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在碭山之戰慘敗的消息,趕在阿巴泰和圖爾格出關之前,已經傳回了盛京。皇太極聞訊如何震怒,這是不用說的事情。
最讓皇太極感到棘手的事情,不僅僅是五千清軍在碭山損失殆盡,近兩千名難以補充的真正滿洲大兵戰死關內,而是碭山之戰的失敗,不可避免地給本來就暗流涌動的八旗勢力平衡帶來了微妙的變化。
代表兩白旗的多爾袞,他是皇太極的異母兄弟。努爾哈赤有十六個兒子,多爾袞排行十四。他今年二十九歲,為人機警果斷,敢于任事,善于用兵。
兩白旗的實力,在八旗內部,幾乎不下于皇太極手中的鑲黃旗一派。皇太極在時,當然可以依靠皇太極個人的威望壓制兩白旗,可是松錦大戰的時候,身患重病的皇太極幾次親臨前線,已經大大惡化了他的身體狀況。
以現在皇太極的身體情況,如果他突然去世,鑲黃旗是很有可能壓制不住兩白旗的。到時候,就連皇太極自己都預料不到多爾袞兄弟可能做出什么樣的事情來。
要知道多爾袞的親生母親,大妃阿巴亥,就是被皇太極硬生生逼著,去給努爾哈赤殉葬的……
皇太極于天聰二年征伐察哈爾蒙古多羅特部時,多爾袞才十七歲,就在戰爭中立了大功,顯露了他智勇兼備的非凡才能。
皇太極不得不賜給他一個褒美的稱號墨爾根代青,連封爵一起就稱做墨爾根代青貝勒。后來晉位王爵,人們稱他為墨爾根王。在愛新覺羅氏眾多親王、郡王和貝勒、貝子中,都沒有得過這樣美稱。
之前在圍困錦州的戰爭中他處事未能盡如皇太極的意,被降為了郡王。這是多爾袞少有的一次失利,可是當時多爾袞的副手是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豪格被派去監視多爾袞,挑他的錯誤。可是豪格這個人頭腦簡單,特別容易受到蒙騙,反被多爾袞利用,幫多爾袞分擔了不少罪責,結果皇太極為了表明賞罰公正,只好把自己的長子豪格也同時降為郡王。
多爾袞從十七歲起就開始領兵打仗,建立戰功,二十歲掌清國吏部的事,但以后仍以領兵打仗為主。
崇禎十一年八月,他曾率領清兵由墻子嶺、青山口打進長城,深入畿輔,在巨鹿的蒿水橋大敗明軍,殺死盧象升,然后轉入山東,破濟南,俘虜明朝的宗室德王。
崇禎十二年春天,他率領飽掠的滿洲兵經過天津附近,由青山口出長城。這次侵略明朝,破了明朝的幾十座府、州、縣城池,俘虜去的漢族男女四五十萬。
松錦大戰時,他奉命在錦州、松山、杏山一帶與明軍作戰,圍困錦州。他和豪格統率的部隊以滿洲人為主體,包括蒙古人、漢人、少數朝鮮人,大約不到三四萬,雖然比較精強,但人數上比明朝的援軍差得很遠。因此略微吃了一些敗仗,不過后來松錦大戰清軍一方取得全勝,多爾袞的勢力就更加增長了。
皇太極的子嗣中,只有豪格一人具備資歷和地位,可以在皇太極去世以后和多爾袞抗衡。可是豪格雖然是皇太極的長子,但滿洲制度不像漢族那樣“立嗣以嫡,無嫡立長”,將來究竟誰是繼承皇位的人,完全說不定。
更何況豪格頭腦簡單,連一個監視多爾袞的任務都完不成,反而被多爾袞利用。而且皇太極素來最討厭滿洲人抽淡巴菰煙草,偏偏豪格又特別喜歡吸旱煙,是一桿大煙槍,就更加得不到皇太極的喜愛了。
雖說是這樣,可皇太極畢竟是一代雄主。他經常改變八旗的旗分,破壞原有的實力結構,盡量使得自己嫡系的鑲黃旗占據絕對優勢的地位。
這樣即便皇太極去世,以鑲黃旗為中心的一群旗人,也可以抗衡多爾袞,維系好皇太極一系的繼承地位。
但偏偏碭山之戰,參戰者都是以鑲黃旗旗人為主。不管是在碭山戰死的鰲拜,還是倉皇逃亡出來的譚泰和遏必隆,這些人都是鑲黃旗的中堅力量。
現在多爾袞等人的意思很明顯,就是必須有人要為碭山之戰負責,矛頭直指的就是鑲黃旗。皇太極既然要保證賞罰公正,不失去滿洲人的擁護之心,就只好嚴懲了逃亡的譚泰和遏必隆兩人,又根據碭山之戰的情況,狠狠地懲罰了一番上報不實情報的洪承疇。
可憐的洪承疇,好不容易放下大明督師的尊嚴,屈膝到皇太極這樣一個野蠻人可汗的膝下做了求生的豬尾辮奴,成為了八旗包衣。
這才沒過多長的時間,就是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一下子,就被碭山之戰慘敗的這口碩大黑鍋砸暈了頭。
在多爾袞等人的口中,他洪承疇簡直就是大明的千古忠烈,打入清國的唯一目的,就是不顧性命、不計代價、不惜名譽,一定要將錯誤的假情報送到滿洲人手中,好誘騙他們去碭山送死。
他洪承疇什么時候成為了大明這樣厲害的忠良烈士啊!
