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二千三百九十章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美劇大世界里的騎士

  憤怒只是表象,心虛和恐慌才是真相。

  曾經看過一部小說,有一個叫做馬武龍的硬漢,他長得粗獷,說話甕聲甕氣,表情兇狠,每個見過他的人都覺得他很可怕。

  一天有人問他為什么總是這樣兇神惡煞,他說:出來混的,你不兇,別人就會兇你,你只有比他更狠,他才會怕你,才不會欺負你”。

  其實每個強勢的人,都有一顆脆弱的心。他們之所以強勢,很可能是因為他們不得不強勢,他們只有強勢,才能保證自己不被傷害,一旦放松了警惕,他們便可能會被人“捅刀子”。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自我防衛,我們身邊也有喜歡自我防衛的人,有的像一個火藥桶,一點就炸,有的隱藏得比較深,但偶爾的落寞會暴露他們的心事。

  試想,當你很強大,什么事情都能夠搞定的時候,你還會表現得非常強勢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假如一個人幾乎無所不能,他自然不會為了一些俗事而浪費自己的表情和體力,人們之所以強勢,正是因為自己其實很脆弱。有些人色厲內荏,他們帶著一腔怒火去怪罪別人,卻很容易敗下陣來,因為他們沒有堅強的內心做支撐,他們只想要通過表面的強勢來達成目的而已。所以對于他們來說,強勢就是一種工具,一旦發現走不通,他們就會暴露出原來脆弱的模樣。

  有些人的強勢只是為了達成一定的目的,只要目的達成,他們的強勢也就不復存在,原本的友好也會浮出水面。生活中那些強勢的人也是如此,他們其實本身并不強勢,甚至有可能是一個很脆弱的人,但為了保護自己弱小的心靈,他們不得不把自己置于堅固的“盔甲”下方。在這個無情的社會里面,確實存在著“不狠就會被傷害”的情況。欺軟怕硬是很多人的特點,對于比自己弱小的人,人們不會顧及他們的感受。而對于比自己強大的人,人們會害怕他們來傷害自己,所以為了讓自己活得有尊嚴,不被人看不起,他們會將自己弱小的一面隱藏起來,通過改變自己說話的語氣、表情來展現自己的強勢。他們是不折不扣的“演員”,但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自我保護。

  除了短暫的強勢,還存在著一種長期的強勢,即形成了一種類似的性格,這一般是因為他們在以往的經歷中獲得了很多成功的經驗,他們習慣于成功,習慣了成為領導者,所以自然而然地散發出強者的氣勢。

  這樣的人屬于表里如一的強勢者,但即使是他們也有非常脆弱的一面。

  這種人一般不會流眼淚,他們一邊享受著成功,一邊體驗著生活的艱辛,他們明白只有自己強大起來才能為家人撐起保護傘。他們可能不太愛說話,因為他們的行為已經說明了一切,他們是默默無聞的奉獻者,為了家人他們可以不顧自己而付出一切。我們似乎總是有一種錯覺,即別人所展現出來的行為就意味著他的內部特征,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可能每個強勢的人,都有一顆脆弱的心。

  稍微扯遠了。

  人如此。

  國家也是如此。

  為了保證自己不被人覬覦,美國只能把自己偽裝的強硬起來……其實說白了就是色厲內荏!

  沒轍,他們現在只能打打嘴炮。

  動手……呵呵,沒了海軍,誰特么怕你!

  有種你派飛機來啊!

  這個世界真正決定戰局的永遠是陸軍!

  在近些年發生的幾場較大規模的戰爭中,各種無人機、通用戰斗機、中遠程火箭彈、戰術導彈對于陸軍地面部隊都造成了極大的殺傷力。在此背景下,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忽視陸軍的價值或者是否定陸軍的作用,與海軍、空軍、火箭軍相比,陸軍似乎一下子就成了陸地戰場的配角。但實事求是的說,陸軍才是陸地上真正具備關鍵控制力的戰略性軍種;畢竟無論是空軍還是海軍、火箭軍,都是只能協助己方取得優勢、擴大優勢。如果要想實現全面控制、長久性占領,那么就一定得依賴陸軍力量進行大面積的常態化部署。實際上,陸軍部隊被空中作戰平臺壓著打的局面只會出現在中小國家,像中、美這種各軍種均衡發展的強國,絕對有充足的手段進行反制。以解放軍陸軍為例,在陸軍部隊向前推進的時候,除了陸軍防空部隊編織的“防空網外,空軍、火箭軍都會提供相應的火力掩護和火力打擊支援。這種情況下,敵方妄想通過空中打擊達到摧毀我方地面集群的目的,只能說是癡心妄想。

