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相對于普通的牛羊魚肉有著極大的優越性,相同的質量,營養價值要高上七八倍。
實際上,克服了心里障礙,昆蟲的味道絲毫不差,有過之而無不及。
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哺乳動物和海洋生物的資源有限,在人類過度的需求和捕獲下,生態環境已經不堪重負,許多物種面臨著瀕危的處境。
而且人類自身的食物供不應求,據統計,現在全世界大約有十億人正在承受不同程度的饑餓,每六秒鐘就有一個兒童餓死。這些挨餓的人中,大多數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婦女、兒童和老人。
這一切的難題都可以被昆蟲解決。它們幾乎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
眾所周知,昆蟲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種類最多、數量最大的動物類群。
地球上的昆蟲約有一千萬種,占所有生物物種數量的一半。已經發現并命名的昆蟲還不到一百萬種,卻占到已知動物物種數量的三分之二。
這中,可作為食用的昆蟲至少在三千種以上,主要有鱗翅目一千五百六十種,主要以它們的幼蟲為食材。直翅目七百三十種,幼蟲、成蟲皆是美味。鞘翅目四百九十五種,半翅目二百三十三種,雙翅目二百三十種,同翅目三百零四種,而其它已知可食用昆蟲約有上百種。
有關部門早就鑒別出了數千種營養豐富的昆蟲,是未來可靠的食品來源之一。
據統計,僅在華夏云南一隅之地可食用的昆蟲就有十四個目,四百多個科,兩千多個種類。
但以上數字并不是最終的結果,食用昆蟲的種類和數目還在不斷增加。食用昆蟲作為一種豐富的食物資源,不僅表現在種類眾多,每一種的個體數量也十分驚人。一個螞蟻群體可多達五十萬個體,一棵樹可擁有十萬萬的蚜蟲個體。一只埃及蝗蟲每月平均產卵十九點五萬個,普通蜂后每日產卵量估計有一千五百粒~兩千粒。甚至有一種白蟻每日能產四萬三千粒卵……多么恐怖而驚人的數字。
昆蟲棲息地的分布也相當廣泛,從干旱地區到熱帶雨林,從陸地到水中,幾乎遍及整個地球。豐富的資源為人類開發昆蟲食品提供了保證。
或許有人會說,豬、牛、羊、雞、鴨、鵝這些養殖的家禽,不是源源不斷地擺上我們的餐桌嗎,有何后顧之憂,非得吃那些難以下咽的蟲子。
雖然華夏是個不缺衣少食的國家,但食品安全也存在著不少隱患,如一些常在禽畜之間爆發的疫病,可能會傳染給人類。至于它們的肉質就更不用說了,基本上都是催化的產物,含有大量對人體有害的成分。
昆蟲則不會出現這么多問題,它們是純天然的食物,如果人們肯嘗試用它來填飽肚子,那么世界上不會再有挨餓的人,每年節省的糧食不計其數,土地過載負重的現象亦能得到有效的緩解。
基于這個原因,素西要在華夏推廣這類特別的食物。
在她看來,這樣做的意義重大,即便這是個平行世界,未嘗不可在此進行實驗。
隨著時代的更迭和發展,食物的多樣性總是在無限延伸,比如很多人發現,似乎以前不能吃的東西現在好像都可以食用了。
人類食物的范圍好像變得越來越廣。就像大多數人眼中的另類昆蟲,在素西沒來到華夏之前,南方的各大美食街、旅游景區,經常能見到炸昆蟲的美食檔口,聞起來鮮香誘人,并且價格也是高的離譜。
素西打算參照這個模式,讓更多的人品嘗并喜歡上蟲子。
便于闡述昆蟲的優點,素西在每個檔口前立了一塊牌,上面寫著:請不要對昆蟲懷有偏見,昆蟲也是動物大家庭中的一員,昆蟲大多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蜈蚣、蜻蜓、螞蟻等大部分昆蟲中所含的蛋白質含量已經超過了總體重的一半。如,蟋蟀中所含的蛋白質是牛肉的6倍、豬肉的2倍。昆蟲的蛋白質含量較為豐富,而且食用后易于吸收。除此之外,還富含B族維生素、礦物質鐵、鋅以及不飽和脂肪酸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是既健康又美味的高端食材。
當徐攸之和阿思趕來看到這個牌子的時候,面面相覷。雖然承認素西說的不錯,蟲子的營養確實比常見的肉類高出一截,但是肉能大量食用,百吃不厭……誰沒啥事成天吃蟲子啊,腦子瓦特的人也不見得會這樣搞。
阿思稱得上是一個美食家,但是吃的都是正常的食物,而且在她的家鄉,沒有類似的習俗。
阿思并不缺少冒險精神,可她寧愿吃一罐氣味濃郁的青腐乳,也不打算將蟲子添加到日常的食譜之內。
她總覺得那是嘩眾取寵的行為,不過是某些人彰顯自己與眾不同的方式罷了,她不想步入這些人的后塵。
究其原因,阿思沒將昆蟲看作人類的食物。
如果不是徐攸之再三勸說,她是不可能到這里來的……有些東西看著就嚇人,怎么吃到肚子里呢?
