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七十六章 大王出游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我的岳父是劉邦

  “大王一向可好。”張敖給貫高的感覺與其他的王有點兒不一樣,張敖處理政事還算勤奮,趙國的所有重大決策都在他掌控之中。可張敖又不愿意長期在王宮中待著,經常離開王宮到處走,弄得貫高想見張敖也不容易。

  “我很好,勞煩丞相掛念了,這么晚了您來有什么事嗎?”張敖對貫高很是客氣。

  “大王,你和我都要沒錢了。”貫高不等落坐就說道。

  “沒錢了,還我和你。你我分的那么清楚干什么?”張敖有點兒蒙,現在的大漢還不流行老婆管錢,這趙國的大王和丞相怎么就沒錢了呢。

  “一定要分清楚的。大王要用自己的錢重建邯鄲城,漢王給的賞賜眼看就要花完了,大王重建邯鄲的工程就要因為缺錢而停工了。我掌管趙國的財政,大部分的工作都在按事先預算花錢,但有一件事花的錢超過了預算,我也沒錢了,得請示大王怎么辦。”貫高專門將張敖重建邯鄲的事分離出來,防止張敖將要錢的手伸向朝廷。

  “缺錢的是什么事?”張敖很淡定,他已經窮慣了,沒錢辦事是必然的。

  “就是大王向蕭何丞相請求來的向全國收集書籍的事。趙國的子民還是很支持大王的,許多民眾捐出了自家的書給大王,趙國之外就不好辦了,收集每一本書都要花錢的,而且書籍收集回來的抄寫、保存都需要錢的。現在前期準備的錢都花光了,要想繼續收集就得追加投入,可朝廷擠不出這筆錢來。”貫高對于張敖收集全國書籍還是很支持的,所以行動起來很快,花錢自然也快,沒用多長時間就沒錢了,貫高又不想這項工作停工便來找張敖商議。

  “這個不急,明天您隨我出去轉轉散散心,順便找一下大司空晏游,看他有沒有辦法。”張敖不急,他早已料到有這一天。

  “賣鐵制農具是朝廷的固定收入,不可挪做他用。大司空晏游有賺錢的辦法。”貫高對這位被張敖莫名其妙提到九卿之位的大司空還是很佩服的,晏游帶著一群人鼓搗出鐵制農具,不但解決了趙國百姓耕種難的問題,而且還賣出去賺了不少錢,但這筆錢朝廷已經安排了用處,是萬不可挪用的。貫高不認為晏游還可以想出其他賺錢的辦法。

  得到張敖不向朝廷的錢袋子伸手的保證貫高才離去,他還要為明天的出行做準備。

  第二天一大早張敖和貫高就離開了王城,仍然是按照老規矩,張敖的出行總是輕車簡從,幾輛一匹馬拉的車,加上一些護衛,在外人看來更象是一隊著急趕路的商人。

  作為趙國的大王和丞相當然不能只是為了散散心就到處溜達。這次出行是早就計劃好了的對社會進行調查研究的一部分。

  “拜見大王。”張敖的車隊行走了半日,準備歇腳時迎接他們的是一位亭長。

  如今的趙國在張敖的堅持下實行了徹底的郡縣制,除了張敖之外沒有一塊私人的封地。每一片區域都有朝廷派出的官員管理。最基層的鄉里亭這些小官大多由退伍返鄉的士卒擔任,任命的權利也在郡縣官員的手中。

  “最近鄉里可太平?”張敖問的正是亭長管轄范圍之內的事。

  “蒙大王恩典,赦免遠離家園的農夫,許多隱藏在山林中的民眾都返回了村落,被編入了戶籍,用朝廷發放的農具開墾荒地,耕種生活,如今在外邊游蕩的人少多了,盜賊自然減少了,另外許多士卒返回鄉村后按大王的要求組成民兵不時在村內巡邏,壞人輕易也不敢露頭。”亭長內心是很愉悅的,盜賊少意謂著他的工作少,少干活拿同樣的錢,心里自然高興。

  “交完稅賦之后糧食還夠吃嗎?”張敖順便問了一下百姓負擔的輕重。

  “今年開墾的荒地多,糧食的長勢也很好,眼看就要到秋收了,今年糧食豐收沒問題,縣里已經命人在每個村都豎起了告示牌,將征收的標準在上面寫的明明白白,說如果征多了可以向大王告狀。真的按那個標準征收,今年冬天一般的人家是有糧食吃的。”亭長講的都是他見到的情況,為了恢復生產,張敖已經下令將稅賦的標準降低了不少,不過由于生產力低下,想要讓家家戶戶馬上都吃飽也是個十分困難的事。

  張敖沒有再問別的,亭長雖然只是個小官,定然也不會說自己上官的壞話,許多事情還要自己親自去看。

  “該走了,通知下一站。”張敖休息了一會兒繼續趕路,張敖在趙國已經頒布了旨意,大王出行除非下旨召見,一般不接見郡縣一級的官員,要去什么地方也只是臨時通知。郡縣的官員聽說大王過境只能通知下級官員接待,雖然心里不安也只好遠遠的看著。大王下一步去哪里更沒有人敢問,打探大王行蹤是一件很容易引人聯想的事情。

  張敖和貫高一路走來,不時的出現在田間地頭,出現在百姓中間,真如閑游一般。

  “看來趙國的官員們做的不錯,今后有了錢還是要給他們長一點兒俸祿的。”張敖對官吏們的工作還是很滿意的,一個王國往往在剛建立之初官員們過得都比較廉潔,而且工作效率比較高。讓張敖頭痛的是隨著國家的發展官員必然貪污腐化,而且還不干正經事。

  “大王不能空口許諾,給官員提高俸祿需要多支出很多錢的。”張敖夸獎官員做為丞相貫高當然高興,可給官員漲俸祿是要朝廷出錢的,這個必須謹慎。

  “這個不用一次漲太多,要不時的長一點兒,讓大家有盼頭,工作才有積極性。”皇帝不差餓兵,張敖知道底層小吏每月能多收入一點兒錢糧的喜悅。

  張敖和貫高此行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看一下邯鄲新城的建造情況,雖然每日里都能看到報告,肯定不如自己親見直觀。

  邯鄲新城的建設每天都有新變化,城區的主要街道已經建設完畢,由于路旁建筑較少,張敖一再強調道路要寬闊,所以張敖他們的車隊走在道路上顯得空空蕩蕩的。

  “街道這么寬去到對門的鄰居串門怕要騎毛驢了。”這是貫高第一次親眼看到大王要求的寬闊街道有多寬,不由打趣道。

  “以后人們串門的想法會很少的。”張敖想起今后住在一個樓門口內的都不認識,更不可能去找遙遠的對門聊天了。

  貫高剛從鄉村走過,見識了吃一頓飯也要端著碗,蹲在門口讓他人看到的百姓,對張敖所說的百姓老死不相往來不太認同,卻又不能直接反駁大王,于是轉換了話題,指著不遠處說道:“大王那座高大的石頭砌成的宮殿怎么建在了王城的外邊,是不是搞錯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