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271章 大豐收(上)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超級農業強國

  及至嘉谷農牧第四和第五個萬頭牧場相繼建成后,已經邁進了九月下旬。

  金秋季,豐收季。

  在充足資金的強力支撐下,無論是萬頭牧場還是百萬級養豬基地,都在有大量的工人、機械投入轟轟烈烈的建設下,進展神速。

  新建的萬頭牧場,正在分批接受其他三個牧場提前儲備的荷斯坦奶牛入場,經過短時間的環境適應和養殖后,即可產出原奶。

  至于百萬級養豬基地,已經進入了“閉關”階段。

  九月份開始,豬瘟多地爆發的態勢愈發明顯,豬肉價格邁過了W型底部,開始進入上升區間。

  同時,豬瘟疫情導致大量散養戶退出市場,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開始進入持續性的下降通道中。

  養豬場此前以較低的代價補欄了近80萬頭仔豬和8萬頭能繁母豬,可以淡定地面對外界的豬瘟疫情。

  每個進入養殖重地的人必須“全副武裝”,穿上隔離服,戴上鞋套,經過紫外線消毒;養殖場供水、供飼料、調控溫度都堅持嚴格標準,為生豬生長提供最佳環境。

  養殖行業一定是有波動的。以家庭為單位,后院當豬舍,泔水為豬食,春節時殺豬過年的散戶很難抵抗這種風險;但是大型養殖企業因為有技術保障,相對有整體優勢。

  即使豬價下跌的厲害,只要大型企業或規模大場保證自己的資金鏈不斷裂,撐過價格波谷之后,會迎來波峰,并收獲巨大利潤,以彌補上一波的損失,實現良性循環。

  嘉谷農牧的養豬場,在價格波谷之時大肆擴張,如今正在迎接著波峰的到來。

  如果說嘉谷農牧還在等待豐收,嘉谷農業和嘉谷糧油就是正在享受豐收。

  安省太湖地區,一家農場內,呈現出一幅寧靜而豐碩的狀態,金黃的稻谷一眼望不到邊,微風吹拂,稻香撲面,偶爾穿梭的車輛,岸邊稀少的行人。

農場主管周維松悠閑地坐在屋里,他看著電視,有些漫不經心。面前幾個茶杯里的水  (本章未完,請翻頁)

  還有些熱氣,周維松還沒有緩過神來——從早上到中午,一群不速之客登門造訪,要求和他提前簽訂收購協議。

  來者是嘉谷糧油安省分公司的一位副總,對方開出的條件讓周維松怦然心動,今年的稻谷他們全要了,在同等價位下,收割完后,不用農戶曬米,打下來的含水量較高的稻谷直接交給他們就行了。

  不用農戶曬稻米,實際上是省去了人力工資,現在人力費上漲,曬稻谷還浪費時間。周維松心動了。

  與此同時,方圓幾十里內的水稻種植戶們,幾乎都收到了嘉谷糧油發出的邀請。年中,嘉谷糧油建成的太湖大米加工基地火速投產,這個年產量30萬噸的加工基地,需要收購50多萬噸的稻谷,幾乎可以覆蓋太湖周邊的區縣。

  當天晚上,還有些興奮的周維松躺在床上看電視。電視里正播著一條唯美的,“美滿、親情,嘉谷大米的大家庭”,想到白天的際遇,周維松覺得嘉谷糧油很是親近。

  和周維松一樣覺得親切的并不在少數,他們在不知不覺中被悄然影響、改變。在南方多個水稻產區,嘉谷糧油以“開秤早、出價高”的手段迅速搶占了當地的稻谷市場。

  進入大米行業以來,嘉谷糧油無疑創造了一個令人驚嘆的奇跡。

  一方面,“嘉谷大米”品牌在長江以南聲名鵲起,市場占有率節節上升;另一方面,在其出手迅猛的布局下,打造了一條集水稻種植收購、儲存運輸、加工銷售的大米產業鏈,快速崛起之勢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個領域并非毫無風險。

  大多糧商都沒有屬于自己的耕地,都靠訂單農業的形式,將大量稻田變成各自的專屬原糧種植基地。因為誰有固定的農戶提供穩定供應,誰就搶占了先機。

  但事實上,訂單農業的執行率不足20。一方面,農民可能種到一半就放棄,或者在收割季節賣給出價更高的糧商;另一方面,有的糧商會在收獲的季節不愿履行年初的協議價格。

嘉谷糧油  (本章未完,請翻頁)

  在安省采用的就是訂單農業的方式,這是因為嘉谷農業還沒有在安省全面擴張。而在嘉谷集團開發了兩年的江右省,又是另外一種局面。

  鄱陽湖平原。

  稻田內,掛滿了沉甸甸的稻穗,飄來陣陣稻香,收割人員用收割機收割著成熟的稻子,收割機轉田一圈,機箱就裝滿了稻穗。

  看著3000余畝水稻終于順利收割完畢,水稻種植合作社社長董啟軍長松了一口氣:“今年夏季雨水多、氣溫不高,水稻灌漿飽滿,可以說是大豐收!”

