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標題好像弄錯了…)
  誰還沒有點情懷?
  但是,公司想賺錢,導演想賺錢,演員想賺錢,院線更想賺錢,這是真理循環,打不破。
  能滿足這玩意的有且只有商業片!
  呂瀟然沒有情懷?
  他不知道雙管齊下才是王道?
  他要真不知道,干嘛還讓曾廣賢每年投資五到十部不賺錢的文藝片?
  其實,上面也知道,百花齊放才是真理,但是,市場繁榮了,票房增高了,部門才能撈到政績!
  建立一條藝術院線。……
  可拉姬霸倒吧!
  不出一年就得賠死!
  辦個藝術電影展,放十幾部片子,票價低廉,那肯定有人捧場。
  如果搞什么藝術院線,長年累月那么放映…
  大哥,這玩意要真有那么好弄,老呂會不做?
  他真不知道國內有一大批影迷嗎?
  每年能公映的藝術電影有幾部?
  現在做藝術院線,真的就是做公益!
  這么說吧,北京的電影資料館,有一間放映廳,800個座,專門放映藝術電影——很少坐滿過,這基本是全北京的藝術觀眾市場了!
  推廣全國?
  《百鳥朝鳳》,要不是方力下跪,有幾個人知道?
  《耿浩回到故鄉》定檔五月二十號,提前十天,全國大規模點映!
  什么叫大規模呢?
  就是黃金場次兩小時…
  最開始只是小規模開放,試探下觀眾反映——呂瀟然再怎么自信,也不敢一上來就搞黃金場次排片…
  10號,下午15點—17點,兩小時,全國大概排了8000場,然后,首日點映票房:1026萬!
  上座率近乎滿場!
  口碑也非常好!
  “笑著笑著就哭了,哭著哭著就笑了;”
  “黃博葛尤,這是什么神仙級的陣容?”
  口碑、票房雙豐收,劇組宣布加碼點映,每天黃金場次兩小時,排片占比不到8…
  四天破億,當然,用的是點映八小時破億的宣傳手法。
  點映,屬于電影正規操作之一,這個舉動收益大,但風險更大,尤其是在網絡普及的今天,一旦口碑不行,正式上映了,票房會暴跌!
  場均人次達到60人!
  點映,然后上映,本質上屬于饑餓營銷,口碑抄的越熱絡,首日票房會更好!
  當然,前提是盜版不會泄露出來…
  然后,有水軍出來說什么‘連續十天點映太欺負人了吧。見過提前一兩天點映的,沒見過連續十天點映的。以后都學著這樣搞,電影市場不都亂了嗎?吃相太難看!’
  搞不懂怎么會有人這么想?
  爛片就應該有一席之地是吧?不許好電影把他淘汰掉?
  同期受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再見,在也不見》和《夜孔雀》…
  話說老柳打通奇怪的東西后,對這種愛來愛去的文藝電影沒啥興趣,《夜孔雀》確實聯系過她,被她拒絕了。
  換成了大美媛…
呃,那電影非常典型的法國文藝片:一個女人和三個男人的故  女主先是和男主勾搭上了,同時還跟男主他兒子糾纏著,后來又和紋身的看對了眼,而這個紋身的還是男主的弟弟!后來男主的兒子發現爸爸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還自殺了!
  家庭四角戀!
  寧昊對《我能說》沒啥興趣…
  寧昊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化導演……
  這么說吧,他對這種真善美的東西不感冒!
  當然,他對《我能說》的劇本還是挺感興趣的。
  推薦了一個87年出生的導演:翟義祥…
  “這家伙不錯,美術、剪輯、編劇、導演都干過,你可以看看他的處女作《還俗》…”
  “行,我去見見他,要是不行,我再換人!”
  刑娜:“你可以自己當導演!”
  糖糖:“別開玩笑了,我哪會做導演?”
  寧昊:“…寫書的,唱歌的、主持的都能做導演,你一個正兒八經的演員憑什么不能?”
  “…我真不行,我沒那個天賦!”
  連章紫怡都不敢隨便嘗試做導演…
  做制片人還行,因為你有名氣,有人脈,不缺買家!
  做導演…
  還是算了,沒有絕對的把握,這么好的題材可不能栽在她手里!
  “對了,你這個題材有點敏感,最好找三爺幫忙把把關!”
  “這個是中韓合拍,一本兩用,韓國那邊能拍,我們這邊應該也沒啥問題吧?”
  “不好說…我給你介紹個人,叫韓佳女,三爺的女兒,寫的東西蠻不錯的,你跟她聯系一下,讓她參與創作…”
  糖糖點頭:“行。”
  刑娜娜端起杯子,抿了一口茶,然后問:“你們家瀟然呢?”
  “…他去上影節了,好像《耿浩回到故鄉》是今年的開幕影片…”
  美琪大戲院,千人放映廳,《耿浩回到故鄉》即將放映,臺上,呂瀟然在介紹這部電影。
  “這個故事是三年前寫的,當時回老家,跟我爸聊天,發現代溝很嚴重,他的思維模式已經固化,不愿意接受新的東西,思維閉環…”
  “但我知道他很愛我,我也很愛他,可我們相處起來就是很別扭…”
  “我覺得這個應該是大眾化現象,尤其是現如今的中國,急速都市化進程中的我們,兩代人之間的牽掛與拒斥很普遍!”
  “于是,我寫了《耿浩回到故鄉》,這個故事本質上是兩代人的差異,兩個世界的碰撞,兩種文化的沖突。”
  “但是等我有時間執導了,發現自己已經不太想演了,剛好博哥很喜歡這個劇本,我就把劇本修改了一下,改的符合他的經歷,去年的導協大會我見到了葛尤老師,當時就有想法邀請他飾演父親的角色…”
  “葛老師看完劇本很喜歡,然后跑去交響樂隊學習了半年——因為他的角色是個音樂老師,最大的愛好,指揮學生演奏他偶像的作品…”
  “電影拍完了,我們本來是想八月公映,這不是市場不景氣嘛,干脆提檔到了5月20號,刺激一下大盤…”
  “希望大家看完電影,心里能有一股暖流,這就是我們拍攝《耿浩回到故鄉》的最大收獲…”
  “下面…放電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