洪承疇自己對此也是無可奈何,可是事實偏偏如此,清軍居然碭山之戰真的付出了那么慘痛的損失和代價——而且還是敗在區區闖賊的手上!
洪承疇更加百思不得其解,闖賊怎么會有這種實力?難道是因為自己在松錦大戰表現過于良好,其實已經把清軍的元氣徹底打壞了?
所以現在清軍其實只是外強中干,自己拋下一切尊嚴投降的這個東虜政權,其實在松錦大戰后殘存的實力,連闖賊那種弱到一兩萬明軍就能趕著走的雜牌軍都不如了?
洪承疇心里簡直是悔不當初啊……
好在皇太極知道洪承疇還有大用,頂住了諸王的壓力,沒有殺掉洪承疇,只是暫時罷去了洪承疇的一切官職,將他圈禁起來——等阿巴泰出關以后,譚泰、遏必隆這幾個人,不管他們和皇太極的個人關系是多么親密,也只好要被一起圈禁起來。
因為碭山之戰慘敗的事情,皇太極對于阿巴泰和圖爾格兩路軍隊,能否順利返回關外,存有一定疑慮。所以他就派多爾袞帶了一支軍隊,繞到明朝的邊關附近,準備接應入關軍隊返回盛京——如此也是為了將多爾袞調離盛京,又不讓掌握太多軍隊,使得多爾袞處在一個比較尷尬的、影響力有限的位置上,限制兩白旗力量的發展。
多爾袞是這么一個人,他有極大的野心,遠非一般將領可比。首先,他希望從他的手中為清國征服鄰國,擴充疆土,恢復大金朝盛世局面。這樣的雄心,在他年紀很輕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當他還只有二十二歲的時候,皇太極曾經問他現在我國又想出兵去征服朝鮮,又想征服明國,又想平定察哈爾,這三件大事,你看應該先做哪一件?
多爾袞毫不猶豫地回答說 “大汗,我看應該先征服明國為是。我們遲早要進入關內,要恢復大金的江山,這是根本大計。”
對于皇太極問他如何征服明朝的事情,多爾袞這樣回答說 “應該整頓兵馬,趕在莊稼熟的時候,進入長城,圍困北京,將北京周圍的城池、堡壘,屯兵的地方,完全攻破。這樣長期圍困下去,一直等待他力量疲敝,我們就可以得到北京。得到了北京,就可以南下黃河。”
皇太極雖然很賞識他這恢復金朝盛世局面的宏圖遠略,但也有自己的一番意見。在皇太極看來,光靠清國自己的力量,是很難完全征服明國的。
唯有獲得明國內部力量的支持,才有可能完成超越大金盛世的宏大偉業。
所以他最初才想到了聯絡流賊的辦法,可是偏偏這些流賊,不管是袁時中還是李自成,沒有一人和清軍合作。這些奇怪的叛亂者,明明也是和明朝為敵,卻從頭到尾,不僅堅持不和清軍合作,甚至還幾次三番攻擊入關劫掠的清軍,反倒給明朝幫了忙。
但是現在形勢又起了一點變化,據說流賊已經控制了關內兩省的地盤,又打垮了孫傳庭。皇太極從洪承疇那里了解到了孫傳庭在現在明朝內部地位的重要性,孫傳庭這一支兵團的失敗,也意味著明朝的天下全面動搖。
皇太極因此感到時機正在走向成熟,很早以前,他和內院大學士范文程就有過一個秘密的計劃。只是為了避免諸王貝勒的反對,他沒有將這個計劃的具體內容公之于眾。
現在看來,這一計劃的實行條件已經完全成熟了。所以皇太極便挺著病軀,開始加緊了自己的布置和安排,他派多爾袞去策應阿巴泰、圖爾格兩路兵馬,也是為了給這一個計劃鋪路。
“我國雖與明爭天下,實與流寇角也。”
皇太極對問題的本質看的十分清楚,盛京的冬天十分嚴寒,他鼻腔里一陣發癢,用手輕輕抹了一把,就看到手指上多出一灘血跡。
皇太極暗自嘆息一聲,他深知自己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可是與明爭天下、與流賊角天下的時機卻也越發迫近。
即便身患重疾,為了數十萬滿洲人的百年命運,他也不能不擔負起這個沉重的責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