  這3000畝水稻田種植的就是嘉谷實驗室培育的“嘉秈1號”水稻品種,該品種穗大粒多,著粒密,由于今年天氣適宜,風調雨順,加上嘉谷農資公司無微不至的科學指導管理,水稻喜獲大豐收,預計畝產在1400斤左右,比去年同期增加一成。

  在江右省,除了嘉谷農業自有的水稻種植示范基地外,嘉谷糧油聯合嘉谷農資采取“公司合作社訂單”的模式。

  在嘉谷糧油的推動下,當地積極開展農業生產合作社,鼓勵以村為單位承包土地,鼓勵散戶加入大戶種植,推動規模性的高品質稻米種植,擴大優質稻覆蓋率,同時降低農戶種植風險,保障甚至提高農戶收入。

  嘉谷農資提供種子和化肥等農用物資,同時,積極開展農業科技大講堂活動,助力合作社社員素質的提高,同時推動“嘉秈1號”高品質稻米的發展種植,帶動了江右省整體大米產出品質的提高。

  董啟軍就由當地的一名種糧大戶,組織成立水稻種植合作社并擔任社長。

  所有的合作社與嘉谷糧油直接對接,以協議的形式保證“嘉秈1號”的收購,鼓勵帶動“嘉秈1號”高品質稻米種植規模的擴大。

  作為省內水稻產業的排頭兵,鄱陽湖平原區發展了上百家農業專業合作社。

“這兩年的發展勢頭都很好,家家合作社都在賺錢。”董啟軍算了幾筆賬——優質稻高標準農田循環綜合種養,每畝水稻產量可增加  (本章未完,請翻頁)

  100斤至200斤,并且由于大規模種植帶來的機械化程度提高,比過去減少約80的用工。

  這樣一增一減,收益相對于過去大大提高,如今年水稻每畝收入約1500元,利潤就可達700元左右,“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如果再加上稻漁綜合種養,每畝利潤可以超過3500元,“種田已經真的成為賺錢的行業了。”

  當然,董啟軍清楚地知道,能有這樣的收益,是因為嘉谷農資、嘉谷糧油與合作社建立了長久的利益共享機制,合作社的生產能力得以發揮,訂單生產得以如期落實。

  他不知道的是,嘉谷糧油也因此得到穩固的專屬糧食生產基地。

  嘉谷糧油的調查顯示,市場對優質稻需求較大,且效益較高,發展潛力巨大。

  但江右省以前的優質稻種植面積僅三四百萬畝左右,占比不到10。同時,全省種植的優質稻品種達到幾十個,規模化水平欠缺,難于做到“優質優價”,帶農增收能力不強。

  直到嘉谷農資攜“嘉秈1號”而來,開展大規模的合作。

  雖然比不上“仙茗大米”的品質,但經過靈陣育種的“嘉秈1號”,無論是品質還是產量,都達到市場優質大米的標準。

  “嘉秈1號”是秈米。

  南方大米多是秈米,粘性比較低,透明度上也比較差。煮好以后一般是顆顆分離,吃下去的口感也不像是東北粳米一樣偏糯,而是比較脆的,所以一般而言都是南方大米的口感并不如東北的粳米。

  這主要是因為南方晝夜溫差小,水稻生長周期比較短。都說慢工出細活,其實放到植物生長上來也一樣。大部分農作物的營養積累都來自于時間,時間越長自然就更容易積累到更多的營養。營養一多,風味自然就上來了。

  但“嘉秈1號”的品質優越,既照顧了南方人的口味,又彌補了秈米缺乏風味的缺點,口感出色,關鍵是價格也不算高,因此在南方市場銷售極旺。

  嘉谷糧油推廣種植的“嘉秈1號”,目前主打南方市場——如果要推向北方市場,由于當地消費者偏愛粳米的口感,南方地區的秈米也較難占到優勢。

  從去年開始,嘉谷糧油投入專項資金開展“嘉谷大米”品牌宣傳,以“好吃秈米在嘉谷”為主題,在南方主銷區掀起了“嘉谷大米”品牌宣傳的一波又一波熱潮,做到“報紙有字、廣播有聲、電視有影、路場有牌、網絡有名”。

  如今,“嘉谷大米”已經成為南方的知名大米品牌,“嘉秈1號”也廣受消費者歡迎。

  當然,除了大肆推廣的“嘉秈1號”,嘉谷糧油還在南方收購了不少其他品種的大米,以滿足消費者不同的口味和價位需求。

  高端是“仙茗大米”,中端是“嘉秈1號”,低端有普通大米,嘉谷糧油的大米產品線,覆蓋了整個市場。

  從建立“仙茗大米”品牌之初,嘉谷就開展了打假行動。成立嘉谷糧油后,也繼承了這一“優良傳統”,投入了相當的精力進行打假,這也導致市面上根本看不到“嘉谷大米”的假冒偽劣產品,這無疑是“嘉谷大米”品牌崛起的又一良方。

  今秋的大豐收后,包括仙茗大米在內,嘉谷糧油的稻谷收儲規模預計達到700萬噸,再加上450萬噸的稻谷年加工產能,嘉谷糧油事實上已經是國內最大的大米生產企業了。

  在啟動主糧戰略的第二個年頭,集團專注于發展三大主糧里的大米產業,終于取得了一定的領先優勢。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