不過徐攸之這樣對她說,凡事皆有可能,萬一這些昆蟲恰好是恢復味覺的良藥呢。
鑒于這一點,即使阿思不情愿,但對味覺的渴望戰勝了心底的恐懼,她決定挨個嘗一嘗這些蟲子。
只不過她在心底告訴自己,絕對不能多,每樣一個就夠了!
其實昆蟲的味道,和我們經常食用的雞肉、蝦類似,沒有想象中的奇怪味道。大多數人食用昆蟲會選擇煎炸炒烤的烹調方式,高溫加工與香辛料相結合,昆蟲的味道一定會得以‘升華’。這也是很多人偏愛食用昆蟲的一大原因。
而且世界范圍內吃昆蟲的地區并不在少數,不但在食物匱乏的古代,現代也是如此。
在歐洲人進入前的米國加利福尼亞州,土著印第安人缺乏畜牧業,全靠昆蟲維持基本生存。蜜蜂、黃蜂、螞蟻和蛾子的肥嫩幼蟲是他們的主餐。內華達鹽湖灘上的蠅蛹、松枝上的三弦琴蛾毛蟲,都是土著人的干糧。
南美洲的印第安人與他們的北美兄弟民族有著相似的口味。西班牙人進入亞馬遜平原時,當地人也以昆蟲為食,將近百分之七十五的昆蟲在其幼蟲階段就被消費……這些幼蟲最鮮嫩多汁,對女性的意義更大——由于地位低下,她們極少得到肉食,于是昆蟲便成為魚肉的優良替代品。
不過昆蟲并非只是西方文明眼中不發達地區的飲食,歐亞大陸軸心文明的人同樣愛吃蟲子。
捕食昆蟲是華夏人自古以來的傳統。史書記載,周天子宴飲必然要食用蟻醬,直到今日螞蚱仍然是華北人民的美食。
江南人也沒有討厭蟲子的理由。在近代,蠶蛹是江南底層民眾的重要蛋白質來源。江南的繅絲業十分發達,婦女們把蠶繭放入開水,蠶絲展開,剩下的蠶蛹就能提供一整天新鮮的熟食,煮熟的蠶香縈繞在繅絲廠的上空。
古代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恐怕也難以理解為什么有些人如此恐懼吃蟲子,他老人家對吃蟬就十分在行,他的書中這樣描寫:第一次脫殼前的蟬蛹最嫩,而剛交配完的母蟬肚子里充滿了白卵。
意大利羅馬人特別喜愛一種樹皮蛆,這種蛆只有在‘最奢華的宴席’上才能享用到。
云南少數民族有很多人喜食蟬,尤以布朗族食用成蟬別具情趣。捕捉成蟬,一般都選在入夏以后,由年輕的姑娘出馬。布朗族姑娘捕蟬不是聽蟬的叫聲去尋找,而是多在黃錯之后,寨子里的姑娘們常常成群結伙去踏山,在踏實山的時候,那些白天飛累了的蟬都落在地上或灌木叢里,并且被露水潤濕了翅膀,再也飛不起來了。姑娘們就可以信手拈來。待揀到一定數量之后。回家將蟬用沸水燙死,并去其翅膀,放入小籠屜內蒸熟,搗碎,做成與沿海漁民食用的蝦醬一樣的蟬醬。經常食用蟬醬,據說有清熱解毒、去痛化腫的醫療作用。
能以多種昆蟲入菜的,應該首推云南的傣族。傣族食用昆蟲種類多,范圍廣,而且食用方法多種多樣。除蜂蛹和成蠶外,還食用江邊沙士里的沙蛹、花蜘蛛、酸螞蟻、螞蟻蛋和竹蛹。竹蛹又稱象鼻蟲,是生長在野生竹中的一種甲狀蟲的蛹體。色白,長有一寸左右。有時一節竹中,可取多至數十條。取出的竹蛹先用鹽水浸泡入味。
竹蛹以九至十月間最肥,有些傣族群眾常把選用出最好的竹蛹外面裹上雞蛋,用油炸成呈黃色后下酒。其特點是外焦里嫩,被認為是最好的下酒菜。
近些年來,在華夏大地層爆發過一場罕見的蝗災,然而令人不可思議的現象發生了,原本的一場災難演變成了人們的狂歡盛宴。許多人背著袋子拎著桶,帶著網兜扛起鍬,成為了捕蟲大軍中的一員。
