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二十五章 定都長安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我的岳父是劉邦

  張敖在鄉村走了一圈親見了百姓窮苦的狀況,感到領導這樣一個王國壓力很大。

  張敖不但要關心王國內的百姓,還要時刻防備著劉邦對自己下手,所以時刻都在想著改善與劉邦的關系,最好是劉邦一高興把公主嫁過來,張敖的日子就過的美滋滋了。

  眼前就有一個討好劉邦的機會,那就是勸劉邦遷都。

  “為什么要勸漢王遷都?”張耳聽了張敖的建議感到奇怪。劉邦在稱帝之后決定將洛陽做為漢國的都城,洛陽本是大周都城,周王室傳承了八百年,大部分人認為在洛陽建都不錯。

  “洛陽在天下的中心,在洛陽建都就要以德治天下,凡是建都于此的,都想要像周朝一樣務必用德政來感召百姓,漢王從豐邑沛縣起事,招集三千士卒,帶著他們直接投入戰斗便席卷蜀、漢地區,平定三秦,與項羽在滎陽交戰,爭奪成皋之險,大戰七十次,小戰四十次,使天下百姓血流大地,枯骨曝露于荒郊之中,橫尸遍野不可勝數,悲慘的哭聲不絕于耳,傷病殘疾的人們欲動不能,這種情況下實行德政很困難。所以漢王要想江山永固就應該將都城建在漢中,秦國原先的都城咸陽后有高山依靠,前有黃河環繞,四面邊塞可以作為堅固的防線,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況,百萬之眾的雄兵是可備一戰的。借著秦國原來經營的底子,又以肥沃的土地為依托,這就是所說的形勢險要、物產豐饒的‘天府’之地,是建都城的好地方。”張敖說道。

  “可在咸陽建都城的秦國二世而亡?”提議在咸陽建都城的人不是沒有,最后大多都被這個理由打敗了。

  “如果覺得秦國二世而亡晦氣可以在離咸陽不遠的地方重建新城,反正幾經戰火咸陽也破敗不堪了。”張敖提出了一個不錯的建議。

  “我上書給漢王試試。”張耳對于自己兒子的建議還是很重視的,張敖能夠關心政事令張耳很開心,在他想來這個建議即便不成也沒什么損失,如果劉邦聽了還可以增加一份功勞。

  張敖提出遷都關內在咸陽附近興建新城,一方面是他知道歷史的走向,用不多久劉邦就會在咸陽附近興建長安城,那時將成為漢國正式的都城,這個功勞不要白不要。

  另外張敖這么做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斷了一個人的升遷之路,張敖想到這個人就恨的牙根癢癢。

  張敖恨的人就是婁敬,婁敬現在應該在某個地方當著小兵,可這個人十分善于鉆營把握機會,在聽說劉邦將都城設在洛陽后竟然說動他的長官向劉邦傳話,說是要求見劉邦,劉邦還真見了婁敬,婁敬一番說辭竟然說動了劉邦,婁敬的理由跟張敖對張耳所說的一樣。最后劉邦在長安建了都城,婁敬因為這件功勞被劉邦封為了奉春君,而且賜姓劉。

  婁敬升官什么的對張敖沒有影響,讓張敖生氣的是在不久婁敬將會提出他那個遺害千年的和親理論。當劉邦從白登上匈奴的圍困中逃脫后,婁敬勸說劉邦送財物給匈奴議和,并用公主劉樂與匈奴單于冒頓和親。按婁敬的說法,公主給了冒頓,冒頓就成了劉邦的女婿,女婿怎么會打老丈人。如果公主為單于生下兒子就更不得了了。公主的兒子將來當了單于,匈奴單于就是劉邦的外孫,匈奴的土地也就是劉邦的了,怎么會還有戰爭呢?在這中間一點兒也沒想過公主的死活,更沒有想過已經同公主結婚的張敖的感受。這么一個人張敖都想弄死他。只不過覺得讓一個人為他還沒有做過的事受懲罰有點兒說不過去,張敖才下不去手,但這也不妨礙張敖想辦法讓婁敬離劉邦遠點兒。

  張耳按照張敖所講的意思親筆寫了一封信給劉邦,信中請求劉邦在咸陽附近興建新的都城。信寫好后張耳馬上就派人給劉邦送了過去。

  在洛陽的劉邦這些天來日子過的很是滋潤,大的戰事結束了,再也不用他老劉親自出馬了,可以盡情的享受了。以前的劉邦已經是漢王了,每個人都要想辦法哄他開心。

  今天劉邦心里更是高興,劉邦剛會見了一個奇人。本來劉邦手下將領匯報說有個小兵想見他時,劉邦是不想見的,但又奇怪是什么樣的小兵有這么大的膽子,敢來求見他這個帝國的最高統治人。

  求見劉邦的小兵正是婁敬,婁敬是齊國人,這次他被征召云隴西戍守,路過洛陽聽說劉邦稱帝了并定都洛陽,婁敬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一番游說竟讓劉邦動了遷都的心,于是封婁敬作出春春君,并賜姓劉。

  婁敬退下之后劉邦越想越高興,招安婁敬的說法在關中建都后漢國將江山永固,劉氏皇帝之位會一代代傳下去,這令劉邦笑逐顏開。

  “趙王張耳有書信送到。”內侍見劉邦心情不錯,就過來稟報。

  “拿過來。”劉邦覺得張耳不錯,剛回到趙國就寫信過來,說明還在想著他這個漢王。

  劉邦展開書信觀看,張耳竟然勸他在咸陽附近建新都城,理由跟婁敬的一模一樣。

  “看來在關中建都城是對的,要不張耳和婁敬的說法怎么會一樣。張耳這個人不錯,作為諸侯王給我提鞏固江山的好主意,說明張耳還是向著他的。”劉邦雖然動了心思,也沒有馬上傳旨,而是將他最信任的謀士張良叫了過來。向張良咨詢遷新都城的事。張良聽了也覺得有理,于是劉邦君臣商定在咸陽城附近建立新都城,取名長安。

  劉邦高興了,張敖卻白忙活了,由于書信到達的晚,根本就沒有攔住婁敬當官的路。不過也算在劉邦面前刷了一次存在感。

  張耳給劉邦寫完信之后對于結果也未太在意。他覺得劉邦已經在洛陽定都了,改變的可能性不大。

  可是沒多久還真傳來了劉邦準備在建新都城的消息,這讓張耳對張敖不得不另眼相看了,給了張敖更多辦理政事的機會。

  “讓士卒返鄉的事不能再拖下去了,你有什么兩全的辦法嗎?”張耳對張敖問道。先前劉邦下達了讓士卒返鄉的命令,可真正實行起來卻也有許多困難。

  “這些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是不可多得的戰士,如果讓愿意回家的士兵都返鄉,趙國的軍隊實力將消弱很多,這些人在戰場上生活慣了,回到家鄉很可能會不習慣耕種生活會引起很多問題。另外許多人家鄉并不在趙國,如果走了也是吃準的損失。”張敖一條條將面臨的困難擺出來。

  作為一個諸侯國張耳還是希望自己有較強的武裝力量的,可現在劉邦要求遣返士卒,張耳不得不執行,更重要的是趙國現在很窮,大量的軍隊也是沉重的負擔。張耳又舍不得這些人,人口對王國來說也是財富。

  “要是能將這些人留下趙國就好了。”張耳說完期待的看著張敖,希望張敖能給自己一個驚喜。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