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三百八十五章 紅瓦和青瓦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沙漠中的農場

  瓷缸補鐵鍋這還不算是他的拿手絕活,最展示他高超技藝的還算是瓦碴盆,聽這名就不是什么個值錢的東西。

  不錯,瓦碴盆才是農民最常用的,做工技術很簡單,只要是一般的黃泥就可以做,泥胚做好直接進窯燒,至于燒出來的形狀不是那么的圓也無所謂。

  這種盆或者缸還有個特點,就是薄,特別的薄。具體有多薄吧,大概能有個半厘米吧。

  每年冬天,賣這種盆和缸的都是用驢車拉著下鄉,盆和盆之間墊上草,為什么都是用驢車呢?毛驢走的慢,拉的車穩,顛不壞。

  像是瓷缸,大伙還能自己去集上買,不論是用拖拉機拉還是用獨輪車推回家,都不妨礙,瓷缸結實。

  但是瓦碴缸和盆沒有去集上買的,除非就是本村有集。

  現在有個名詞叫:碰瓷。

  其實瓷的還耐碰,你碰個瓦碴盆試試,不用多大勁,用個手指關節卷起輕輕一敲,絕對一道紋出來。

  結實程度比普通的紙肯定要強,但是和工廠包軸承之類的牛皮紙比,不一定誰比的過誰。

  所以說遇上碰瓷的還算走運,要是碰瓦碴的,那你就倒霉吧。

  在農村,即使這瓦碴缸再便宜,壞了,放哪里,當來了盆補鍋的,和家里別的壞的一起送過去。

  這么薄的瓦碴盆在匠的手里一樣,上鈀子,一樣的鐵錘一樣的敲打,照樣不漏水,也沒見他一錘下去給敲碎了。

  有時候李和小伙伴們一起在旁邊看熱鬧,一心盼著他敲碎一個,聽聽響,但是每次的愿望都落空,離開攤子時即滿足看熱鬧的樂趣,又稍帶有一點遺憾。

  兒時的樂趣就這么簡單,但愿小莊的童年也這么簡單快樂的度過。

  但是小時候崇拜的這么個手工藝,眼看著已經斷絕了,聽媽媽說有好幾年沒見進村了,前些日子,媽媽還打電話給三奶奶,讓她給注意點村里來了匠,讓她幫忙把家里的一個缸拿去讓補補,但是一直沒有回話說有匠來村里。

  有一次李去劉叔那里喝茶,和劉叔感慨起現在下鄉的干手工活的少了。

  劉叔也是提起這事,不由的嘆氣:“現在干那活的人都老了,家里的小輩都不想干,嫌那個臟、累、苦,還得走街串巷。

  沒有學的,慢慢的手藝就斷了,現在這兩年慢慢的又有一些手藝活受大家喜愛了,像是你師傅的玉雕,還有手工訂做的衣服。

  其實匠要是工藝精了,各大博物館需要,一些古董修復就要用的工藝,這活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了的。

  但是這手藝真的需要靜下心來學,不是一年兩年能上的了手的,現在的年輕人沒這個耐心了。”

  劉叔說的這個,李有體會,自己在當兵時還能靜下心來雕個東西,但是自從搞了農場后,自己就一直拿農場的工作忙當理由,師傅一直沒說,但是隨著他年齡變老,其實是盼著真的有個繼承他事業的,小師妹是沒指望了,惟一的徒弟這還整天的不干。

  師傅不說,但是李心里一直不好意思在師傅面前提這事,時間越拖越不好意思。

  自己這幾年確實靜不下心來,工作忙的時候確實忙,但是閑下來時,就內心里對自己說累了就得休息一下,就這樣拖拉下來。

  行李裝車,出魔都,老趙這次沒走魔都到京城的高速,走的是沿海高速,不錯,沿海高速通車了,這是國家從北方邊境的一個小城市為起點,到南方島上的最南端為終點,從南到北串起了沿海的各個城市。

  由于這條高速的沿途也算是祖國經濟最好的區域,這條高速修的也要比京魔高速的等級要高,車道加了一倍,雙向6車道,并且沿海地區平原多,路修的也直,中間的綠化隔離帶,隔絕了對向來車的影響。

  在京魔高速上基本都是限速80,車子根本就跑不起來,別說帶翅膀的車子,就連這笨拙的房車在那條高速上都憋的慌,根本不敢踩油門。

  跑在這新竣工的沿海高速上,限速是120,這樣就基本上把車子的性能發揮出來了。

  剛出魔都,還在蘇南,可以看到公路兩側閃過的民房,白墻青瓦,建在水道旁邊。

  江南的民房基本都是這樣的特色,這里的青瓦其實就是和瓦碴缸的工藝一樣,只是瓦要厚。

  這樣的瓦的造型到是能一頁扣一頁,設計的挺適應江南雨多的特點,瓦槽深,流水快。

  但是有一個缺點是改不來的,就是吸水,這樣工藝燒出來的瓦吸水很厲害,往往能吸自重的幾倍。

  吸水多了就要往下滲,并且也增加房梁的承重,所以這也是江南的房子跨度不寬,房頂陡的原因。

  這個事也是從老家一個三哥那里聽說來的,他比李要大一旬,當兵早,在部隊上的轉的志愿兵,到年限后,轉業回老家,在等待安排工作的時間里,他聯系了一個沙洲的戰友,往那邊販運淄州的紅瓦。

