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四百七十章 策論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舉漢

  翌日,為迎接一百零一名明經科考生的到來,荊州州部正堂大門再一次轟然開啟。

  正堂作為荊州朝會之所,平時處于封閉狀態,只有每月初一、十五朝會,及發生重大事情,劉表召群臣會議時才會開啟。

  此次科考,劉景已是兩度開啟正堂,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一百零一名考生在兩名前導小吏的引領下,依次進入正堂。

  劉景現在的身份其實并無資格開科取士,他不是天子,甚至都不是荊州的主政官,如今的官職僅為安遠將軍,領零陵太守,是以面對一眾考生,他沒有安坐接受拜見,而是起身下階迎接。

  劉景一副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模樣,但他可以不拘禮節,考生們可不敢沒上沒下,謹守尊卑之道,低眉垂首,齊齊拜道:“吾等拜見將軍……”

  劉景抬手止之,含笑道:“諸君不必多禮,快快請起……”

  一眾考生中,熟面孔不在少數,劉景一一頷首致意,而后道:“諸君連過兩試,才學超群,皆為國之英才。今天下喪亂,生靈涂炭,余不才,欲救國家于水火,解萬民于倒懸,不得以應權通變,開科取士,延攬俊杰,共襄興復大業。今日策問,不考經義,惟以政論,望諸君勉之。”

  “諾。”眾考生對此絲毫不覺意外。時值亂世,劉景需要的是濟世之才,而非經學博士。

  劉景又說了些勉勵之言,隨后沖考生們點點頭,轉身回到上座。

  這時主簿蔣琬上前,代劉景公布今日策問考題:“社稷何以衰敗?何以興復?”當在千字以上,時間則以日昳為限。

  考生們聞言頓時交頭接耳,竊竊私語,社稷之興衰,這個題目太大了,哪是區區千字所能闡明,非數千字長篇大論不可。

  所幸眼下食時才堪堪過半,距離日昳足有三個半時辰,考生們有充足的時間思考、作答。

  有了前面兩次經驗,眾考生駕輕就熟的領取號碼牌入坐,有的人才思敏捷,立即執筆點墨,埋首疾書,有的人謹慎持重,則皺眉凝思,久不動筆。

  考試時間頗為漫長,劉景可沒耐心在上面緘口枯坐幾個時辰,約半個時辰后,他命主簿蔣琬代替自己監事考場,便轉入別室便坐休息,期間親自煮了一壺清茶,邊飲邊與諸葛亮、龐統、王粲等近臣閑話正堂中的考生們。

  劉景細細體味著環繞于唇齒間,久久不散的茶香,笑著問幾位心腹道:“你們認為,今日誰可力壓群英,問對奪魁?”

  諸葛亮率先道:“崔州平出身名族,才學廣博,我過去在襄陽求學時,每與其討論天下之事,常受啟發,獲益匪淺,以其才學見識,諸生中無出其右者。”

  劉景聞言若有所思,諸葛亮對崔鈞的評價居然這么高,他當然不會認為諸葛亮是在替好友吹噓,崔鈞必然有著過人的才能。

  歷史上諸葛亮四友中,徐庶、孟建、石韜仕魏,盡管最終官職不高,總歸還有些許記載。而崔鈞也不知是早早去世還是隱居了,竟然都沒有留下只言片語。

  王粲也提出一個人選:“崔州平固然是天下英才,南陽劉恭嗣也不差,足以和崔州平一爭高下。可惜其兄劉望之亦楚國佳士,卻以正言直諫被劉表冤殺。”

  劉恭嗣即劉廙,其乃司馬徽弟子,黃中通理,知名官學,王粲之前就曾向劉景推薦過他。

  其兄劉望之有名于世,曾為荊州從事,與兩位好友并以正直遭到佞人讒害,為劉表所誅。

  劉景舉兵北伐時,發布討伐劉表檄文,就曾以劉望之為例,抨擊劉表是非不分,殘害忠良。

  劉望之被害后,劉廙恐受株連,不敢留在官學,潛歸鄉里,直到劉景入主荊州,老師司馬徽書信相招,他才重新回到襄陽。

  龐統也認為崔鈞、劉廙最有可能奪魁,他和二人相識已久,深知二人皆身懷大才,環顧沔南年青一代,著實找不出一個能夠和二人比肩之輩,即便是名聲僅次于他的習禎也要稍差一籌。當然,龐統沒把自己算在內。