這不單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莊稼地不受侵害,更看重的是蝗蟲本身的價值,抓上三五十斤蝗蟲,啥損失都回來了,因為這種蝗蟲個大味美,炸著吃烤著吃非常香,在飯店里是一道價格不菲的名菜,質量上乘的一斤的收購價就要達到七八十元。
這無疑是個發家致富的好機會,因為糧食實在是不值什么錢,還不如抓點蝗蟲賺的多呢。
當然有的人純粹是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這么品質優良的蝗蟲,市場上根本買不到,一聽有這好事,趕緊把大鐵鍋架好,油燒上,晚上的下酒菜有著落了!
蝗蟲聚集之地,人們蜂擁而至。結果,專家預計可能將對農業造成重大損失的蝗災,短短幾天就被撲滅了。可憐的蝗蟲陷入了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之中,沒來得及囂張,就都跑到了人們的肚子里。
許多人不遠千山萬水的趕來,只晚了一步,剛到地方就聽說蝗蟲已被消滅,頓時流露出無比失望的神色。
這就是吃貨們的力量,只要團結一致,再堅強的物種也能給它吃滅絕了!
因此,有些人覺得華夏人不吃蟲子是一個極大的誤區。
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不敢吃的!
這不,才不一會兒的功夫。就留住了一群大爺大媽的腳步,像是發現了新世界一般,圍繞著這些販賣昆蟲美食的檔口看來看去。他們都是吃過蟲子的人,有著豐富的經驗,知道什么東西更加美味。
大爺大媽們看中了某種蟲子,開始和素西討價還價起來。好在素西重在推廣,標價不高,只有正常價格的一半,稍微又讓了點,打發的這群大爺大媽樂呵的走了。
徐攸之和阿思目瞪口呆,他們沒想到這玩意還真有買的,并且行情不錯的樣子。
這刷新了兩人的三觀,覺得自己是不是和時代落伍了。
那些從小生活在大都市的年輕人,雖然信息發達,能從網上看見許多稀奇古怪的東西,但是親身體驗的經歷太少。
這時見到這里有賣昆蟲宴的,頓時心情激動不已……現代人喜歡冒險,愿意嘗試新事物,對于美食更是如此,市面上一旦出現某種稀奇美食,大家總是會奔走相告,互轉朋友圈,告訴哪里出現了美食,抓緊去嘗鮮,晚了可就沒有了。長相獨特的小昆蟲,經過煎炸燜煮,加入各類調味品之后,美味與新奇共存,誘惑人們的味蕾,這是很多人想要吃蟲子的一大原因。
在徐攸之眼中,這群人瘋了,而且病的不輕,一個蟲子都能搶成這個樣子,像是沒有看見過食物的非洲難民。
這些人不管昆蟲好不好吃,甚至不在乎,他們要的就是這股子新鮮勁兒。就算不想吃也要買一份,反正不差這點錢。
主要能借著這個機會發到社交軟件上炫耀一番,這才是大多數人的根本目的,我吃過你沒吃過的東西,這是一件多么有面子的事情!
假如這里的檔口賣的是普通的食物,估計很多人連看都不會多看一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