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三百九十四章 經濟危機與機遇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重生南美做國王

  “公使閣下,外面有兩個留學生想拜見您。”

  助手走進辦公室,向胡敬德匯報道。

  “有什么事情嗎?”

  “留學生們想要到德國工廠實習,積累經驗,結果大部分公司拒絕了他們的申請,所以他們想要尋求領事館的幫助。”

  “到工廠實習是好事,你去把那兩個留學生請進來,我要當面聽聽他們的想法。”

  處理留學生事務是駐德國使館的一項重要職責,十余年間,從本土出發、遠渡重洋到海外留學的官派、民間自費學生數量超過7000人,這其中,除去相繼學成回國的2000人,還有5000多名學生在歐洲就讀學習。

  5000余名留學生中,留德學生超過半數,約有3000人,人數排名第二的為留奧(奧匈帝國)學生,人數約1000人,剩下1000余學生則分散在英國、法國、荷蘭、瑞士等國。

  派遣留學生是吸收、學習西方近代科技的最有效方法,大量派遣留學生的好處不言而喻,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本土政府能夠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將選拔出來的學生全部送到歐洲留學。

  原因主要有三點:

  其一,漢國本土人數有限,年齡在歲之間,同時具備基礎的文化、學習能力的青年學生數量不足,也就是從1880年起,隨著本土新生代,達到出國留學的年齡下限的人數逐步增多,這一限制條件才慢慢得到改變。

  其二,歐洲諸國對漢國留學生規模的限制,因為早期的小規模軍事沖突,英國、法國、意大利三國對接收漢國留學生有所保留,三國政府每年都會對留居本國的華人留學生進行審核,然后按照三國政府分析審核數據得出的結果,確定下一年華人留學生的具體數額。

  英、法、意三國不愿意接收大規模的華人留學生,因此本土派遣的留學生只能到經濟聯系相對緊密、雙方沒有戰略沖突的德國、奧匈帝國接受教育。

  德國、奧匈帝國同樣不是任由華人留學生進入兩國本土,在年間,漢國留學生數量只所以只有3000余人,除了適齡學生數量的限制,德國、奧匈兩政府每年給予的500人留學生上限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1879年以后,漢國成功吞并阿根廷、烏拉圭兩國,在領土和人口數量方面都成為了一個在男美洲舉足輕重的國家,并且再加上治好瓦爾馬德王子,與腓特烈皇儲一家建立的良好私人關系,才使得德國、奧匈兩國政府進一步放開了對華人留學生數量的限制,將每年官派華人留學生的上限提高至1200人,民間自費留學生的上限提高至700人。

  其三留學經費的限制,每個官派留學生短則在海外接受四年大學教育,多則接受七八年乃至十年教育。

  在海外就讀期間,平均每個留學生每年花費200漢元,5000余名在海外就讀的學生,一年花費金額在100萬漢元以上。

  種種因素影響下,華人留學生的數量并不能按照本土政府所期望的那樣,實現突飛猛進般的飛躍。

  英法意三國政府的外交政策很難在短期內轉變,而德國、奧匈帝國剛剛提高了華人留學生上限,再想讓德國政府更進一步增加留學生數量,恐怕不是一兩年時間內能夠完成的任務,

  因此,擺在眼前胡敬德面前,當前能夠做出的有效舉措是,一方面申請留學生經費投入,另一方面則是合理分配留學經費,在保證學生學習質量和生活的前提下,盡量把有限的經費用在更多的學生身上。

  爭取留學經費份額的事情胡敬德一直在做,而今天兩個上門求見的留學生,則給了他一個節約留學經費的好思路。

  “根據個人自愿原則,官派留學生可以選擇是否利用假期時間到工廠實習,賺取一部分生活經費,而對于民間自費留學生,家境條件中上的倒還無所謂,但是那些學習成績優秀、家庭條件一般的學生,可以由公使館牽頭,把他們介紹給本專業的工廠實習工作,利用假期時間勤工儉學,倒也不失一個節省開支、能夠讓更多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的學生,獲得留學機會的好辦法。”

  分析出勤工儉學的好處,胡敬德心中初步做出規劃,隨即讓助手把兩個留學生請進了辦公室。

  “你們能想到進入工廠實習,通過學習的專業知識賺取日常生活所需的資金,為國家節省留學經費,想法很好,很具有推廣的可能。”

  胡敬德面帶笑容,溫和道:“本土政府派遣的留學生數量還沒有達到德國政府要求的人數上限,如果采取勤工儉學的方式,可以讓更多學生獲得留學海外的機會。

  你們的提議在我看來沒有問題,幫助留學生尋找合適實習工廠的事情由公使館負責安排,等到事情安排妥當后,我會派人到柏林大學通知你們。”

  “謝謝公使閣下!我們一定不辜負國家和公使閣下的期望,認真學習科技知識,爭取早日回本土為國家效力!”

