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498章 原來我這么強了?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超級農業強國

  “當你們還在談論擴大農業規模化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實踐農業分工分業的不斷深化了!”

  這是馬教授在對南開市的嘉谷農業合作社調研中,認識到的嘉谷集團悄然推動的另一重變革。

  農業產前、產后問題,就業務而言,大部分學者把它歸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國際經驗表明,發展農業生產業是解決農業勞動力非農化、老齡化的重要手段。

  以美國為例,美國農業勞動力只占總勞動力的2左右,但為農業提供服務,如農機作業、產品加工、運輸,以及供銷、倉儲、資金借貸、保險、市場信息等服務的人數卻占整個勞動人口的10以上,大大超過直接從事農業的人口。

  中國嘛,嗯……還是看數據吧:國內農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36左右,但農業總產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僅為17左右,農業相關服務產業總產值在GDP中的比重更是僅有0.6。

  對比起來,就是100個人共同生活,我們國家需要36個人耕種養殖產出,另外60多人靠蓋房子、造工具來換取糧食,實話實說,小日子過得也不差。

  但美國通過農業效率的提升,只需要2人從事耕種,另外98人通過建造、制造以及服務等等更多勞動產出,滿足100人整體的非糧食需求,整體上誰的生活豐富程度更嗨,誰的社會財富更多,還用說嗎?

  問題在于,農業效率怎樣提升?

  技術當然是關鍵,但農業服務產業也是重中之重。

  ——農業生產,通俗理解起來就是為農業生產作業鏈條提供服務,讓農民更省錢、更省心、更省力氣。

  馬教授特別注意到一個數據,加入嘉谷農業合作社的農戶們,差不多有一半轉入了農業生產業。

  這又是一個很有研究價值的點!

  作為國家級的農村經濟研究專家,馬教授有著清醒的認識,農業規模化與農業服務產業是密不可分的——農業服務本就是一個規模化的產物,沒有規模化,農業服務的威力根本發揮不出來。土地新政出臺之后,可以說是為農業服務提供了發展的沃土。

  所以他現在是一個調研,兩份研究!

  “沒錯,農服行業是我們集團的重點探索方向!”面對像是撿到寶的馬教授,齊政輕描淡寫道。

  馬教授強忍著翻白眼的沖動,你們這還是探索嗎?根本就是已經形成了一個農服產業體系好不好?

  現在市面上的農服企業都是什么水平?代收割服務、農機租賃、化肥農藥等農資供應……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一些重大、關鍵性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如病蟲害防治、水稻集中育秧、測土配方施肥等領域的拓展和新興服務組織的發育尚處于起步階段,專業化程度低,自身發展面臨瓶頸,無法有效帶動農戶。

  相比起來,嘉谷農業合作社簡直是一個“龐然大物”,而配套發展起來的農服產業體系,你居然還說是探索?

  “嘉谷的農服業務盈利不難吧?”馬教授問道。

  這是農服產業的難點之一。由于農業是露天生產,屬低效產業,農民收入又不高,因此,很難通過提高服務收費來增加贏利。特別是近年來,燃油、農藥、勞力等農業生產成本大幅上漲,農業已進入高成本時代,使原本利潤微薄的農業生產業收益更低,有的甚至無利可圖或虧損。

  但齊政想了想,老實答道:“不難!”

  首先嘉谷推動種植的農業項目,效益普遍高于一般作物;而且有機肥、農藥等農資或是自產,或是批量采購,成本可控;嘉谷的農服業務不敢說利潤有多高,但盈利確實不難。

  馬教授又問:“嘉谷的農服業務用工不難吧?”

  這又是一難。近年來,農村勞動力缺乏開始顯現;加上農業生產用工表面上時間拉得很長,而實際有效作業時間并不長,致使從業人員的收入并不高,對穩定勞動力不具吸引力。另外,高層次的專業技術人員也很難引進。

  但齊政搖搖頭:“也不難!”

  首先嘉谷的農服規模夠大也夠穩定,員工的收入也更有保證。同時,嘉谷的培訓體系在逐年加強,專業技術人員基本能做到“自產自銷”。

  馬教授再問:“嘉谷的農服業務風險控制不難吧?”

  齊政依然是搖頭:“嗯,不難!”

  這個風險,一指自然風險,這是誰也不可控的(某人呵呵);另外就是農民為了私利,故意刁難農服企業,甚至單方面毀約,拒交或拖欠農服費用。

  但嘉谷農服業務背靠自己組建的農業合作社,而且掌控著整條農產品供應鏈,自然沒人敢刁難。

  馬教授無奈攤手道:“農服行業普遍面臨的痛點,放在嘉谷身上都不算事兒,這樣你們還覺得不滿足?”

  “當然,嘉谷的農服行業目前還是依托和服務于嘉谷體系,但怎么也不算弱了吧?”

  齊政這才恍然。

  ——經過多年的摸索發展,嘉谷在開展農業生產的技術力量、設施裝備、服務主體等方面,原來已經具備相當的規模了!

  作為嘉谷提供農服業務的主體公司,嘉谷農資現有1.5萬從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擁有種類較為齊全的農業動力機械、配套裝備和倉儲、物流、加工等設施設備;已經培育了1000多個農業合作社……

  可以說,在離國家出臺政策將農業生產業打造成為戰略性產業還有七年的當下,無論是從規模來看,還是從實際效果來看,嘉谷農資儼然成為了國內農服行業的龍頭。

  說實話,嘉谷農資由于不是生產性企業,不要說在外界了,即使是在嘉谷體系內,都是低調得一筆——它不像嘉谷糧油、嘉谷乳業、清源啤酒那樣名聲赫赫,產品熱銷全國;不像嘉谷農業、嘉谷農牧那樣四處“跑馬圈地”;也不像嘉谷國際那樣全球巨資并購……

  換句話來說,“隱身”在嘉谷體系中的嘉谷農資,常常是被忽略的角色。

  但細細一看,原來我已經這么強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