  時間就在幾人的閑談中飛速流逝,轉眼就到了日中時分,此時距離開考已過去近兩個時辰,想來下筆快的差不多都寫好了。

  念及于此,劉景當即結束談話,重新返回正堂,閑庭信步穿梭于一眾考生間,查看考生們的策論,有的見地讓他暗暗叫好,有的觀點則讓他大搖其頭。

  一路走,一路看,劉景行至崔鈞的書案前,后者仍在伏案疾書,寫好的文章則擺置于案邊。

  劉景定睛細看,不禁暗贊一聲:“好字。”其八分書蠶頭雁尾,一波三折,已然登堂入室,僅以書法而論,考生中當屬第一。

  崔鈞有此書力卻也正常,需知博陵崔氏以文學興家,世為儒表,崔鈞從祖崔瑗、從父崔寔均是有名的書法大家,崔鈞近水樓臺,書法自然高人一等。

  再看其觀點,他認為漢室之所以衰敗至此,昏聵無能的君主當負首要責任,其言辭激烈地道:“后嗣之愚主,長于深宮之中,養于婦人之手,其信任親愛者,盡佞諂容說之人;寵貴隆豐者,皆后妃姬妾之家……委任宦孽,禁錮忠良,荒廢庶政,販爵鬻官,使天下無不厭漢……”

  雖未指名道姓,然而任誰都能看出,他說的是桓、靈二帝。

  接著崔鈞又對外戚、宦官發起了猛烈的抨擊,稱:“前朝因外戚失祚,本朝因閹宦傾頹。”

  正是因為外戚、宦官長期把持朝政,禍亂朝綱,令賢達退守窮處,忠良擯于下位,遠近失望,遂致奸雄蜂起,天下大亂……

  在談到如何復興漢室時,崔鈞認為“承百王之弊,值厄運之會”的今日,已然做不到純法八世(三皇五帝),如今惟一能夠挽救社稷的辦法,便是用霸政。

  劉景繼續往下看,越看越覺熟悉,崔鈞所提倡的“棄德教而用霸政”的言論,和他近來拜讀的某書中觀點頗有雷同之處。

  劉表或許不是爭霸天下的料,但于文學方面,卻有功于世。且不說其所辦官學,更勝許都太學,單說書籍一項,亂世以來,士民流離,典籍亡佚不知凡幾,劉表安定荊州后,乃“遍求遺書,寫還新者,留其故本,于是古典墳集,充滿州閭。”

  可以說,劉表藏書之豐富,若稱第二,當世無人敢稱第一。

  當然了,現在都白白便宜了劉景。

  劉景近日正好在讀崔寔的著作《政論》,而崔鈞乃崔寔從子,其所寫文章參考了《政論》,所以才讓劉景生出熟悉之感。

  事實上崔鈞并沒有一味照抄《政論》言論,他的一些個人觀點亦令劉景感到眼前一亮。

  但不可否認的是,崔鈞有《政論》作參考,堪稱高屋建瓴,這讓他在面對一眾競爭者時占盡優勢。

  崔鈞才學本就冠絕諸生,又有崔寔這么一位文學家、政論家、思想家加持,第一舍他其誰?

  “鐺!鐺!擋!……”

  午后,清亮的鉦聲響徹于空曠的大堂內,僅剩的幾名考生面露惶急之色,在監考們的一再催促下,磨磨蹭蹭的上交了考卷。

  相比于空曠的正堂,此時隔壁便坐內卻是坐滿了人。

  每名考生少則數千言,多則上萬言,上百名考生就是數十萬言,劉景不可能一一詳看,他讓諸葛亮、王粲、龐統、蔣琬、韓暨、劉先等僚臣與宋忠、綦毋闿、司馬徽等監考一同閱卷,遴選出優秀佳作,上呈劉景過目。

  當最后幾份考卷送過來,劉景大略掃了一眼,見并無出奇之處,輕咳一聲,繼而對室中眾人道:“眼下考試已經結束,諸君以為此次對策,誰為第一?”

