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直領的征東先遣軍,不在金海鎮其他五路人馬的序列之內,這是楊振以征東將軍名義直接指揮的嫡系人馬。
移防之初,奉旨擴營為軍的征東先遣軍,雖然仍舊是楊振麾下的主力隊伍,但它只是空有一個唬人的名頭罷了。
當時,征東先遣軍旗下實際擁有的人馬并不多,只是編有幾個火槍哨、幾哨擲彈兵以及幾個拼湊起來的炮兵哨而已。
說是征東先遣軍,但其實仍是以前征東先遣營的規模,只是比以往稍大了一點。
如果去掉留守遼西松山城的人馬,當時跟隨楊振移防的所有火槍手、擲彈兵和炮手,加在一起,也就是十三個哨,實有三千九百人。
像這樣的規模和兵力,作為一個先遣營,還算勉強說得過去,但是作為一支準備叫它獨擋一面的征東軍,那可就太寒酸了。
好在六七個月的時間過去,經過楊振的輾轉騰挪,現在的金海鎮,已經不再是年初他們剛剛移防時篳路藍縷重啟山林的窮酸樣了。
不僅旅順北城的冶煉廠、槍炮廠、彈藥廠,產能和產量都遠遠超過了他們當初在松山城的時候,而且之前安置到遼東半島南端的六十四屯移民,也給他們提供了自有的充足的良家子兵源。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不僅金海鎮其他五路人馬的實力得到了快速的壯大,而且楊振麾下這支被命名為征東先遣軍的純火器隊伍,也得到前所未有的補充。
從六月末的征兵令發布,到九月初新編的各個團營哨隊完成基本的訓練,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征東先遣軍的規模和兵力幾乎翻了一倍。
原來只有三個哨的火槍營,一躍而成為了擁有九個哨并且全員裝備燧發火槍的征東先遣軍第一火槍團。
原來擁有六個哨的擲彈兵營,則一躍而成為了擁有八哨精銳擲彈兵的征東先遣軍第一擲彈兵團。
而原來只有四個哨的炮兵營,如今則成為一個擁有重型紅夷大炮四十門、沖天炮已經超過二百門的征東先遣軍第一炮兵團了。
林林總總算下來,如今的征東先遣軍已經擁有燧發火槍兵兩千七百人,擲彈兵兩千四百人,各類炮手一千八百余人,累計三個團八個營二十三個哨六十九個隊六百九十棚人馬。
如果算上楊振這段時間叫人從各營哨隊之中挑選出來的精銳士卒組成的侍從衛隊,如今整個征東先遣軍的實力,已經超過了七千人。
這樣的兵力,雖然與楊振構想當中一個軍的規模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但是相對于以前來說,那絕對是鳥槍換炮,今非昔比了。
在遼東半島丘陵遍布的地形條件之下,楊振的麾下有了這樣一支裝備了各種火器,且兵員數量超過七千人的征東先遣軍,他的心里終于有了前所未有的底氣,覺得自己可以面對滿韃子打一場殲滅戰了。
崇禎十三年九月初四日上午,楊振就是帶著這支全火器隊伍,兵分兩路,北上東路前線去了。
其一,是走陸路,這路人馬由張臣指揮的征東軍第一火槍團和李祿指揮的征東軍第一擲彈兵團組成,由楊振自己親自率領。
他們有的騎馬有的步行,人人攜槍帶彈,同時帶著備好的干糧袋子,沿著遼東半島的東海岸,浩浩蕩蕩地投北而去。
其二,則走海路,這路人馬由南路水師仇震海所部、中路水師嚴省三所部以及楊珅率領的征東軍第一炮兵團組成。
楊珅的炮兵團人數雖然并不多,不過一千八百余人而已,但是他們攜行的重炮、沖天炮以及預備好了供應大戰的各種彈藥,卻為數不少,沉重無比。
包括楊振他們走陸路的火槍兵與擲彈兵們無法全部隨軍攜帶的糧食和彈藥,也需要依靠水師船隊,走海路往前線輸送。
就這樣,此前一段時間駐扎大連灣墾荒筑城,一直沒怎么派上用場的嚴省三中路水師營,也被楊振一紙調令叫到了旅順口,充當起了這次輸送彈藥糧械的海上運輸隊。
九月上旬的遼東半島,天氣已然開始轉冷,雖然正午時分秋高氣爽陽光仍烈,可是一早一晚,已然露水濕重,霜寒透甲衣了。
好在現在楊振麾下的金海鎮,早已是今時不同往日了,不僅各個團營哨隊的武器彈藥已經鳥槍換炮裝備一新,就連他們的軍裝被服也早已配備齊全應有盡有。