  陸軍是最古老的兵種,從有軍隊存在開始就有了陸軍,是軍隊中歷史最悠久、規模最龐大的軍兵種,所以海空軍都稱陸軍為老大哥,這個稱呼名副其實,永遠也不會變。

  陸軍是國家軍隊里的一個兵種分類,主要是指在陸地上作戰的軍隊。

  現代陸軍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多兵種、多系統和多層次有機結合的整體,具有強大的火力、突擊力和高度的機動能力,同時也是一個既能獨立作戰,又能與其他軍種聯合作戰的軍隊。陸軍通常由步兵、裝甲兵、炮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等專業兵種組成,還編有陸軍航空兵、電子對抗兵、陸軍特戰兵等新兵種。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陸軍裝備了大量先進的武器和裝備,如坦克、裝甲車、火炮、導彈、直升機等,使得陸軍的作戰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回顧歷史,可以看到陸軍在戰爭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工業革命之前,陸軍是國家軍事力量的核心。例如,在英法百年戰爭和拿破侖戰爭中,陸軍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尤其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后,海軍的地位逐漸提升。蒸汽動力的出現使得艦船的速度和可靠性都有了質的飛躍,從而加強了海軍的戰斗力。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陸軍在現代軍事戰略中已無用武之地。陸地是國家主權和安全的基礎,陸軍在保衛國家領土、防御侵略以及在地面戰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陸軍的不可替代性,可以從這么幾點來分析:首先陸軍對于復雜地形的適應能力非常強,山地作戰、城市作戰,都需要讓陸軍上場,而且陸軍的裝甲車和坦克,還可以給步兵提供有效的防護與直射火力支援。另外空軍戰機和海軍戰艦的攻擊太“兇猛”了,一炸一大片,其實是不適合清剿城市內和山區的敵軍部隊的,一來成本過于高昂,二來容易誤傷平民。

  其次,陸軍的不可替代性還體現在占領目標地區這一能力上,如果目標地區在內陸,海軍就只能打而沒法占領了,就算是派海軍陸戰隊登場,他們的裝甲單位也比不上陸軍“兇猛”,畢竟海軍陸戰隊的裝甲車還得考慮渡海登陸,裝甲肯定不會比陸軍裝甲車和坦克厚。

  如果是空軍,那按照我軍的編制,空軍唯一的地面作戰單位就是空降兵部隊,但空降兵部隊跟海軍陸戰隊一樣,由于要用運輸機進行機動部署,他們一般都會裝備輕裝甲,實際上裝甲和火力也不如陸軍。

  綜上所述,陸軍是最適合用來開展占領任務的軍種,而且一支現代化陸軍當中也包含了地面和空中作戰單位,看看我軍的合成旅,那可是乘著直升機快速部署的,機動性非常強,配合上我軍先進的坦克和裝甲車!絕對牛逼!

  那么問題來了,美國孤懸在其他國家之外,怎么出動陸軍呢?

  戰略投送能力是衡量軍事力量的核心指標,指通過陸海空運輸工具與作戰平臺將人員、裝備和物資投送至目標區域的能力,其決定了軍事行動的打擊范圍、強度及持續時間,被各國視為國家戰略能力的核心要素。全球投送能力是適應全球化大背景下國家利益拓展的戰略需求。具備全球戰略投送能力,是有資格參與全球政治、外交和經濟活動的重要條件。一個國家稱之為全球性大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具備全球戰略投送能力。在當代世界政治、經濟和安全形態下,分析國家全球戰略投送需求,一要立足國家安全追求必要的軍事威懾力,維持最低限度的非對稱軍事平衡,確保在民族生存和國家發展受到嚴重威脅情況下,能夠實施報復性的軍事反擊。

