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戢是第一個達到襄安縣的,襄安境內的鮮卑軍隊早就已經撤離,這個普通下縣的縣長縣尉見了商戢率軍而來,頓時嚇得魂都飛,商戢立即鳩占鵲巢,控制住了縣城。
之后秦平、柳毅、郭彪等人也陸續抵達,一個小小的下縣,駐扎了近十五萬大軍,將整個縣城擠得滿滿當當。
而在一百里外,整整近七十萬鮮卑大軍匯聚一堂,將襄平圍的水泄不通。以烽火中的計算方式,相距一百里已經可以說兩軍一觸即發了。
“主公!賢弟!”
大軍匯集,各路將領當然需要商議接下來的軍事行動。
“諸位,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勞煩兄長為各位袍澤做下通告!”等眾人落座,商戢呵呵一笑,對柳毅開口說道。
“各位袍澤!”柳毅也不推辭,起身拱拱手說道:“我軍自鮮卑入侵起,至今為止,累計共殲滅敵軍二十二萬之巨,戰果相當輝煌!”
眾人聞言頓時精神一振!平常每次殲敵數千上萬,看著不明顯,如今一總結竟然已經累計殺敵超過二十萬,諸將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同時,在抵御鮮卑入侵的過程中,共有有四萬將士血染沙場。”只聽柳毅語氣一轉,沉聲說道。
“對于犧牲的將士,我們必須銘記,我已令人記錄所有陣亡將士名單,將來建立忠烈祠,這些將士都將被永世供奉!”商戢起身說道。
“賢弟仁義,陣亡袍澤泉下有知也將瞑目了!”柳毅拱拱手,朝商戢說道。
接著,柳毅繼續介紹道:“一路上,不少將士受忠義感召,陸續加入我軍,共同抵抗鮮卑。其中累計有十一萬將士中途將入我軍,扣除不幸戰死的,目前我軍全軍還有十三萬將士!”
頓了頓,柳毅又補充一句:“襄安縣中還有一萬兵力可以使用!”
“襄安郡兵軍紀渙散,訓練匱乏,其戰斗力相當低下,不計入戰斗部屬!”商戢出言打算了柳毅的匯報。
“嗯,這樣我們就只有十三萬兵力可用了!”柳毅也不介意商戢的插話,揮手將一萬襄安郡兵抹去。
“目前我部雖然只有十三萬人,但經過數場血戰,戰斗力大有提升,目前基本都是四階精銳部隊,平均戰力更是遠勝鮮卑!”
柳毅所說的大有提升,主要針對的是抽調的各縣郡兵。
這些郡兵戰力普遍較低,公平對決不見得是同等數量鮮卑軍的對手。幸運的是有商戢黑甲軍帶領,經過數次血戰,幸存者基本都已成了精銳。
不過他們犧牲也相當的大,柳毅所言的四萬陣亡,常規郡兵占了大部,最早的六萬精銳陣亡加起來也不足一萬。
目前軍中,最精銳的自然還是商戢親屬的黑甲玄騎,陣亡只有五百余人,目前還有七千五百人左右。
作為絕對主力,每次進攻的先鋒部隊,進步也不至少又有一千人進階六階。
如今六階黑甲精騎比例已經過半。
其它的主力部隊同樣進步巨大,游龍弓騎、大燕鐵騎、狼騎兵等特殊部隊也有大量士卒進階五階。總體戰力比之剛出黑水塞時只強不弱。
另外,太史慈也在商戢的支持下,忙里偷閑,趁機組建了一支千人的烈陽騎。
因為優質兵員充足,全員都是五階精銳,在太史慈親率下,戰斗力相當強悍。遺憾的是由于時間緊迫,數量有些少。
“既然已經知己了,那自然也需要知彼,柏首,你來向諸位介紹一下鮮卑軍的情況!”
陳冠聞言自角落里站了起來,面色憔悴,滿臉的疲憊。
上次因為沒有及時偵查到鮮卑軍入侵,雖然事出有因,商戢并沒有責怪他,不過他自己卻非常內疚。最近商戢在外帶軍廝殺,他也沒閑著,全力打探情報。因為有東胡圣鷹偵查,敵軍動向不需要他負責,故而重點就是鮮卑軍的具體實力。ωωω.九九九xs
頓了頓,陳冠接著說道:“敵軍大約有七十萬人!”
入侵遼東郡的鮮卑士卒整整一百萬,陸陸續續被商戢消滅了二十二萬。在劫掠途中,又被各地民兵守衛玩家等擊殺了數萬,還有部分至今散落在外的,目前鮮卑軍主力僅剩七十萬。
“鮮卑軍統領名叫諾木朵,是和連的心腹愛將,有超一流武將的實力!”
說到這里,陳冠下意識的看了太史慈一眼。雖然太史慈資歷非常淺,但已經憑借著超凡的武力贏得了眾人的尊重。
有太史慈、柳毅在此,兩軍在頂級戰力上處于絕對優勢。甚至商戢本人都能抗衡諾木朵這種普通超一流武將。
“除了武將外,鮮卑軍中還有五千諾木朵親率的天狼騎,是鮮卑軍中的頭號戰力!”
眾人聞言臉色頓時凝重了許多,尤其是蘇桓。當初他可是差點被一百天狼騎給全殲了,如今雖然實力進步巨大,但提起天狼騎還是有種心有余悸的感覺。
陳冠沒有管眾人陰沉的臉色,繼續介紹道:“除此之外,還有整整六萬的狼騎兵。狼騎兵的戰力,想必諸位都清楚吧!”
聽聞有六萬狼騎兵,連商戢眉頭都皺了起來。
五千天狼騎商戢不怕,有七千多黑甲玄騎在,保證能將他們按在地上暴打。只是六萬狼騎兵就太可怕了,畢竟這已經到了量變引起質變的節點。除非商戢精銳盡出,不然沒機會擊敗六萬狼騎兵。
“除此之外,鮮卑大軍中還有不下三十萬的四階精銳!”
還沒等眾人緩過神來,陳冠又扔出一顆n。
“確定是三十萬四階精銳?沒有弄錯?”劉猛忍不住出聲問道。
之前的交戰中,鮮卑軍雖然確實有不少四階的精銳戰士,但比例并不高,能有一兩成就不錯了,怎么如今直接過半了?
“之前外出劫掠的部隊大部分都是各部落軍隊,真正的主力都在諾木朵的統帥下在此牽制襄平城守軍,故而如今敵軍四階士卒比例非常高!”陳冠向眾人解釋道。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