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二千二百零四章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美劇大世界里的騎士

  總之阿瓦隆的地位在古代凱爾特人之中非常高,古代凱爾特人并沒有天堂地獄之說,他們認為人類也是大自然的一環,人死后,靈魂會回歸大自然,成為樹木、蟲鳥、野獸等等。

  在古代華夏,認為人下一輩子投胎成蟲鳥野獸是孽障,是懲罰。但對于古代德魯伊來說,這并沒有什么問題,畢竟人類只是自然的一環,人類被自然養育,然后死后回歸自然,哺育自然,天經地義。

  但阿瓦隆卻是一個例外,那里是英雄和神靈的歸宿。環繞阿瓦隆的是濃密的沼澤、茂密的樹林和朦朧的迷霧,使得普通人難以抵達。在阿瓦隆湖外的森林中,綠騎士嚴密把守,確保普通人無法進入圣地領域。一旦發現入侵者,綠騎士將毫不留情地展開殺戮。阿瓦隆湖中住著一群美麗而高傲的湖中妖女,其中薇薇安擔任著領導角色。在愛爾蘭的神話傳說中,仙女摩根被視為三位一體的女神。由于凱爾特人視“三”為神圣的數字,因此將人數擴大至九人,一同守護著極樂世界安溫的魔法爐。這些仙女以摩根為首,統治著傳說的亡魂之島阿瓦隆。關于阿瓦隆名字的由來,有人認為它來自凱爾特語“abal”,意為“蘋果”,象征著該島以漂亮的蘋果而聞名的不列顛傳說。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它來源于凱爾特語“Annwyn”,意為仙女之地或冥間,與亞瑟王傳說中阿瓦隆的神秘氛圍相契合。在傳說中,阿瓦隆四周被沼澤和迷霧所環繞,只能通過小船才能抵達。島上由精靈守護,時間在這里失去了意義,一切都不會老去。、

  在那里,沒有煩惱,只有幸福。

  不過一般人不能進入那里,只有最偉大的英雄才行。

  而在古代凱爾特人的語境之中,英雄和半神以及神靈在很多時候是通用的。

  所以普通人是沒辦法進入的,只有那些流著神血的半神才能進入……也就是所謂的英雄。

  “別把你看的那些半吊子動漫和真實搞混淆了。那可是對凱爾特人的侮辱!”

  凱很嚴肅的說道。

  托爾也摸摸后腦勺,表示抱歉。

  “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不過,話說回來,現在還有凱爾特人么?他們在哪,英國?”、

  “額,應該沒有純種的凱爾特人了。”凱也有點無奈的說道。

  凱蘇醒之后,也嘗試過尋找過去的影子,比如尋找古代凱爾特人的后裔……可惜,那玩意鬼知道上哪找去。

  要說凱爾特人還有沒有血脈傳承,自然是有的。

  也就是現在廣義上的凱爾特人,可就連這往日的影子都已經消散了。

  縱觀歷史進程,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始終存在不平衡現象,表現為有的地區進步迅速,有的則相對滯后。在早期社會形態中,那些發展程度較低、文明進程緩慢的族群往往被鄰近的文明社會冠以“蠻“的稱謂,正如春秋戰國時期中原諸國對楚國的“楚蠻“之稱。類似的情況在歐洲歷史中也有體現,羅馬帝國就將日耳曼、斯拉夫和凱爾特三大族群統稱為蠻族。值得注意的是,文明與野蠻之間的關系并非僅限于軍事對抗,兩者之間往往通過文化交流實現融合,這種融合過程實質上推動了野蠻社會向文明社會的轉化。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日耳曼與斯拉夫兩大族群相繼建立了多個顯赫的政權,其中包括法蘭克王國、神圣羅馬帝國以及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等。時至今日,這兩個民族依然在全球范圍內保持著顯著的影響力:提及日耳曼,人們自然聯想到德國;說到斯拉夫,俄羅斯便成為首要聯想對象。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曾經同樣活躍的凱爾特人卻似乎銷聲匿跡,他們的歷史存在感為何遠不及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這般突出?