  二要立足國家利益拓展提供軍事支撐,確保政治、外交目標到達的地方是軍事力量能夠影響的地方,經濟活動存在的地方是軍事力量能夠延伸的地方。三要立足維護海上戰略通道安全,確保海上能源和貿易運輸的安全,確保為各種海洋和極地資源開發活動提供安全保障。全球戰略投送,一般以利用海上作戰平臺投送為主,輔之必要的陸基和空中作戰平臺,進行兵力、火力的遠程投送。

  而主要投送手段也分為三種。

  第一種,大型交通工具仍然是主要的戰略投送手段。運用大型交通工具實施戰略投送,主要包括陸路、海上和空中輸送三種方式。陸路輸送,組織簡便,綜合輸送能力強,但隨著投送距離的增大,受地緣環境和交通條件制約的不足也越發突出。科索沃戰爭期間,俄羅斯要通過陸路向南斯拉夫投送作戰力量,但由于一些國家不提供過境通道而被迫放棄。伊拉克戰爭中,由于土耳其不提供過境通道,美機步第4師被迫轉道科威特進入戰場。

  海上輸送,綜合輸送能力強、距離遠,但受地理條件影響大。空中輸送,速度快、距離遠,但綜合輸送能力弱、成本高。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期間,美軍近99的人員通過空運完成,而95以上裝備和物資依靠海運完成。

  第二種是大型作戰平臺投送。

  大型作戰平臺是現代戰略投送手段的發展趨勢。主要包括陸基作戰平臺、海基作戰平臺和空基作戰平臺輸送三種方式。陸基作戰平臺輸送,一般是使用陸基作戰平臺發射中遠程彈道導彈輸送核或常規火力,發射宇宙飛船、衛星等用于空間作戰的飛行器投送兵力、火力。

  海基作戰平臺輸送,一般是利用大型艦艇,進行由岸到海、由海到岸的火力、兵力輸送或兵力——火力一體化輸送。利用航空母艦、核潛艇等海基作戰平臺投送,是以美國為首的世界軍事強國最主要、最經常的戰略投送方式。

  空基作戰平臺輸送,一般是利用遠程作戰飛機,實現由空至海、由空至地的火力投送。1986年美軍空襲利比亞,從英國起飛的F117A戰斗機不間斷飛行14.5個小時、6000英里,對利比亞實施了直接的空中打擊。

  第三種,戰略預置。

  戰略預置是現代戰略投送手段的新發展。運用戰略預置實施戰略投送,主要有裝備物資預置、戰場設施預置和保障力量預置三種方式。裝備物資預置,是在預設戰場及附近地區,預先儲備部分作戰裝備物資,以減少臨戰期間的戰略投送規模,縮短遠程運輸時間,提高戰略快速反應能力。戰場設施預置,是指在預設戰場及附近地區,預先建設保障作戰行動所需的機場、港口、陣地,以及指揮通信和交通道路等設施,以便于在臨戰情況下加快形成戰場保障能力。

  保障力量預置,是指在預設戰場及附近地區,根據保障需求,預先籌組和建設部分作戰、后勤和裝備保障力量,目的是在臨戰情況下,減少戰略投送規模,加快形成綜合保障能力。海灣戰爭中,戰前美軍以科威特為中心,在巴林、卡塔爾和沙特阿拉伯等國預置了大量的戰場設施、裝備物資和保障力量,為臨戰快速部署和先期作戰提供了有力的依托。

  可第二種趨向于直接投送火力,第三種則需要在全球擁有大量設施完備的軍事基地,美國以前勉強能做到第三點。

  但現在……早特么縮回來了。

  費錢啊!

  所以第二種和第三種相當于沒有。

  只剩下第一種,用大型運輸工具。

  陸運不行……沒轍地理位置決定了。

  空運也不太行,空運只能實行人員運輸,但裝備呢?特別是重型裝備。沒了重型裝備,光人過去有個屁用!

  所以還是需要海軍!

  可沒海軍了……

  美國嚇不到人了。

  請:m.bqq999.cc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