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十一章:超標的鐵匠鋪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求活在金朝末年

  陳憲問出了心中早就產生的疑惑:“楊管家,這莊里為何如此多的田地?”

  若是官家城池,陳憲倒不奇怪會有這許多空地,但鄉下土圍子,圈這么多空地,卻有些不合情理,陳憲在盧家莊后山上,用望遠鏡瞭望,見到的土圍子大都比較緊湊,頂多有些菜地,沒見誰家土圍子里有如此大片的農田。

  楊管家道:“東莊子最初本沒有這么大,當年宋金兩國交戰,多有山外人逃難來沂源,楊家祖上仁慈,組織災民開墾荒地,救了很多人。”

  “聚居的人漸多,世道又亂,盜匪叢生,為了自保,楊家祖上就發起百姓修了如今這座莊子。”

  “后來,世道漸漸太平,山外百姓又都慢慢離去,這莊子中就有了這許多空地。”

  陳憲聞言恍然。

  眾人來到莊子北門附近,楊管家指著道路兩邊的大片農田對陳憲說道:“這北門附近都是楊家的田地,陳壯士你看上那一塊,告訴我就成。”

  陳憲本想選城門口那一塊,因為那里房屋最少,地方寬敞,不過他怕距離城墻太近讓人懷疑他有什么不軌的企圖,便選了距離城門口大約六七十米,路邊的一處空地,這空地兩邊的住戶大都間距好幾十米,十分寬敞。

  看了陳憲選的地方,楊管家回頭詢問隨從:“這地是誰家佃種?”。

  隨從道:“這快地是咱家壯勇中,一個名叫楊敬宗的牌子頭家里人佃種。”

  聽了隨從的話,楊管家揮了揮手,說道:“給他家換一塊。”

  定了地址,楊管家便告辭離去,將陳憲留給了陳老甲父子兩人。

  陳老甲邀請陳憲去他們家里商量著鐵匠鋪子的規制。

  陳老甲家就在楊府后門外不遠處的街邊上,是一個帶院子的磚瓦大屋,看樣子這陳老甲在東莊子也算是體面人。

  走進陳老甲的屋子,陳憲發現這里的布置陳設和他小時候在農村里見過的老房子竟然還有那么幾分相似,走進正門是一間堂屋,堂屋里十分空曠,只在最里面靠墻的位置放著一張供桌,供桌后面擺放著幾個排位。

  堂屋里因為缺少窗戶而顯得光線昏暗。

  堂屋兩側各有兩個耳房。

  陳老甲將陳憲讓進其中一間耳房內,這里應該是陳家招待客人的地方,有一張方桌,幾張條凳,兩張竹椅。

  陳老甲請陳憲入座,吩咐兒子去熬一壺茶來。

  雙方坐定,陳老甲問起陳憲鐵匠鋪的規制。

  自從打算要開一家鐵匠鋪之后,陳憲就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這時候就將自己的設想說了出來。

  陳憲設想的鐵匠鋪是一個前店后坊的大四合院,院深十丈(約32米),寬六丈(約20米)。

  院子前面臨街一面作為臨街的鋪子,院子兩側的廂房,是學徒和工人的宿舍,最后面則是鍛鐵的廠房。

  他還要求在四合院的正前方留出二十米深的空地,作為停放車馬的地方。

  陳憲當然不會真的只想做一個鐵匠,他其實是打算先成為一個鐵匠作坊的老板。

  聽了陳憲的設想,陳老甲面顯難色,在他看來,陳憲這要求著實有些過分,這已經超過了一家鐵匠鋪的規模。

  陳憲自然明白他為何為難,解釋道:“這鐵匠鋪當然不能全讓楊員外出錢,某也不是那不識好歹之人,楊員外還賞了某五十貫錢,某打算將這五十貫錢也花在這鋪子上。”

  聽了陳憲這樣說,陳老甲面色緩和下來,若是再加上五十貫錢,陳憲的要求就不算太過分了。

  實際上陳憲并不打算在這鐵匠鋪上花這五十貫錢,他送給楊管家的那十兩銀子,半兩黃金,就是為了這家明顯超標的鐵匠鋪子。

  說五十貫錢,只是為了給楊管家一個借口。

  說完了鋪子的規制,陳憲又提出要陳老甲給他在作坊里建一座爐子。

  這爐子并沒有什么奇特之處,就是普通的下層鼓風燃燒,上層封閉加熱的簡單原始爐子。

  唯一特別的是,陳憲要求將爐子的上層的封閉加熱室做的很高,還要用熟鐵條分隔出許多層。

  爐子很簡單,但這爐子在陳憲的計劃中的作用卻很不簡單,陳憲要用這個爐子煉鋼!

  人類煉鋼技術從古到今不外乎就那么幾種。

  最簡單最原始的煉鋼法叫做“滲碳法”,這種方法雖然原始簡單,費工費時,但在高手手中,卻能煉出優質的鋼材。

  與滲碳法相對的是“脫碳法”。

  滲碳法是將“塊煉法”煉出的熟鐵鍛打滲碳,得到鋼材,而脫碳法則正好相反,是將“高爐法”練出的含碳量過高的生鐵通過退火變成可鍛生鐵后,再經過鍛打脫碳,得到含碳量合適的鋼材。

  這兩種完全相反的煉鋼法工序卻完全一樣,是脫碳還是滲碳,完全靠工匠經驗來掌握煅燒和鍛打的時間比例來實現,對工匠的技術要求比較高。

  無論滲碳法還是脫碳法,都是靠鐵匠一錘一錘的鍛打來煉鋼,效率低的可憐,為了提高的煉鋼的效率,中國古人發明了炒鋼法。

  所謂炒鋼法,就是將高爐練出的生鐵注入淺池中,用木棍攪拌,讓生鐵中的碳和空氣中的氧氣反應,降低生鐵含碳量,最終得到鋼材的方法。

  但炒鋼法脫碳過程反應十分劇烈,一個掌握不好,脫碳過頭,生鐵就直接煉成了熟鐵。

  因為古代中國,并不重視工匠技術,再加上戰亂頻發,對工匠技術要求極高的炒鋼法極容易失傳,所以在中國古代大多數時候,炒鋼池里出產的大多都是熟鐵,炒鋼法也就變成了炒鐵法。

  為了將炒鐵炒出的熟鐵變成鋼材,古代中國的工匠們又發明了灌鋼法。

  灌鋼法就是將將生鐵放在熟鐵薄板上,放入爐子中煅燒,讓融化的生鐵水鋪在熟鐵板上,生鐵中的炭就會滲到熟鐵中去形成鋼材,再經過折疊捶打讓鋼材中的炭分部均勻,最后獲得的東西就是灌鋼。

  可惜生鐵并不是一個好的滲碳體,所以灌鋼法生產的鋼,碳含量極不均勻,一塊鋼材內部,脆的脆,軟的軟,質量極差。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