  作為古代三大蠻族之一,凱爾特人在文明進程中占據了領先地位。其鐵器時代的發展可追溯至公元前10世紀初期,這一時間點甚至早于歐洲最早的希臘文明。就鐵器冶煉技術而言,凱爾特人在當時的世界范圍內都處于先進水平。雖然希臘文明開始使用鐵器的時間比凱爾特人早約一個世紀,但這一差距并不顯著。憑借先進的鐵器技術,凱爾特人相對于仍處于青銅時代乃至石器時代的其他部落,無疑具有壓倒性的技術優勢。

  凱爾特人為了尋求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和獲取更多資源,以部落聯盟的形式從萊茵河上游的聚居地向歐洲各地遷徙。在公元前10世紀,他們渡過萊茵河,遷移至現今的法國和荷蘭地區。到了公元前7世紀,他們跨越英吉利海峽,抵達不列顛群島。公元前6世紀,他們翻越阿爾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進入意大利半島北部和伊比利亞半島北部。經過數百年的擴張,凱爾特人的足跡幾乎遍布整個歐洲。公元前4世紀初期,凱爾特部族與新興的羅馬共和國在意大利半島爆發軍事對抗。凱爾特人攻陷羅馬城并縱火焚毀,這一事件被羅馬人視為重大國恥。隨后,凱爾特部族向東遷徙至希臘半島北部,在馬其頓地區與亞歷山大大帝相遇。出于對這位君主的敬重,凱爾特人未采取敵對行動。然而在亞歷山大逝世后,他們立即集結了超過八萬人的龐大軍隊,對馬其頓發動了大規模軍事進攻。在這場戰役中,凱爾特人最終取得了勝利,馬其頓國王托勒密二世在戰斗中陣亡。隨后,凱爾特人對希臘北部的城邦展開了大規模掠奪。盡管希臘聯邦成功阻止了他們的進一步推進,但部分凱爾特人脫離主力部隊,進入了現今土耳其的安納托利亞地區。當時,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仍在為生計掙扎,而凱爾特人的影響力已擴展至西歐、中歐和南歐,甚至延伸至西亞。即便后來的羅馬帝國,其擴張范圍也未必能超越這一成就。

  凱爾特人未能形成統一的政治實體,各部落長期處于分散狀態,這成為其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相比之下,羅馬人憑借意大利半島的地理優勢,實現了政治統一,并以共同目標推動領土擴張。得益于地中海地區的區位條件,羅馬人積極吸收外來文明,尤其是對希臘文化精髓的繼承與融合。值得注意的是,自凱爾特人攻陷羅馬城后,這一歷史事件反而激發了羅馬人的奮發圖強,使其發展進程顯著加速。公元前3世紀中葉,羅馬成功從腓尼基人手中奪得地中海西部控制權,這一勝利帶來的經濟優勢顯著增強了羅馬的綜合國力。隨后,意大利北部的凱爾特人集結了超過七萬人的龐大部隊,試圖恢復往日的榮光,向羅馬發起進攻。然而,此時的羅馬軍團在戰術水平、武器裝備和軍紀嚴明程度等方面都已遠超凱爾特軍隊,雙方實力對比懸殊。這場戰役的勝利進一步鞏固了羅馬不可阻擋的崛起之勢。凱爾特人對羅馬權威的主動挑釁注定會招致嚴重后果。在羅馬的強大壓力下,馬其頓地區的凱爾特人首當其沖。盡管他們曾協助馬其頓人擊退了羅馬軍隊,但這一勝利僅是暫時的。羅馬軍團迅速補充兵力,最終迫使凱爾特人與馬其頓人共同臣服于羅馬統治。隨后,羅馬的擴張矛頭直指凱爾特人的核心區域——高盧。公元前2世紀末,羅馬軍隊翻越阿爾卑斯山脈,成功占領了南高盧地區。局勢愈發危急,南面羅馬大軍步步緊逼,北方日耳曼部落則越過萊茵河與凱爾特人爭奪領地。此時凱爾特各部落仍處于內斗狀態,彼此紛爭不斷,羅馬人借機采取分化策略各個擊破。部分凱爾特部族為擴張領土,竟主動尋求羅馬軍隊支援。對此,反對羅馬的部族轉而向日耳曼人示好,導致凱爾特人內部更加分裂。至公元前1世紀中葉,凱撒運用恩威并施的策略愈發嫻熟,最終將整個高盧地區納入羅馬版圖。

