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208 內憂外患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諸天武道強人

  王忠走后,摩尼教信守諾言,不再煽動百姓造反,一心發展教務,穩定江南勢力,傳道于百姓。

  摩尼教的教義在于救貧扶危,雖然不在煽動百姓,不過并未停止在江南百姓中傳播教義,此時正直江南大旱,災民無數,方臘當即做了一個決定。

  方臘將原本準備造反所用的糧草拿出,救濟百姓,發展信徒,不讓丐幫專美于前。

  在丐幫和摩尼教自發的救災下,江南之地漸漸穩定下來,朝廷得知后,宋徽宗有感于丐幫曾經的護駕,特意發旨表揚,親自書寫“天下第一大幫”以示榮寵。

  至于摩尼教,趙佶選擇性的遺忘,要不是顧忌摩尼教在江南勢大,光是四大法王行刺一事,趙佶都想派兵滅了摩尼教,可惜如今朝廷空不出手來,摩尼教又會做人,救災而獲得大量民望,讓趙佶不敢輕動。

  至于讓朝廷給摩尼教救災嘉獎,那是想都別想!

  通過救災之事,摩尼教也沒太吃虧,不僅在江南民間聲望極高,還發展出十多萬信徒,雖然沒有造反,其影響力卻在無形中增加許多。

  好處最多的自然是丐幫,從原來的草莽幫派,一躍成為大宋朝廷官方認證的“天下第一大幫”,名聲之響,力壓天下各大門派。

  當然,丐幫也付出了不少代價,最起碼為了救災拿出近乎三千萬貫,幾乎將王忠執掌丐幫八年來,所賺的錢都搭了進去。

  在很多江湖門派看來,丐幫此舉完全吃力不討好,舍進去那么多錢,最后就得了一塊“天下第一大幫”的牌匾,虧大發了。

  可王忠卻樂意如此,因為只有他明白,自己得到了多少。

  第一,通過救災之事,丐幫之名徹底傳到南方,并且得到慕容世家留在南方的部分勢力后,丐幫在江南的影響力不比摩尼教少。

  第二,趙佶的牌匾看似毫無用處,實則里面的好處大發了,因為有這塊牌匾在,以后丐幫的生意朝廷一路開綠燈,不會再有貪官污吏不長眼,主動招惹丐幫,加之朝廷的減稅優惠,每年省下來的稅錢就有一大筆。

  第三,因為江南災民太多,丐幫順勢吸納不少幫眾,使得丐幫成員暴增,那可是看得見的年輕勞動力,閑時可務農,戰時可為兵。

  第四,丐幫在江湖上的俠名更盛,幾乎力壓少林,四方豪杰來投,丐幫一時間高手倍增。

  第五,通過賑災,丐幫內部污衣派和凈衣派徹底緩和下來,尤其是那些污衣派的人,眼見凈衣派將這些年賺到的錢拿出來救災,無不敬佩萬分,再頑固的人也不再反對王忠對丐幫的改革,可以說,王忠在丐幫的威望達到歷史新高,幾乎一言九鼎。

  好處如此之多,不過舍一些錢財,王忠自然樂意為之,他向來不是守財奴。

  宋徽宗倒是巴不得多些像王忠這樣的人,對朝廷忠心耿耿,不記得失,關鍵時刻還能舍財。

  在趙佶看來,丐幫救駕有功,自然心向朝廷,是支持自己的江湖幫派,卻不知王忠現在最想殺的人,就是他這個大宋皇帝。

  是的,王忠對趙佶這個皇帝一點好感也沒有,這個徹頭徹尾的昏君,將江山治理成現在這幅鬼樣子,十多年后還一力促就“靖康之恥”,王忠恨不得將他千刀萬剮。

  之所以王忠一直幫趙佶收拾爛攤子,不過是因為現在并不是殺趙佶的最佳時機。

  如今大宋強敵環繞,內部天災不斷,造反不絕,一旦趙佶被殺,朝廷一定大亂,倒時民不聊生,倒霉的還是漢人。

  王忠雖然不算好人,可還有點民族氣節,絕不希望中原被外族統治,至于誰當皇帝,他倒是沒有意見。

  是的,王忠也想造反,不過不是現在,他深知現在并不是造反的最佳時機,也明白草率行事并不能成功,此時大宋的國運還未衰竭,造反成功幾率不大。

  歷史上,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之所以會以失敗告終,終其原因還是因為大宋的土地兼并還不算嚴重,百姓對朝廷并未完全失望。