  宋忠作為考試的主考官,當先開口道:“博陵崔州平文章精妙,政治得失,軍國計略,無所不通,可謂博達,當為第一。”

  王粲輕輕頷首道:“崔州平雖承前人之惠,亦有其獨到見解,諸生無有過者,可為第一。”

  諸葛亮心里很是為好友感到高興,笑道:“崔州平乃冀州名士,此番參加考試,非其本意,以其才略,第一當之無愧。”

  其余眾人也都表示認同,崔鈞奪魁,算得上是眾望所歸了。

  劉景當即順應人心,點崔鈞為第一,接著與眾人商討二三名。

  既然第一名給了崔鈞這個北人,為了平衡,第二名無論如何不能再給北人,必須給荊州人。

  司馬徽、王粲等人提名劉廙,宋忠、龐統等人則提名習禎,二人得到了最多人的支持,而諸葛亮與眾人不同,提名楊儀。

  楊儀名望,遠不及劉廙、習禎二人,諸葛亮過去并不認識楊儀,對他知之甚少,然而楊儀一篇策論寫得精彩絕倫,全文數千言,諸葛亮讀罷拍案叫絕,直呼:“楊威公真王佐之才也!”

  對于諸葛亮如此看重楊儀,劉景一點也不覺得意外,歷史上諸葛亮就十分愛惜楊儀的才干,即便他和魏延勢如水火,互不相容,諸葛亮也不忍有所偏廢。

  劉景低頭重新翻看楊儀的策論,不得不承認,盡管楊儀性情狷狹,品德有虧,但也確實才華過人。

  正是因為有著令人稱嘆的才華,歷史上楊儀奔關羽,則關羽看重之,見劉備,則劉備厚遇之,入相府,則諸葛亮視為股肱。

  對于楊儀其人,劉景心中尚有疑慮,并不急于下決定,目光隨之轉向劉廙、習禎的考卷。

  劉廙的文章同樣十分精彩,只是多為儒家之見,頻繁引經據典,動輒春秋之義,圣人之言。

  劉景對劉廙的評價是,文章過于楊儀,而策略遜之。

  劉景手指無意識的敲擊書案,心里反復思量,如果選才,就選楊儀,如果選德,就選劉廙。

  至于習禎,才不及楊儀,德不及劉廙,稍顯平庸,與他稱于襄漢的偌大名聲不太匹配。

  劉景思考良久,最終念及楊儀歷史上居朝中,則與劉巴不睦,入軍旅,則同魏延結仇,性格缺陷太大,若是讓他居崔鈞之下,荊楚之首,尾巴還不得翹到天上去?遂棄楊儀,以劉廙為第二。

  第三名劉景沒選習禎,而是點了河東裴徽。

  河東裴氏世為著姓,裴徽之父裴茂建安初曾奉詔率領關中諸將討伐逆賊李傕,因功封為列侯。

  其兄長裴潛得到王粲舉薦,已于數日前投身劉景麾下,任西曹令史之職,輔佐西曹掾韓暨,主持安遠將軍府內官吏署用事。

  裴潛為人博學多才,不過由于少時放蕩無度,不修細行,因此為其父所不禮。裴徽與之正相反,從小潔身守禮,甚有父風,所以很得其父裴茂的歡心。

  裴徽年齡比兄長裴潛小數歲,才識卻不遜多少,于諸生中秀出班行,被劉景定為第三名。

  接下來劉景點石韜為第四,素有盛名的習禎僅為第五名。

  劉景并非對習禎有偏見,但僅就策論而言,確實有些名不副實。若非擔心輿論,怕引起非議,他的排名可能還要再低幾名。

  第六為益州廣漢人尹默,巴蜀之地歷來貴今文而不崇章句,尹默有感巴蜀學問不博,因此游學襄陽,求教于宋忠、司馬徽。若只考較經義,他或能奪魁。

  第七為荊南零陵人劉敏,其乃蔣琬外弟,兩人弱冠俱知名,后劉敏北上襄陽求學,蔣琬則成為了劉景的心腹重臣。

  襄陽人龐林、羅蒙分居第八、第九,龐林乃龐統胞弟,羅蒙亦出身襄陽大族,兩人皆為沔南年青一代中的佼佼者。

  劉景把楊儀排在第十,對此諸葛亮認為楊儀的排名過低,以其才略,足以進前五,乃至前三,再怎么樣也不該僅列第十。

  然而劉景態度十分堅決,諸葛亮也只能無奈接受這個結果。

  劉景親自敲定前十名后,便不再多言,完全放手給下面,以宋忠等監考為主,諸葛亮、王粲等人為輔,眾人你一言我一語,不出一個時辰就擬好了甲乙榜單。

  年僅十六歲,備受劉景看重的少年才俊馬良僅居四十七名,未能入甲等。</div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