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五十八章 徐爾覺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開元4316年

  看著眼前這位,黎安明頓時有些無語了,于是抱了抱拳隨意的說道:“徐兄,這才幾天不見,是不是想小弟我了?”

  確實才幾天不見,就在黎安明捕到鯨魚的第二天,或許是黎荃兜售巨魚肉的消息被他知道了,第二天一大早這位仁兄就急匆匆的乘船過來了,吵著也要去不鯨魚。

  “黎兄,都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你我已經快十天沒見了,這細細算來,得有三十年沒見了,你想想這人生有幾個三十年啊,所以小弟真是想死黎兄了。”徐爾覺對黎安明的態度也不介意,反正他倆已經熟到不能再熟的地步了。

  作為徐光啟的長孫,徐爾覺可以說是集萬千寵愛與一身,雖然紈绔了些,但學識和本事還是有的。和黎安明一樣,他的朋友也不多,能知心的,一只手都能數得過來,而黎安明恰恰是他最知心的朋友。

  對于黎安明來說,徐爾覺目前算是他唯一的朋友了,所以兩人相處倒是很隨意。“說吧,您這次來又是所謂何事啊?千萬別又是出海捕巨魚啊,那東西要靠運氣的。”

  這年頭的鯨魚雖然比后世的要多、要大,但那都是在深海啊。像上次黎安明所遇見的那種,完全是運氣了。

  “不不不,小弟此次來不是為了出海,這不聽說黎兄運來了鏡子嗎,所以過來看看。”徐爾覺聞言連忙擺了擺手說道。

  本來黎安明還準備問他是怎么知道的,剛張了張嘴就想到此次徐爾覺可是派人幫忙運送紅薯、土豆的種子去遵義的,回來時肯定會有人通知他的。

  想到這里,黎安明便不再問他怎么知道的了,而是說道:“確實,玻璃器皿和玻璃鏡子我都運來了不少,不知徐兄你能吃得下多少?”

  “吃?我吃玻璃干嘛?”徐爾覺愣了愣,半天沒反應過來黎安明是什么意思。

  黎安明見狀,頓時有些懊惱的拍了拍額頭,這一不注意又飆了一個現代詞匯出來,于是連忙解釋道:“我是問徐兄你需要多少?”

  作為一個現代人,黎安明肯定是不會古代人的說話方式的,很多時候他都是牙牙學語,跟著古人的方式來和他們交流,不過偶爾難免會說出一些后世的話語。

  聽到黎安明這么問,徐爾覺頓時有些尬笑的撓了撓后腦勺,道:“這個,黎兄,你也是知道的,家祖父自己是個清官就算了,還把我們家好不容易存下的銀子也投去練兵了,所以.........”

  他這么一說,黎安明便明白了,后世的很多史書上都是說徐光啟是一個清官,開始黎安明是不信的,不過來到這個時代后,他又不得不信了。

  畢竟徐光啟不但自己捐銀練兵購炮,連西學研究以及農業研究都是他自己掏銀子,這也怪不得徐爾覺那么想掙銀子了,雖說他家還有其他生意可以維持住家里的用度,但是這樣下去遲早會敗家的。

  來自后世的黎安明記得,徐光啟是1633年去世的,但直到1641年,他才被安葬于今天徐家匯的光啟公園。他是在北京任上去世的,死后被發現身邊只留下一些銀兩,“蓋棺之日,囊無余之”,一時辦不起合適的葬禮。徐光啟位居文淵閣大學士,可見他確是一位清官。

  1641年,崇禎皇帝用御制安葬徐光啟,牌坊上的對聯“治歷明農百世師經天緯地,出將入相一個臣奮武揆文”,概括了他一生的重要功績。

  “無妨,在廣州是小弟不是說過嗎?你用種子來換購玻璃也可以的,前段時間徐兄已經幫了小弟找了那么多的種子,小弟也應當給予徐兄一些報酬才是。”想到這里,于是黎安明便笑了笑說道。他的確有心幫助一下那位“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

  徐光啟是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據現代400多年前的今天,除了翻譯西方著作、整理中國古代文獻外,他還身體力行,積極投身于各種社會變革。首先,數學革命。

  “幾何”這個詞是誰發明的?就是徐光啟。中國古代的圖形計算叫作勾股,并不是幾何。徐光啟和利瑪竇合作翻譯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前六卷)時,翻譯Geometry(幾何學)的詞頭“Geo”(形狀),用上海方言念,“Geo”就是“幾何”。幾何原本的翻譯,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原有的數學學習和研究習慣,改變了中國數學發展的方向,這是中國數學史上的一件大事。

  此外,徐光啟還撰寫了勾股義和測量異同兩本書,重建了古代“漢學”的勾股、推步、測算之學。

  其次,歷法革命。

  徐光啟在天文歷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崇禎歷書的編譯。崇禎歷書是一部比較全面的介紹歐洲天文學知識的著作,由徐光啟、李之藻、李天經、湯若望等人編譯,共有46種,137卷。

  歐洲實行24小時制,而中國古代則把一晝夜劃分成12個時辰。崇禎歷書把12個時辰再一分為二,分成24個小時辰,每個小時辰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小時”。原來中國歷法體系中還以“刻”計時,一晝夜共100刻,1刻等于現在的14分24秒。崇禎歷書直接效法歐洲,取15分鐘為1刻,1小時4刻。這些都一直沿用至今。

  望遠鏡是1608年發明的,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得知這個消息后,于次年自制了第一臺天文望遠鏡,用于觀察月球。1616年,望遠鏡被引入中國,而徐光啟是中國最早使用望遠鏡觀察天體的科學家。

  不過此時的大明人還沒有把望遠鏡當做軍事用途,黎安明接下來要做的便是把望遠鏡軍事化。

  最后,徐光啟最為人知的就屬農業革命了。

  天啟年間,徐光啟遭到排擠,告假回上海閑住,開始專門致力于農業研究。他把番薯引進上海種植,在上海推廣后,后來又發展到全國。此外,徐光啟還把南方水稻引種到天津。

  由徐光啟編撰的農政全書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漢族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它和西漢氾勝之的氾勝之書、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元代王禎的農書合稱“四大農書”。中國歷史上的這“四大農書”,其他三本農書都是中國經驗,而徐光啟的農書中也有歐洲經驗,比如甘薯疏泰西水法,農政全書是一本全球化的著作。

  徐光啟在1631年的歷書總目表中,表達了自己翻譯國外書籍的初衷:“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先須翻譯。”他說,翻譯國外的書籍,手段是要“會通”,就是要學習外來的學問,與自己的學問融會貫通;目的則是要“超勝”,超越和爭勝,即在原有的學問之上再創新學問。

  如果有可能,黎安明真想把徐光啟給招募過來,不過現在還不現實,以后會有機會的。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