  與女真人在中原地區的文化融合過程相似,凱爾特人在被羅馬帝國征服后,也迅速融入了更為先進的羅馬文明體系。公元前1世紀末期,位于伊比利亞半島北部的凱爾特部族曾試圖抵抗羅馬統治,然而實力懸殊的對抗最終以失敗告終,其文化逐漸被羅馬文明所取代。即便存在些許文化殘余,到了公元5世紀中葉,隨著日耳曼分支西哥特人的入侵,這些文化遺存也被徹底吸收。建立在此地的西哥特王國,自然不會容忍境內存在任何可能威脅其統治的凱爾特文化勢力。在凱撒發動的征服戰爭中,高盧地區的凱爾特族群遭受重創,約三分之一人口喪生,另有相同比例淪為羅馬奴隸。幸存的三分之一凱爾特人與大量涌入的羅馬移民逐漸融合,不僅在血統上形成混合,語言也逐漸轉向拉丁語。盡管凱爾特文化得以部分保留,但公元5世紀末期,日耳曼支系法蘭克人占領高盧并建立影響深遠的法蘭克王國,最終導致凱爾特語系的高盧語徹底消失。凱爾特人在今巴爾干半島和土耳其地區的經歷呈現出一系列文化變遷。他們最初經歷了希臘化進程,隨后又受到羅馬文明的影響,繼而與弗里吉亞人、斯拉夫人以及阿拉伯文化發生交融。盡管憑借卓越的軍事力量獲得了豐厚的戰利品,這些部族的生活原本相當富足,然而其內部始終未能實現統一。三個主要部落長期保持獨立狀態,這種分裂局面最終導致他們被周邊強勢力量逐一征服。至公元4世紀前后,屬于凱爾特語系的加拉提亞語也走向了消亡。在歐洲大陸,部分凱爾特人逐漸融入日耳曼和斯拉夫族群中。這種現象與中國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歷史變遷相似:匈奴強盛時期,眾多部落歸附成為匈奴人;鮮卑崛起后,部分匈奴人又轉變為鮮卑人。類似的情況也見于突厥、契丹、女真和蒙古等民族的更替。在民族概念尚未形成的時代,強者主導一切。那些未能延續到民族概念興起的群體,最終被其他民族所同化。

  面對無法改變的局面,凱爾特人最終選擇融入羅馬文化。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里,英格蘭地區的凱爾特文化逐漸被羅馬文明所取代。由于蘇格蘭地區始終未被羅馬帝國完全控制,這片土地成為凱爾特人抵抗羅馬統治的核心區域,導致羅馬人不得不投入大量資源建造著名的《哈德良長城》,以此作為雙方的分界線。隨著公元5世紀初的到來,羅馬帝國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不得不從大不列顛撤軍。凱爾特人滿懷希望,期待美好生活的到來。

  繼羅馬人之后,撒克遜人、盎格魯人和朱特人等日耳曼部族也相繼對這些島嶼發起了控制權爭奪。盡管凱爾特人進行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頑強抵抗,但最終主導權仍被日耳曼人掌握。與羅馬人相比,日耳曼人缺乏強大的文化同化能力,這使得蘇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地區的眾多凱爾特人得以延續其傳統文明。現今的蘇格蘭蓋爾語、威爾士語和愛爾蘭語均源自凱爾特語系,便是這一歷史進程的明證。從整體來看,凱爾特人與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相比影響力相對較弱,這一現象可以從地理、時間和文化三個維度進行分析。就地理因素而言,凱爾特人聚居區域與羅馬帝國的擴張版圖高度重迭,使其更易被羅馬人征服并同化;相比之下,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所處地理位置遠離羅馬帝國核心區域,羅馬勢力難以深入滲透,這使他們的傳統文化得以較好地保存。從時間維度來看,凱爾特人作為較早崛起的民族,在歷史上扮演了阻礙羅馬帝國擴張的重要角色。

  在文化領域,凱爾特文明雖曾輝煌一時,但其內在底蘊相對薄弱,難以與羅馬文化相抗衡。倘若其文化積淀足夠深厚,羅馬帝國的同化進程將面臨更大阻力。此外,團結問題同樣不容忽視,這是另一個關鍵因素。凱爾特族群規模龐大,實現整體團結確實面臨諸多困難,即便是日耳曼人也未能做到。然而,在較小范圍內達成團結本應可行,但凱爾特人卻未能把握這一優勢,反而將本可實現的團結局面復雜化,這無疑為羅馬的分化策略提供了可乘之機。

  所以嚴格來說,這個民族已經消亡了。

  凱就算想找昔日的影子都找不到!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