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位于南郡最北端,與南陽郡交界,從長沙到襄陽,最重要的節點是江陵 江陵城又名荊州城,地處江漢平原西南,九曲回腸的荊江北岸,上鎮巴蜀之險,下據江湖之會,扼守長江天塹,是連接東西南北水陸交通的樞紐,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號稱是南國雄關。
歷史上的關羽守荊州,守的就是江陵城。之前張羨叛亂,也是因為江陵城在劉表手中而不能攻入南郡。
劉表自從意識到劉備尾大不掉之后,便開始往江陵城增兵,以族侄劉磐為南郡太守在江陵屯兵五萬,又以外甥張允領水師二萬扼守荊江,與江陵城相呼應 這樣的雄關堅城,再輔以水陸重兵駐守,強攻幾乎是不可能攻破的,不過,劉備有多智近妖的諸葛亮,一扇在手,妙計我有,事情自然就要簡單得多。
早在征討張羨時,劉琦在向武陵進兵時,田豫和閻柔便奉命留守江陵城,協助劉磐守城,直到張羨戰敗,荊南四郡平定,田豫和閻柔才離開江陵到長沙復命。在這兩個月的時間是,田豫和閻柔做了什么?
他們每人都做了一件大事,田豫負責的是滲透收賣,在江陵城安排了不少探子,還拉攏控制了好幾位軍官。
而閻柔負責的則是一條地道,這不是一條通往城外的地道,江陵這地方地勢低,地道不好挖,挖下去幾米,就會滲水。所以閻柔挖的這條地道不是通往城外而是通往太守府的地下,而且并沒有挖通到地面,但需要啟用之時,只要稍微挖幾下,就會通到地面上。
建安六年正月,劉備突然發兵江陵,水路以魏延為督都,邢道榮為副督都,發兵二萬水師,開往荊江與張允決戰。陸路由劉備親自統軍,發兵七萬,進攻江陵城。
江陵守將劉磐,是劉表從子(侄兒),不過,劉磐可不是因為是劉表的從子在被任命為江陵守將的,而是因為其確有過人之處。劉磐為人勇猛,之前曾多次與東吳作戰,東吳諸將,只有孫策才打得過劉磐。
劉磐見劉備來犯,且兵力并不比自己多多少,便分出二萬大軍背城列陣,欲一挫劉備銳氣。
劉備見劉磐背城列陣,便讓弓箭手集于護城河邊,與劉磐軍對射,同時命士兵運土填平護城河。幾個時辰之后,護城河便被填平了一大段。劉備親領二萬軍列陣而進,與劉磐對恃。
劉磐縱馬出列,大聲喝罵道:“大耳賊,州牧大人待你不薄,為何背信棄義,做此叛逆之事?”
劉備也出陣上前道:“我固知劉景升待我不薄,然家為小義,國為大義,個人恩怨與漢室存亡孰輕孰重,賢侄當有明斷!
曹操把持朝政,囚禁天子,與董卓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劉景升身為宗親,不思拯救天子,為了一己之私,還與曹賊結為同盟,實乃我劉氏敗類也。
我今奉有天子 密詔,奉旨討伐叛逆劉景升,順者昌逆者亡!賢侄亦姓劉,雖是劉表從子,亦是當今天子從兄,何不棄逆從忠,與我合兵一處,共討逆賊?!”
劉磐被說得啞口無言,不知如何反駁,便大喝一聲:“好你個大耳賊,竟將背信棄義之事說得如此冠冕堂皇!誰與我上前擊殺此獠?!”
偏將蘇飛縱馬上前,直取劉備,劉備身邊閻柔接下蘇飛,大戰三十余合不分勝敗。劉磐又令勇將嚴清上前相幫,尚未進入戰圈,便被黃忠一箭射中咽喉,死于馬下。
劉磐大怒,親自出陣大罵道:“無恥小人,竟敢暗箭傷人,敢來一戰乎?”
黃忠將寶弓插在弓袋中,拍馬舞刀,直取劉磐。
黃忠以前在劉表軍中,雖然只是個小小城門校尉,但黃忠的武藝,卻是名氣很大的,在諸將之中,一直盛傳著“北王南黃“的說法,北王指的是王嵩,南黃指的便是黃忠。
劉磐見黃忠出馬,料知不敵,但此時騎虎難下,只好硬著頭皮出戰,戰不二十合,被黃忠一刀砍掉頭盔,幸得霍峻拼死接應,才逃回本陣。
劉磐不敢再戰,鳴金收兵,借城上弓弩掩護,領兵退回城中。
劉備見劉磐退入城中,也不急著攻城,而是扎營下寨,命人修造攻城器械,做好攻城準備。
劉磐退入城中之后,見眾將士氣不振,便出言安撫道:“今日雖小輸一陣,無關大局,我有五萬大軍,憑雄關堅城而守,莫說劉備只有六萬大軍,就算他有十五萬大軍,也未必能破得了這銅墻鐵壁的江陵城!”
見劉磐沉著冷靜,充滿自信,將士軍心方才安定下來。
此時城內的一座民宅之中,大史慈和鮮于銀正帶領十幾個漢子從地窖里往外搬盔甲和兵器,這些盔甲及武器都是之前閻柔和田豫秘密存放在地窖里的,而且這也是劉備軍中最好的裝備,全都是劉備在公孫瓚軍中時得到的并州軍鋼制裝備。
民宅中,陸陸續續有精壯漢子趁夜悄悄潛入進來,到午夜子時,已經匯聚了五十名。
太史慈讓鮮于銀一一點名,確認所有人都到了,才對大家開口道:“各位兄弟,我們都是主公親自挑選的敢死勇士,今天晚上,我要帶你們去干一件大事,這件事非常危險,干完大事之后,我還想要帶你們活著回來。所以你們必須清楚每個人自己的任務,我現在安排如下……”
江陵城外,黃忠帶著一萬精兵,每個人嘴里叼著塊木棍(防止出聲),攜帶著上百架云梯,借著黑夜的掩護,悄悄隱蔽進入了離城約四百多步的地方。
江陵太守府中,劉磐忙完了公務,擁著小妾睡得正香,在太守府的后花園中,有一塊地方的泥土在一點一點地住下沉,慢慢地出現了一個小洞,小洞慢慢地擴大,從里面翻出一個人來,這人如野貓一樣在地上一滾,守在洞口旁邊。
洞口再次慢慢擴大,變成約一人深,一米寬的大坑,從坑中陸陸續續爬出五十多名裝備精良的大漢,為首二人,正是太史慈和鮮于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