  歷代以來,中原之患在于兩點,一是北方游牧民族,二是內部土地兼并。

  北方游牧民族自不用說,千年來都是中原心腹大患,始終不能被中原王朝消滅,漢驅匈奴后,鮮卑崛起,鮮卑后有柔然,柔然后有突厥,到現在大遼,西夏更是中原心腹大患。

  說到底,這是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游牧文明的天然對撞,是地理環境造成的無解難題。

  中原土地富饒,可以發展農耕文明,使得中原傳承有序,可北方土地貧寒,無法大面積的種植農作物,北方人為了活下去,只能發展出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的局限性太大,幾乎可說是靠天吃飯,若是碰到大災之年,沒有活路之下只能選擇入侵中原,尋求活命,至此兩大文明的碰撞再也不會停止,除非兩大文明再也不受天然環境限制,再也不會出現饑荒,否則這種狀況哪怕延續千年也不會改變。

  游牧民族屬于外敵,中原之患還有一點在于內患,也就是土地。

  農耕文明的發展離不開土地,土地種植莊稼糧食,糧食為百姓活命,可以說土地是農耕文明的根本。

  可是自王朝成立以來,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公平就出現了,權貴得到的土地多,百姓得到的土地少。

  權貴只占全國人口的一成不到,卻占據九成的土地資源,百姓則相反,兩者矛盾天然對立。

  更可怕的是人的劣根性,權貴哪怕得到九成土地資源后,還想得到更多,那就只能選擇利用各種手段侵占百姓土地,也就是土地兼并。

  當百姓手中再無土地后,也就沒了活路,只剩下一條路可走,那就是造反,重新分配土地資源。

  歷朝歷代的建立,多是依靠農民起義,實現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老的一批權貴被殺,土地財產拿出來,被新的一批權貴得到,新舊交替間,百姓成為新的權貴,得到夢寐以求的土地。

  每個王朝的建立之初,開國皇帝需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土地資源的重新分配,從而造成百姓有土地,有活路。

  而百姓之所以有活路,并不是朝廷大發慈悲,而是因為連連戰亂,百姓人口銳減,土地資源多了出來,朝廷可以初步做到人人有土地分,有活路走。

  本質上,每個興盛王朝的建立,都是無數百姓死亡,造成土地多而人口少,也就是僧多粥少,土地夠分,自然不會再出亂子。

  本質上,一個王朝的沒落,首先一個前提就是人口爆炸,又沒有足夠的土地資源供養百姓。

  如今大宋并未到了人口爆炸之時,百姓雖然生活困苦,大部分人還是能活下去的,也就沒有造反的意愿。

  勉強造反,也容易被朝廷撲滅,按照歷史,十幾年后,靖康之難爆發,大宋朝廷之所以能很快穩住半壁江山,也是因為百姓手里有土地,擔心被外族統治后,手里的活路被奪走,所以支持朝廷北伐。

  后世的明朝就沒那種好運,被滿清趕至南方后,南明朝廷很快被消滅,就是沒有認清本質,土地兼并沒有結束,百姓沒有活路,倒不如支持滿清統治,尋求一線生機。

  如今的北宋,因為商業發達,權貴對于土地并不太看中,土地兼并未到最后關頭,所以朝廷威信力還在,貿然造反只有敗亡一途。

  不過王忠也有不造反,而推翻大宋的手段。

高速文字諸天武道強人章節列表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