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正的一刻整齊劃一。
撲面而來的儀式感讓兩位女記者心中直面觸動,這就是一線主力部隊。
沿著山路蜿蜒往上,士兵的氣勢、碩大的標語、敦實的碉堡,映入眼簾。
有的碉堡還沒有重新修建好,石塊被炸彈炸成碎石、斷裂口的鋒利痕跡還清晰可見。
兩個女記者知道,她們所走的這一條山路在不久前曾經歷了成百上千尸體的洗禮。
站在山坡上的時候,還可以看到不遠處山下的樹林間有新招上來的新兵在操練,這些天文工隊下鄉巡演,在團部主峰周圍走了小半個圈,給團部找來了八十多名合格新兵上來。
這兩位穿著軍服的女記者,一個掛著三湘報的記者證,是戰區喉舌的代表;一個掛著中央日報的記者證,是國府之喉舌。
所以一路上山看到碉堡上印刷著“奉委座諭: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這類委員長掛在嘴邊的話時,作為記者的職業素養,兩人首先就給這個李團長心中豎一根大拇指。
這位李團長有情商啊!
繞著蜿蜒的山路走了一圈,最后來到團部石門的兩塊巨石之前,一個軍裝整齊的年輕軍官站著,身形筆挺,像一根長槍一樣自成鋒芒,精氣神十足。
作為一團之長,自然是要最后出面的。
沐子晴笑著伸手說道,“李團長,我們又見面了。”
“我說我哪里來的記者朋友,原來是你啊。”
握手之際看到了人,李崇在腦海中勾起了當初軍校西遷之后,在慶隆鎮接受采訪的記憶,名字和人對應了起來。
“第一次見面李團長還是中央軍校步兵科的隊長之一,再次見面時李團長已經是中校團長了!就是不知道這位黨國英才還認不認識我這個小記者。”
沐子晴眼中帶笑,比起一旁的三湘報女記者更有一股巾幗的氣質,畢竟兩人接觸的人物層次天壤之別,中央日報社出身的沐子晴這兩年在報社地位提升,平常采訪對象都是高層人物,自然身上漸漸形成了氣場。
她想起了當初自己采訪完后,對小姐妹金慧貞說的話,當時她就對這位李團長給出了“豪氣沖天,膽識驚人”的高評價,現在看來自己眼光沒錯,只可惜自己那個小姐妹落后一步。
一旁的喬子寧修正了一下沐子晴的話,“沐記者,我們李團長軍銜是上校,戰區的嘉獎電報已經下來了,只是軍餉勛章還沒送過來而已。”
沐子晴恍然,“也對,打了大勝仗,肯定得提拔嘛,那更得恭喜了!”
這一番不算故人的相互熟絡一下后,沐子晴介紹身邊此行一同采訪的同事,“介紹一下,我身邊這位是三湘報的劉湘記者。”
劉記者上前一步握手禮,“李團長,久仰大名。”
三湘報的劉記者看著此行的重要采訪對象,心中感嘆這位李團長過分年輕啊,這就中央軍校畢業、位居上校團長了。
擺擺手笑道,“我哪有什么名氣,也就是在這梅嶺之內有點兒小名罷了。”
認識之后就是采訪了。
倒不是時間緊迫,接下來的好幾天里兩位記者都會在梅嶺之內采訪。只是這一路過來,兩位記者耳朵里聽聞了不少關于“巨石砸火車”、“梅嶺血戰”的事情,所以兩位記者很想將這些化為筆下的文字。
采訪不是面對面坐在凳子上的正式,采訪一開始,李崇、沐子晴和劉湘三個人各自坐在團部之上的一塊石頭上。
頭頂上是一顆大樹,這是新移栽過來的。
采訪之際,什么話題都先往后放,李崇直接先將自己的得意之作提到前面來講,所謂“得意之作”便是這從山腳一路到團部、精心構筑的四大碉堡群。
李崇指點著下面的四大要塞,說起了反圍剿中最為血腥的團部防守戰。
碉堡與肉體、子彈和炮彈、飛機和大炮,這場團部防守戰各種戰場元素都有了,李崇坐在石頭上,直接叫上來了守碉堡的排長,讓他們現身說法。
好家伙,能在氣質女記者面前露臉講話,一個個都積極性很高,說著說著肢體語言就全上來了,手舞足蹈的,跟打架一樣,都不覺得渴。
不過效果很不錯,現身說法很能身臨其境,兩位女記者嘩嘩的記者,紙寫了一張有一張。
眼見著快到吃飯時間,李崇中斷了采訪。
兩位女記者和隨行的保衛員自然是吃團部食堂的小灶,有山筍、菌菇、山雞,挺豐盛。
午飯之后休息的地方也收拾了出來,團部新搭建的竹屋專門收拾出兩間屋子出來。
休息之后,下午的采訪兩位記者自由行走,沐子晴和劉湘兩位記者深入了團部基層,看新兵操練、鉆碉堡地道。同時也看到了見彈藥庫長槍林立,重機槍排、迫擊炮排一水的輕重機槍、迫擊炮擲彈筒,刷新了兩人對基層隊伍的認識。
下午李崇沒有陪同采訪,雖然現在全團休整沒有行動,但眼見著北潦河上下兩條支流包夾的大片三角沙洲地帶的早稻田快成熟了,麥穗兒太撩撥人心了啊,李崇并不想將這些糧食拱手讓給鬼子。
北潦河上下兩條支流包夾的廣袤地帶李崇已經很熟了,地片兒很大,昔日陳家村、黃洲鎮都只是其中的一小塊,這兩個地方三營的人都晃蕩過。
所以為此下午李崇去了三營,看看三營營部的搬遷情況,順道看看搶收糧食的可行性。
反正自己有槍有炮,還有毒氣彈,怎么也能搞一波,而且安義縣的鬼子偽軍剛在梅嶺吃了大虧,人手緊巴巴的。
這來回一趟,又談了些事,李崇回到團部的時候天色已晚。
晚風吹拂,兩位女記者正在房間內點上兩盞油燈,燈火搖晃,兩人對面坐著,整理一日的采訪談話。
沐子晴聽見團部門口有人喊“團長好”,放下手中的鋼筆,跟對面的劉湘說道,“劉湘,你先整理著,我出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