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367章 神槍 上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1255再鑄鼎

  1262年,7月26日,立秋14日,利津縣。

  “啪!”

  范龍城做出一個標準的站立射擊姿勢,扣響了手中風暴槍的扳機,槍托在他肩上大力一撞,鉛彈便朝一百米外的靶子飛去。

  一般來說,風暴槍在這個距離上,能打到什么地方完全隨緣,中不中靶都不一定,然而數百毫秒后,子彈穩穩落入了靶上人形標記的頭部區域中,展現出了難以置信的精度或者是運氣。

  “爆頭!”他旁邊的張云飛大喝一聲,然后放下望遠鏡,朝范龍城豎起了大拇指,“范大將,你這槍法可以啊!”

  張云飛是工業部的股東,同時也是武備組的成員,在段明遠上了前線之后,他便接過了輕武器項目部的主導權,在后方負責火槍的生產與研發工作。開戰以來,東海商社的資源向軍事傾斜,武備組也分到了不少預算,他們輕武器部折騰出了不少新槍,這次張云飛就親自帶了一批送來前線讓軍方試一下看看反響,正好在第一站利津碰到了范龍城,就先讓他嘗嘗鮮。

  “去!”范龍城看了一眼靶子,“我明明瞄準的是胸口!你這把槍真的好好校過嗎?我怎么感覺標尺是歪的啊。”

  正版風暴槍的照門很簡單而實用,就是一塊豎起的小鐵片,中間挖了一個圓孔,頂上還有一個倒三角的缺口。近距離精確射擊的時候,就透過中間的圓孔看向槍口上方的準星再瞄準敵人,而遠距離齊射的時候就用上面的缺口看。一共就這兩段,對于士兵們來說簡單易懂,反正滑膛槍精度感人,分得再細也沒什么意義。

  但這把槍上,原先的簡易照門卻被一塊長銅片取代了。銅片中間有一道鏤空的長槽,上面還有一個滑塊可以上下移動,透過滑塊上的缺口可以看到前面的準星。長槽左右刻著長短不一的刻度,標著數字,整體用一組螺栓固定在照門的位置上,還可以調節上下左右。總的來看,充斥著一股子臨時趕制的粗糙感。

  張云飛尷尬地一笑:“當然校了,就是因為校過標尺才歪了一點嘛。你知道,這風暴槍底子太歪,就算拉了膛線,精度也不可能太高。再說了,瞄胸打頭,至少是中了嘛。”

  沒錯,這把風暴槍不是普通的風暴槍,而是一把在槍膛內鐫刻了膛線的線膛槍!

  線膛槍由于膛內有膛線,可以使子彈在沿槍管運動時旋轉起來,從而將各方外力對彈道的影響平均化,取得遠比滑膛槍更高的精度。后世幾乎所有步槍都是這樣的線膛槍,有效射程動輒幾百上千米,相比現在一百米打過去都要隨緣的滑膛槍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原時空里,它的歷史并不短。早在十五世紀,就有人試著在火槍內刻上膛線,以提升射擊精度。不過早期的膛線是所謂的直膛線,也就是數道與槍管平行的直凹槽,目的不是讓鉛彈旋轉,而是讓它更穩定地沿槍管前進,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后來漸漸發現,將膛線刻歪之后,彎曲的膛線使鉛彈旋轉起來,反而取得了更好的精確度,于是就發展出了實用化的線膛槍。

  線膛槍由于要在槍膛內部刻膛線,加工起來自然比滑膛槍要麻煩些,但也不算什么不可逾越的障礙,十六十七世紀的手工作坊都可以自產,造價不會超過同規格滑膛槍的兩倍,說明技術難度并沒有多高。但是,早期的線膛槍有一個重大的缺陷,那就是射速過慢。鉛彈想自旋起來,必須嵌入膛線才行,這就導致它的尺寸必須比槍的口徑略大,裝填極為困難,有時甚至需要用錘子敲進去才行。相比一分鐘打兩三發的滑膛槍,線膛槍可能要幾分鐘才能裝填一發,所以即使出現得很早、精度也有明顯優勢,但戰場上的主力始終是滑膛槍,只有一些獵戶或者精確射手才會使用線膛槍。

  這個情況,直到十九世紀,米尼彈和后膛槍的大規模應用才發生了改變。后膛槍,就是不從槍口裝彈,而是從槍管后端裝彈,這樣即使子彈的口徑略大也不成問題,而且射速要顯著快于前裝槍,所以成為了后世步槍的標配。但后膛槍離我們還太過遙遠,暫且不去討論,更有現實價值的是所謂“米尼彈”。

  米尼彈,由法國軍官米尼發明,正如其名,不是一種新式的火槍,而是一種巧妙的子彈。相比滑膛槍通用的球型鉛彈,米尼彈的結構要復雜得多,它整體是一個長錐形,頭部圓而尖,尾部中空,橫截面直徑可以做得比槍的口徑略小一些,從而可以輕易地裝填進槍膛內。發射之時,火藥燃氣沖入中空的尾部,將鉛殼撐開,直徑擴大,然后可以嵌入膛線之中……看這描述,就是之前在泰山戰場大顯神威的紅頭擴張彈啊!