當年楊振他們在遼西邊外東蒙草原上截獲的山右大商隊,就攜帶有大批量的土棉布布料以及數不清的羊皮獸皮和氈帳毛料。
而這些東西,當時大部分都被帶回了遼西的松山城。
楊振當然清楚自己的敵人是誰,清楚他們都是些更加適應東北與外東北冬季酷寒氣候的人。
既然如此,他當然不可能忽略了自軍人馬在冬季的軍裝被服與靴帽問題。
所以,當初移防金海鎮的時候,那些從草原商隊那里截獲的大批土棉布布料、羊皮獸皮和大批羊毛氈,也就跟著過海的船隊,一并來到了旅順口。
那之后,楊振就叫張得貴領著協理營務處安排人手,以大量庫存的這些土棉布、羊皮獸皮和氈帳毛料等物為底子,重建了以前的征東營被服廠,負責統一生產供應全軍的被服靴帽。
原本該由朝廷兵部統一配發給九邊邊軍的鴛鴦戰襖,早就停發多年了。
即使是朝廷邊軍各鎮的經制營頭,這些年來軍士戰衣戰袍,也多是各營自制。
久而久之,自是形制不一,服色不一,五花八門,混亂不堪。
但朝廷自己無力按制配發,對下也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當看不見罷了。
至于金海鎮的被服廠統一生產制作的冬季軍服,其制式,則是大明鴛鴦戰襖與后世棉軍大衣的結合。
大明朝傳統的軍士戰襖,即所謂鴛鴦戰襖,表里多用粗布縫制而成,內實以棉花,襖長齊膝,樣式是對襟,窄袖,圓領,配合盔甲使用。
楊振叫人設計的金海鎮新式冬季戰襖,采用了鴛鴦戰襖原有的優點,比如采用厚實的棉布,比如對襟、窄袖的設計,但是他也在原來的基礎上做出了大量的改良。
比起老的鴛鴦戰襖來說,金海鎮的新式戰襖更長,過去的是及膝或者齊膝,新式的則達到了膝蓋以下。
為了在較短的時間內生產制作出足夠的過冬大衣,全軍上下只有一個標準款式,那就是楊振的款式。
而以楊振一米八多的身高來說,能達到了膝蓋以下,那么對其他絕大多數士卒來說,就能達到了足踝甚至腳面了。
除此之外,由于金海鎮這里并沒有什么棉花,所以這款新制的戰襖大衣,就無法像后世的棉軍大衣那樣,或者像鴛鴦戰襖那樣使用棉花了。
但是去年的遼西邊外之行,他們截獲了大量山右商隊出關交易所得的數以萬計的各種毛皮,其中尤以的整張整張的羊皮數量最多。
那么到了這個時候,被服廠搞不到棉花,當然要使用當時截獲的各種毛皮了。
整張的當然最好,但是零碎的毛皮,經過縫制連綴而成以后,同樣可以剪裁使用。
由此而制成的對襟戰襖大衣,其御寒保暖的效果不比后世的棉軍大衣差,比起老的鴛鴦戰襖來說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在輕便方面,略遜一籌罷了。
與此相應的是,過去鴛鴦戰襖的圓領設計,也被楊振參照著后世的棉軍大衣款式,做了改進,放棄了圓領的設計,而是采取了與對襟衣更搭配的翻領樣式。
過去圓領的設計,露個大脖子,雖然有盔甲的護頸遮擋,但在冬季的遼東,盔甲的護頸可無法有效防寒保暖。
反正金海鎮被服廠的庫存當中,多的是當年從邊外繳獲的毛皮及其邊角料,于是在對襟戰襖軍大衣的領部縫制一圈毛皮充當取暖的毛領子,就成了一個必然的選擇。
對于這個小小的改變,有些人覺得奇奇怪怪,丑陋至極,但是對楊振來說,卻叫他似曾相識,頗覺美觀。
當然了,除了新式的戰襖軍大衣之外,楊振也沒忘了叫協理營務處管理的被服廠,繼續使用羊毛氈的料子,給全軍準備帶有兩個護耳的氈帽和大批厚實的毛毯子。
楊振很清楚,打仗其實打的是后勤,他知道吃穿住用行的問題解決不了,人馬數量再多也沒用。
尤其是到了冬天以后,在天寒地凍的條件下與更加適應關外氣候的滿韃子作戰,一旦自軍防寒保暖的問題解決不了,那還打什么仗呢。
也因此,這一次北上,征東先遣軍的各個團營哨隊,不論老兵新軍,還是將校士卒,每個人都帶足了個人的裝備。
除了盔甲武器和干糧袋之外,每個人還背著自己打包好的一件戰襖大衣與氈帽氈毯。
有了這樣充足的準備,楊振率部北上進軍的旅途雖然翻山越嶺辛苦異常,白天行軍,夜晚露營,但是軍中的士氣卻一直昂揚向上維持不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