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青苑這么想著,就聽渣爹又提了新的條件。
“還有一雙好鞋。”
“行!”
“在給我配塊好玉,掛在腰間。”
“行!”
“我還要一柄扇子,夏天太熱,我得扇扇風。”
“行!行!行!”
宋青苑一一應下,又覺得腦殼疼。
渣爹想要怎么打扮,她心里可能有些數了……
隔日一早。
梳洗完畢,宋青苑便帶著紅袖來到了正院。
院內。
宋誠義穿著月白色華服錦袍等候在此。
他的腳上配著一雙精致的白色長靴,腰間扎著一根藍色符文腰帶。
腰帶的右側,墜著一塊用紅繩系好的玉佩。
玉佩色澤均勻,顏色飽滿,晶瑩剔透,在陽光的照射下,發出溫和的光。
看到宋青苑過來,宋誠義一手背過,一手瀟灑利落的展開手中的折扇。
扇了兩下,轉了個圈道,“閨女,看爹的這身怎么樣,英俊不英俊,好看不好看?”
“咳!咳!”
宋青苑險些被嗆到,渣爹這形象真是……
“好看!”
宋青苑重重的點頭。
就是臉再白一點,人在年輕一點,身材挺拔一點,笑容再端正一些,就真的好看了。
聽了宋青苑的話,宋誠義小眼睛一瞇,笑了。
“我閨女的眼光好,閨女說好看,那肯定好看。”
“走,咱們該去國子監了。”
“爹已經命阿二把車備好,這種小事不需要閨女操心,有爹在呢!”
宋誠義扇子一合,背過手,轉身勾了勾手指,“走著……”
宋府門外。
那輛從榆林縣趕來的寬大的馬車,早已停靠在門前。
阿二坐在車前,手持馬鞭,看見宋青苑等人出來后,噌的一下從車上跳了下來。
向著宋青苑拱手道,“奴才見過主子,見過二老爺,見過……紅袖姑娘。”
阿二眼睛朝著紅袖瞟去。
紅袖目不斜視,只當沒看見,沒聽見。
宋青苑卻笑了,“以后別主子主子的,要么跟紅袖一樣叫我姑娘,要么跟姚嬸她們一樣,叫我小姐。”
“是,姑娘!”
阿二立刻轉了稱呼,想也未想,便選擇了紅袖一樣的叫法。
宋青苑瞥了一眼,沒有多說,便在紅袖的攙扶下上了馬車。
隨后,宋誠義,紅袖陸續上車。
“駕!”
一聲吆喝,馬車緩緩行駛。
半個時辰后。
國子監門前,林祭酒早已安排了人在此等候,待宋青苑幾人一到達,便領了進去。
學子林內。
看到宋青苑等人的身影遠遠走來,林祭酒放下手頭事務,立刻迎了過來。
拱手道,“見過錦寧縣主!”
“林大人!”
宋青苑頷首。
微微側過身,剛要介紹她身邊的宋誠義,就聽林祭酒問道,“不知這位是?”
此時宋誠義一身華服,腰掛玉佩,手執折扇,若是年紀小些,人在英俊些,便是一副風流貴公子的打扮。
可如今看來卻……有些怪異!
壓下心底的詫異,林祭酒維持著臉色不變。
他在官場之中見過大風大浪,這些許小事,還不足以讓他露出驚訝之色。
“這是家父。”
宋青苑介紹道。
說著,便又看向了宋誠義,“爹,這位是國子監祭酒,林大人。”
國子監祭酒?
宋誠義一聽,臉上立刻掛起熱情的笑。
拱手道,“久仰,久仰,久仰林祭酒大名,今日一見,實乃三生有幸,真是……真是……”
宋誠義絞盡腦筋,“真是聞名不如見面啊!”
“幸會!”
林祭酒與之打著招呼,寒暄了兩句,便請宋青苑去一側入座。
“想不到這國子監還挺大!”
宋誠義瞪著小眼睛,四處觀望,嘴上嘖嘖稱奇。
“有山有水,有樹林,連這通往學子林的路,都是用鵝卵石鋪的。”
“嘖嘖!這可比咱家那小破學堂,強百套!”
聞言,宋青苑瞥了一眼,壓低了聲音,“國子監是大齊朝最高學府。”
“這里面的監生,隨便抓出來一個,就是官宦子弟,豈是咱家那小學堂能比的。”
就說新入學的那十名監生,各有各的身份,即使出身商家,可能把生意做的這般大,必是朝中有人。
家族的子弟,亦有不少為官者。
再說大郎,三郎二人,不同樣也算是官宦子弟嗎!
雖然官職不高,在這國子監中亦是墊底兒的存在。
“那倒是!”
宋誠義聽罷,閉上了嘴。
他一個正八品的工部行走,與這些官宦子弟的親長,實不能相提并論。
“唉!”
宋誠義輕嘆一口,嘴角一撇,他的官還太小了!
怪不得他閨女說,走在京城的街道上,隨便掉下來個花盆砸到的人,都比他的官兒大。
不過,好在他還有一個做縣主的閨女,他還是鎮北候未來的老丈人。
想到這一層,宋誠義的精神又重新抖擻起來。
而此時,迎新正式開始。
林祭酒作為國子監的第一號人物,率先上前講話。
“國子監作為大齊最高學府,一直秉承著的,是儒家教育。”
“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有教無類,便是所有為師者,需要達到的師者境界。”
“義有君子義與小人義,君子義大我,小人義小我,大我,為大眾、為社會也。”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乃表現于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
“悌……”
林祭酒洋洋灑灑的,把儒家思想分說了一番。
末了,他進入整主題,正式道,“老夫今日要說的,便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義二字。”
“富貴不忘本,樂善好施,以一己之力幫扶百姓,這是仁。”
“捐贈國學館,大庇天下寒士,這是義……大義!”
“如此仁義之家,是我國子監該敬重該推崇之輩。”
“十名從仁義之家所出的晚輩,入我國子監就讀,實屬國子監之幸,亦是眾位監生之幸。”
“從他們身上,感受仁義教化之道,感受為善之樂,感受……”
林祭酒口口不離仁義二字,一頂高高的帽子,扣在了十名監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