  譚耀勛、潘銘鐘兩人高興道。

  “國家富強需要全體國民的努力,你們先回學校,然后把所有學生的名單報上來,這樣公使館才好根據每個學生的專業和技能,分別聯系不同的工廠。”

  “太感謝公使閣下了。”

  兩個對著胡敬德行了禮,再次說了一番感激的話語,稍后興奮的離開了公使館。

  “趙參贊,給駐英、法、意三國公使館發電,詢問三國境內的經濟是不是同德國一樣,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衰退?”

  送走兩個學生,胡敬德憑借外交官的敏感,第一時間向公使館內的外交人員發布命令道。…………

  進入近代工業社會后,歐洲諸國已經爆發了超過十次,規模不等的經濟危機。

  距離最近的一次是第十二次,年經濟危機,

  1873年,維也納交易所爆發金融危機。危機迅速蔓延至倫敦、巴黎、法蘭克福、紐約等金融城市,

  金融市場的一片恐慌,鐵路股票紛紛下挫。

  1873年9月,美國最殷實銀行之一的杰依—庫克金融公司因鐵路投機破產,紐約股市狂瀉,5000家商業公司和57家證券交易公司相繼倒閉,

  這次危機主要是重工業危機,輕紡工業受影響相對較小,各國皆然。危機期間的投資擴張只能意味著生產能力的進一步過剩,從而意味著更大規模危機的來臨。只是這次危機持續時間長,物價下跌幅度大,走向壟斷的過程更加自覺。卡特爾、托拉斯、辛迪加等壟斷組織形式就是在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

  為應對第十二次經濟危機,美、德兩國先后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利用加強基礎建設的方式,將經濟危機轉化為了經濟建設,進而比英法兩國更早的走出經濟危機的困境。

  但是盲目投資基礎建設并不是萬能的,以美國舉例,從年,美國共建成鐵路近5.3萬公里,約占同期世界鐵路建筑量的50,重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則增加了一倍。

  而進入1882年,鋼鐵企業產能過剩,美國鐵路建設退潮,鋼鐵、煤炭等重工業企業股票紛紛下跌,進而引發世界經濟史上的第十三次經濟危機。

  銀行及投資者紛紛拋售鐵路股票和債券。鐵路投資驟然萎縮。從年,批發物價指數下降24.1。蕭條持續了四年之久。

  同一時期,英國經濟早在1881年就開始下降,美國鐵路退潮后,危機加深了。危機期間,鋼產量第一次下降,達15.9,棉花消費量縮減了19.7,造船業下降最嚴重,達62.8。1882年失業率為2.3,1884年增至8.1,1886年更達10.2。

  法國的嚴重程度僅次于美國。1882年聯合總銀行、里昂和羅爾銀行倒閉,震驚全國。同年企業倒閉達7000多起。從年,破產企業數和失業人數都進一步增長。

  從年,進出口連續幾年下降,出口共下降13.6,進口共下降15.2。煤、鐵的產量,棉花的消費量都大幅度下降了。

  第十三次經濟危機的后果初步展現,當駐歐洲各國使館相繼將收集的經濟情報發回本土,即使沒有聽說過年經濟,但是憑借后世西方國家每隔七八年、十年爆發一次的經濟危機印象,李明遠也開始嗅出了又一次經濟危機的氣息。

  “諸位都看一看,歐洲主要國家經濟出現衰退跡象,造船業影響尤為嚴重。”

  李明遠把接收的電報分發給眾人閱讀,補充道:“原本還好奇德國政府怎么突然間轉變態度,不僅答應在本土建造兩艘裝甲巡洋艦的要求,還額外同意把裝甲巡洋艦相關的建造技術授權給我們。

  現在看來,不是德國人變大度了,而是歐洲爆發經濟危機,伏爾鏗造船廠的日子不好過,這才在軍艦技術轉讓問題上面松了口。”

  “歐洲爆發的經濟危機會不會影響本土經濟發展?”

  劉樸擔心道。

  “影響多少還是有的,不過問題不大。”

  李明遠把目光轉向下首的工業部總長和農業部總長,開口道:“本土經濟和農產品出口最近半年的數據如何?”

  “啟稟陛下,十年發展戰略穩步推進,本土鋼鐵、機械、化工等行業產能按照每年百分之十四以上的增長速度持續擴大,各工業領域暫時沒有發現遭受歐洲經濟危機波及的跡象。”

  “肉類、糧食出口份額出現了小范圍波動,1882年下半年,農產品對外出口總量降低了約百分之二,不過因為皮毛和食品加工企業制造成本降低,預計今年的農產品出口收益將略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不會出現虧損和利潤減少的現象。”

  工業部總長和農業部總長相繼匯報道。

  “本土整體工業化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歐洲的經濟危機暫時波及不到南美本土。”

  聽完兩人的匯報,李明遠安排道:“不過歐洲爆發經濟危機,對本土算是一個好消息,本土剛好可以利用這幾年歐洲經濟衰退的機會,大力引進鋼鐵、機械等傳統重工業領域的新技術,補齊本土工業發展的短板。

  劉樸,這件事情交給你來做,由財政部牽頭工業部、外交部、農業部等部門,仔細商討后,盡快拿出一個合適的方案,然后上報通過后迅速執行。”

  “是,陛下。”………………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