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七三、韓城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五代興唐

  孟家兄弟這段時間做的主要事情就是從蜀地將絲綢、茶葉和竹木等貨物發往漢中,然后再將漢中送來的牛羊、馬匹等售賣出去。另外就是招募流民,送往隴西地方。

  在隴右,隨著兩萬多北地唐軍的到來,實際上唐國已經是這一地區最強大的一股力量。

  在官府的組織下,大批的中原流民被引入隴右,被編入軍戶,建設屯墾堡寨,然后開墾土地,這其中以川地的流民最多,其次是關中和中原。來自中原的漢民主要是由漢水進入金州安康,其后從漢中轉往隴右。

  由于控制荊襄的高家投了吳國,在控制了金州后,北軍的地界與吳國也算搭上了邊。

  興州在唐代是設有鐵監的,名作濟眾監,每年大約能出產生鐵三十多萬斤,也就是一百五十多噸。這在國內的四十余處鐵監當中也算是位居中游,收益還算是不錯,是興元府重要的財稅來源之一。

  自從鹽鐵實行官營之后,每斤成本十余文錢的鐵價被賣到三十余文的高價,歷代官府獲利巨大,樂此不疲,根本不知道這樣的做法是竭澤而漁,嚴重地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是華夏王朝陷入無休止更迭的禍根之一。

  一副犁頭最少需要用到三十斤鐵,也就是一貫錢,價值相當于七、八畝旱田,如此高企的鐵價,造成了許多農戶根本買不起犁頭,還在使用木犁、木鋤。

  漢中興元府地處偏僻,相鄰的利州、巴州大部分地方也都是貧困的山區,與經濟發達的成都府路根本沒法相比。

  時間是夏末,在沮水和青羊河口交匯之處,去年開始修建的攔河大壩已經完成堤壩的合攏,此時已經開始進行水庫蓄水。大壩依山體而建,依然為土石結構,壩高七丈,唯有引水涵洞和泄洪洞是由混凝土澆筑而成。

  漢中盆地,周邊的山林降水充沛,河流密集,很適合發展水利。

  想要開拓隴西,首先得解決糧食供應問題,而漢中平原,朝廷是當作今后隴西糧食供應基地來建設的,準備花大力氣,建設出完成的水利灌溉系統,使得周邊數百里的農田都變成能夠得到灌溉的良田。

  隨著河東、山北一帶的發展陷入瓶頸,朝廷把建設的重點轉移到了關中、漢中一帶,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使得在唐末、五代遭受重創的關中、漢中地區,農業生產逐漸恢復,變得生機勃來。

  金州刺史孫鐸和商州刺史侯益相繼投靠北軍,使得北軍迫近鄧州、南陽,洛陽朝廷無奈,只得調李從珂率軍駐守鄧州、南陽。

  此時原來專權的安重誨已被族誅,宣徽使趙延壽繼任為樞密使,范延光則出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范延光和趙延壽兩人吸取了安重誨獨攬大權,最終身死族滅的教訓,對于回到洛陽的李從榮就比較放縱。

  李從榮是李嗣源的次子,只不過在長兄李繼璟被元行欽殺了之后,實際上就成了長子。他率軍在磁州被北軍殺得大敗逃回,回到洛陽后,并沒有受到懲處,還是繼續當著判六軍諸衛事,很希望能夠繼承李嗣源的監國職位。

  過,由于北軍勢力已經推進到了黃河北岸,朝中一眾官員人心惶惶,明知在李嗣源死后,根本無力阻止李岌重返洛陽,現在是人人自危,自謀出路,私下與晉陽方面暗通款曲,傳遞情報。

  對于洛陽的情況,晉陽方面基本上算是了如指掌,但卻一直維持著與南方的相持局面,一眾將領也不知道天子是如何打算的。

  從河西到了關中之后,李岌一直在巡視各地的水利灌溉設施和引水渠修復工程。

  關中平原,經過漢、唐時代的開發,水利設施齊全,在唐代鼎盛時期有將近三百萬頃農田。可是受唐末戰亂的影響,此時農地已經不足一百萬頃,而且由于戰爭的破壞,又得不到維護,河堤坍塌,水渠淤塞,大部分的水利灌溉設施都已經毀壞。

  在基本上完成河東和山北地方的開發之后,恢復關中和漢中地區農業生產,成了朝廷的重要任務。當然,新開墾出來的荒田,都在官府的公田名下,是不準備再分給私人的。

  就在張勁達率軍占領商州和金州之時,李岌卻在耀州,考察和督促在北洛河上所修建的白河口水庫和通往耀州的洛惠渠引水工程。這條引水灌溉工程建成后,可讓耀州、同州和華州的超過二十萬頃的旱田得到灌溉,使得這一地區糧食產量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整個洛惠渠引水工程最大的難點在于要在金栗山開鑿出一條長達七里多的引水穿山隧洞,在這個時代,雖然已經有了黑火藥實施爆破,大部分的開鑿巖洞過程主要還是依靠人工施工,整個工程進行得十分艱難。現在,整條山洞的開鑿進度已經完成了一多半,預計在明年開春前就能整體貫通,開閘放水。

  在另一時空的歷史上,這洛惠渠工程,在華夏歷代王朝時期也只存在于紙面設想,只是到了楊虎城將軍督陜的時期,才開始真正開工興建。只不過在楊將軍被民黨殺害于重慶時,也沒能在生前見到這條惠及萬民的水利工程通水之時的盛況。

  直到新社會到來,這條關中人惦念了上千年的引水灌溉工程才算是真正建成并投入使用。這是讓李岌感到自豪的地方,在這個時空,他提前了一千年,替楊將軍完成了生前的心愿,建設一個新的華夏,也正是他努力要實現的目標。

  關中的另一項重要工程,就是對韓城的龍門鐵監進行改擴建。

  韓城早在漢代就設有鐵官,開辦有官營的冶鐵所,有了開礦冶鐵的記錄。南北朝時期,夏陽諸山置鐵冶,后復為鐵監,最興盛時夏陽鐵監管轄有八千多名工匠,為西魏、北周時最重要的產鐵之地。

  不過韓城冶鐵坊所產生鐵雖然品質優良,但是鐵礦開采成本較高,加之交通不便,一直沒有像磁、相二州一樣形成規模。受唐末戰亂的影響,韓城龍門鐵監已經基本上陷于停頓。在收復河中之后,朝廷開始在崌水上游,重建龍門鐵監。

  由于韓城鐵礦出產的礦石含雜質較少,品質要比磁州、相州鐵礦要好很多,所打造出來的武器和盔甲質量上乘,所以李岌對這里的重建和發展還是比較重視的。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