利潤豐厚的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傳遍整個歐洲,使得所有歐洲商人,都想著來大明試一試。

  所以這一次來了更多的葡萄牙商人,所要貨物的數量更多,同時他們也帶來了歐洲產的東西。

  包括千里鏡,鐘表,等等一些東西。為了使貿易順差不那么大,也就是不讓葡萄牙商人感覺到只有他們拿銀子買大明的貨物,而大明不拿銀子買他們的貨物。

  李溫宣布三山所和余姚全部改成鐘表計時,取消原來的中式辦法,如此一來,歐洲的鐘表在三山所和余姚大賣,甚至賣到紹興和杭州。

  不過有傳大明的工匠已經在開始仿制歐洲鐘表,怕是用不了多久,大明鐘表就會被研制出來。

  葡萄牙商人,受李溫所托,帶來眾多歐洲關于數學和科技的書籍,李溫準備把這些書籍翻譯過來,讓宋應興去研究。

  這批商人,還有李溫的老相識,溫多莎和曾有道。

  二人一到三山所港口,就被眼前的景象驚呆,明明不到一年,整個三山所兩個人已經完全看不出原來的樣貌,港口變得更大,人流變得更多,房屋變得更擠,但是秩序還是那么井然,一切都變化得太大。

  當得知李溫已經搬往余姚辦公,二人再次啟程趕往余姚。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