  實際上確實沒錯,紅頭彈就是武備組為了解決情形類似的裝填問題,因而模仿米尼彈做出來的。

  米尼彈發明之后,立刻就大大改善了線膛槍的實用性,使它在射速不遜于滑膛槍的情況下卻擁有了強得多的有效射程,從而開展了一次線膛革命。不計其數的滑膛槍被刻上膛線,用上了米尼彈,展現出了遠勝于以往的威力。在克里米亞戰爭時期,裝備線膛槍的英法聯軍以明顯優勢的戰損比戰勝了仍用著滑膛槍的俄軍。在美國內戰初期,南北兩軍士兵拿著前裝線膛槍,卻用著滑膛槍時代的線列步兵戰術,于是就把戰爭變成了真正的排隊槍斃,士兵們成片的死去,最終導致了步兵戰術的大變革……

  可惜米尼彈生不逢時,在誕生之后沒多久,就被迅速成熟的后裝槍取代了,在歷史上只是曇花一現。說來也像命運開了個玩笑,這兩者的生涯截然不同。后裝槍其實出現得也很早,在十六世紀就出現過后膛裝填的火槍,但是因為工業水平不行,不能大規模生產,所以直到十九世紀中期工業革命之后才有可能大規模出現在戰場上。但是米尼彈則不同,它出現得雖晚,但其實對工業水平的要求并不高,當時很多上溯到大革命時期的老邁火槍都能拉了膛線就上陣,普適性是很高的,只是因為之前沒人想到這個方案,才沒有大規模應用過,不得不說這也是歷史的遺憾。

  總而言之,既然線膛槍和米尼彈這么厲害,已經誤打誤撞做出了擴張彈的東海商社沒理由不用啊!這不,在之前已經對膛線開展過一定研究的基礎上,張云飛帶人緊急攻關了半年多之后,終于造出了第一批試作槍,這把加刻了膛線的風暴槍就是其中之一了。

  不過,可想而知,刻下膛線會導致槍管強度降低,所以改裝后的風暴槍只敢刻三道淺淺的膛線,精度相比之前確實有了巨大的提升,但離百步穿楊的程度差得遠。在一百米的距離上,打個人是很有希望的,但精確打中某個部位就別想了;在二百米上想打中準星里只有一個小點的單人目標簡直是做夢,不過射中大體積的軍陣還是輕輕松松;甚至加裝了瞄準標尺之后,集群射擊對四百米外的目標也有不錯的命中率,但這真的有必要嗎?

  在武備組內部,對線膛槍的應用也是很有爭議的。支持的一方自然吹上了天,但也有人質疑,說是根據實際情況,軍方目前的戰術往往是盡量把敵人放近了打,好取得最大的殺傷,若是你線膛槍遠遠地就把敵人打跑了,那不就殺不了幾個鬼子了嗎?因此,雙方對口徑、管長、子彈形制等一系列指標都產生了巨大的爭議,但后面吵破天也沒用,還是得實戰檢驗才行,所以張云飛就帶著不同的試作槍過來讓軍方評判了。

  范龍城又試射了十幾槍,對這線膛版的風暴槍還是比較滿意,雖說沒法精確打擊,但是作為線列步兵的制式武器還是很合用的。只是,他放下槍后,揉著肩膀說道:“這后坐力是不是大了點?之前用滑膛版的時候也沒這么猛啊?”

  張云飛取出一枚風雷槍用的擴張彈,掂在手里,說道:“瞧瞧,這枚彈都四十多克了。擴張彈是長條型的,相比同口徑的小鉛球要重不少,自然得多裝點藥了,力氣肯定小不了。這還是我們盡量把彈頭做短了的結果呢,仍然只是這個程度,所以初速比滑膛版還要低了不少,都不到三百。說起來,精度不理想,跟這個也有很大關系。”

  范龍城點點頭:“說的是,這風暴槍也到極限了啊,謝光明要是看到了,肯定會很高興的……等等,你叫我過來,不會就只給我看這一把吧?”

  張云飛嘿嘿一笑,不知道從什么地方又掏出一把火槍,遞給范龍城:“果然瞞不過你。再試試這把吧,這可是我們精心調教后做出來的結晶啊!”

  范龍城看到這把槍一愣,趕緊接了過來。

  它的設計風格看上去和風暴槍大體相仿,但是明顯要短一截,重量也輕了不少。他翻來覆去看了一遍,槍機仍然是外置火帽擊發,槍托也沒什么變化,只有槍口看過去里面有五道凹槽,而且……槍口明顯小了不少。“這口徑是多少?能打死人嗎?”

  “我說你這就外行了吧,”張云飛做出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口徑是12mm,雖然比風暴的18mm小了一大截,但線膛槍時代的口徑和滑膛槍就不同了。滑膛槍用的是球形彈,口徑越大,子彈越重,威力也就越大,所以得大點才夠用;而線膛槍用的是長條形子彈,彈重和口徑并不相關,粗而短的子彈并不一定比細而長的子彈更重,所以從口徑上去判斷威力是很不可取的。實際上,同等彈重的情況下,口徑越小,子彈越細長,反而越有利。細長的子彈橫截面積小,空氣阻力也會更低,擊中目標后也更容易穿甲和翻滾。你看,步槍后來發展到一戰的時候,口徑都不到8mm了,比我們還極端多了呢。”

  “哦,”范龍城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那你怎么不一步到位直接做成7.62mm的?”

  張云飛臉一紅,嘆了口氣,說道:“唉,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口徑小,加工起來難度也高,步兵用的長槍口徑低于10mm,想控制精度就比較困難了。而且米尼彈要是做得太細長了,擴張起來會不穩定,最后我們綜合考慮下來,當前條件下的最優設計還是這個12mm口徑。而且之前的白虹也是這個口徑,已經有了配套的鉆孔設備,直接改改就能用上了。”

  范龍城把自己的指頭往里面比了比,問道:“我該問為什么這個12mm是最優設計嗎?”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