  據他說,拉上一車紅瓦,到了沙洲,卸下就賣了,淄州的紅瓦在那邊特別受歡迎,這個應該是交通方便帶來的變化。

  是不錯,江南的特色青瓦黛墻,有古樸、寧靜的美感。

  但是以前的交通限制了選擇,一種輕薄、耐用結實,另一種笨厚、吸水厲害,老百姓是最能比較孬好的,有了可以選的,那結果自然明白了。

  不過好像也因為江南用紅瓦有點破壞以前的古感,老百姓選了沒多長時間,淄州的琉璃瓦快速的進入了當地的市場。

  就從老百姓蓋房子用的瓦上面就折射出了國家的變化,選擇的多了,是不是意味著物資豐富了,有了選擇的權利,是不是也意味著老百姓口袋鼓了,在保有最基本的作用后還兼顧美感,這是不是在解決了溫飽后,有了心情來欣賞美了。

  所以說農民真的不是土,而是生活所逼,吃了上頓沒下頓,你讓他洗干凈臉,去聽戲,他可能聽進去嗎?

  但是現在農民解決了溫飽后,自然的需要更高層次的追求。

  以前那有什么農民畫家,農民書法家,肚子都吃不飽,你讓他去畫畫、寫字,那不是扯蛋嗎?

  可是現在縣里舉辦的書法大賽,有不少的農民朋友參加,是正兒八經的農民,是手指縫里還夾雜著泥土的農民,是手上還有老繭的農民,不是代表了農民的農民。

  城市在飛速發展,高樓大廈拔起的速度飛快,可是鄉村也悄然的變化著,泥瓦換成了紅瓦,換成了琉璃瓦。

  地瓜干煎餅也換成了小麥煎餅,換成了白面饅頭,桌上的炒咸菜也換成了豬肉燉白菜。

  穿著掉色土棉布做的衣服,也換成了的確良料子的,換成了滌綸、滌卡、絲綢的衣服。

  集上也賣起西裝,袖子上的商標都成了一種身份。

  小時候課本上的現代化標志:高壓線,也經過了村南頭的地里,那里隔幾百米架起了高高的鐵架。

  冒著黑煙的煙囪的工廠,每天都人流鼎沸,化肥廠門前等著拉化肥的拖拉機、卡車排起了長隊。

  可是這些代表著現代化的東西有了,但是出門咳簌了,以前就喜歡晨間的薄霧,但是現在要戴著口罩閃避著那仙境了。

  一路上,李看著窗外的農村、鄉鎮,一邊想著這些,感覺很矛盾,為什么有的目標實現了,反而越矛盾,這樣究竟是好還是不?

  帶著疑問,進入了家鄉的邊界,這里就和蘇南完全兩種的風格。

  紅磚墻配紅瓦,磚縫里勾勒著灰色的水泥,在冬日的藍天下,顯得那么俗氣的喜慶,讓一路上陷入哲學家的思維里的李精神一振。

  快到家了,離上次三個多月,又有了近鄉膽怯的感覺。

  結了婚,有了孩子,生活在外地,和單身在外回家的感覺不一樣,感覺自己離家鄉遠了,叛變了家鄉。總之這種感情很復雜,很難說出一個明確的感覺。

  這次還是走的花卉度假客棧的那條路,對,村里的這家酒店改名了,客棧,這以前相當于大車店的別名,是最便宜,是小販、趕大車的、手藝人在外住的地方。但是現在人給賦予的是有特色地方的名稱。

  旅游公司緊跟流行趨勢,馬上改名。

  起了這個名字后,村里有些老人,還記得以前事,調笑著說,村里開了個大車店。

  所以說老人要是損起人來,也是夠你喝一壺的。年輕人不知道客棧就是大車店的意思,但是二哥這個年齡知道啊,他打電話跟李說:“要不,就不叫客棧了,改回以前的名字。”

  李笑著對他說:“不用,旅游公司是做了調查才改的名字,肯定是覺得改名字對生意好,再說了客棧的生意主要還是對外。”

  這二哥才作罷,不過他去求了幾個老人,讓他們別在客人面前聊這事。

  二哥擔心的事也對,現在的客人,花了錢,要是住了個大車店,誰也膈應,大車店代表的就是最低檔次的旅店。

  這也幸虧現在出來玩的基本都是年輕人,不知道原來的大車店基本都是叫什么什么客棧。

  再說了現在的客棧代表的是特色,跟過去的大車店完全是兩個東西。相信隨著時間的過去,客棧會在人們心里留下有特色、裝修雅致的標志。

  村里的這個客棧改名算是走在了前列,聽說國內這樣叫的還沒幾家。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