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765 王朝更替(1)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文唐

戀上你看書網,文唐  “你總算是準備好了,我還以為你要準備一輩子呢。”李世民嘲諷道。

  “呵呵……讓圣人久等了。”岳山笑道。

  “別廢話,趕緊說。”李世民催促道。

  “不急,說那件事情之前我要先像圣人道個喜。”

  “道喜?有什么喜?還是說你找到了破解王朝更替的方法。”

  “那倒沒有,不過這件喜事您肯定會喜歡的。”

  “哦,說來聽聽。”

  岳山就把自己帶的合格打開,從里面取出了甲骨放在李世民面前的桌子上。

  “你不會是想告訴我驚喜就是這幾塊骨頭吧?”李世民道。

  “準確的說是這幾塊骨頭上的文字。”岳山說道。

  文字?李世民仔細端詳幾塊骨頭,這才發現上面奇怪的紋路并不是亂畫的,看起來好像真是文字。

  身為書法愛好家,他頓時就來了興趣,問道:“這是什么字?”

  岳山道:“因為刻在甲骨上,我稱之為甲骨文。”

  見他還在賣關子,李世民氣道:“直接說這是怎么回事兒。”

  岳山這才道出答案:“這是來自殷商的文字。”

  “什么?”李世民愣了一下,以為聽錯了又問了一遍。

  “殷商時期沒有紙,有沒有木簡還是未知,當時的人更習慣于把文字書寫在甲骨之上,這幾塊甲骨就是殷商時期的書籍。”岳山介紹道。

  “嘶……”李世民倒吸一口氣,看像這幾塊就甲骨的眼神從原來的無所謂變得非常嚴肅:“能確認嗎?”

  “可以確認,這是我試著破譯的一部分,您可以看看。”岳山這才把謄抄的那幾頁紙拿出來。

  李世民一把搶過來翻看起來,他先是興奮,然后疑惑的道:“怎么才破譯了這么點,剩下的呢?”

  岳山無奈的道:“我就記的大概一千來個甲骨文的破譯,其它的不知道。”

  “你……真是混蛋。”李世民氣的忍不住罵道。

  在李世民看來岳山肯定是在三皇書里看到過殷商文字,或者是他的神仙師父教過他,結果他沒記住。

  但不管怎么說,此時他對甲骨文來自于殷商再無一絲懷疑。

  被歷史淹沒的殷商時期的文字在貞觀朝重現于世,這里面可以操作的東西太多了。

  正如岳山之前所想的那樣,李世民也馬上就想到了如何把這件事情利用在政治上。

  不過……

  他皺了皺眉頭道:“就只有這些嗎?”

  如果就只有這幾根骨頭,恐怕無法取信于人,甚至會被人反咬一口認為作假。

  岳山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就把醫學院發現甲骨文的事情給說了一遍:

  “暫時我們手中就只有十幾塊甲骨,但既然有了這幾塊就說明已經有殷商遺跡被發現挖掘,必然還有其它甲骨流傳在外,我已經讓醫學院著手收集了。”

  聽到這種寶貝居然被人當龍骨磨成粉當藥吃,李世民的表情非常復雜,很氣,又想笑,又無奈。

  但他也知道此事怪不得任何人,誰能想到這幾塊骨頭會是殷商古物還是書籍。要是沒有岳山指點,估計就算是有人發現了也不會被重視。

  “趕緊讓人收集,同時也要查清楚這些甲骨是從哪里發現的。”李世民說道。

  “我已經讓他們去做了。”岳山說道:“至于殷商古遺址,我倒是知道大概地址在哪。”

  “真的?在哪?”李世民先是驚訝,然后又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在他看來岳山既然知道了甲骨文,自然不會不知道殷商遺跡在哪。

  “主體在河南道,山東道也有一部分,京畿道也有。河南道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那里不光有殷商遺址,還有更古早之前的王朝遺址。”岳山說道。

  “河南道?那就對了。”李世民理所應當的道。

  畢竟河洛嗎,洛陽曾經是周王室的都城。周代商,商朝的都城在河南道很正常。

  “殷商之前是夏朝,夏朝的遺址和殷商在一起嗎?”

  岳山嘆了口氣道:“殷商之前肯定存在過一個甚至不止一個朝代,但是不是叫夏朝還有待商榷。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河南道有殷商之前古國的遺址,年代在四千年前。”

  “四千年前的古國遺址?”李世民再次震驚,這已經完全超出了他的認知。

  更震驚的是這樣的古國居然沒有任何歷史記載,要不是岳山說他根本就不可能知道。

  也幸好是岳山說的,否則他肯定會認為在說謊,把人給宰了。

  岳山說的自然就是他穿越前剛剛發掘出來的河洛古國遺跡。

  西方人為了否定華夏文明,先是否定殷商之前所有的歷史,說你們沒有出土任何文字古物,怎么證明夏朝存在?

  因為西方文明的強勢和國內公知以及無知者的帶動,這種說法居然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同。

  中國無奈之下只能在河南山東陜西等地展開發掘,然后一處又一處古代遺跡被發現。

  在這種鐵證之下,西方人又換花樣了。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說中國人是外來族群,把原住民殺光后才建立的屬于自己的文明。

  在中國土地上發掘出的那些幾千年前的遺跡,和華夏文明沒有關系,是被毀滅的原住民的。

  人家都不要臉了中國還能說啥,只有默默研究。然后河洛古國的遺址被發現。

  河洛古國的出現用鐵一般的證據證明,華夏文明是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我們的歷史是一直延續從未斷絕的。

  然后西方人就開始裝傻,裝看不見。那些公知也變成了鵪鶉,心中期盼著他們的西方爸爸趕緊找出新的黑中國的地方。

  領紅包現金or點幣紅包已經發放到你的賬戶!微信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領取!

  不過到了這個時候中國已經明白了一個道理,西方人根本不在乎事實,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黑而黑。

  你發掘出遺跡是吧?沒關系,過幾天我在找個地方黑你否定你。

  可以預見的是,這場斗爭會一直延續下去。文明之爭沒有妥協的可能,尤其是對西方那種狹隘的文明而言,沒有共同發展這個概念。

  他們是容不下任何不同文明的,尤其是比他們優秀的文明,肯定會想辦法消滅對方。

  李世民雖然不知道什么叫文明之爭,但他很清楚這些古國被發現意味著什么,激動的道:“這些遺跡的具體位置在哪?我馬上派人去挖掘。”

  “千萬別,挖掘遠古遺跡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不是隨便挖挖土把東西刨出來就可以的。岳山連忙勸阻道:

  “如果我們現在貿然下手,可能百分之九十九的東西都會被損毀。最好先把它們繼續放在那里不要動,從現在開始找人專門研究這方面的知識,等有把握了在開始挖掘研究。”

  李世民道:“不挖掘遺跡如何證明殷商存在?”

  岳山道:“既然有甲骨出現,就代表有遺跡被無意中發現。先追查一下這一批甲骨是在哪發現的,到時候看情況在采取下一步措施。”

  “如果可以就先開挖這處已經暴露出來的遺跡,想必應該能證明殷商的存在。實在不行也可以先拿這一處遺跡練手,等有經驗了在開挖別的遺跡。”

  李世民這才點頭道:“好,就照你說的辦,盡快查出來龍去脈。”

  甲骨文的事情就此告一段落,兩人終于把話題扯到了今天的主題上。

  “現在可以說你研究王朝更替的心得了吧?”

  岳山頷首道:“此事說來話長,要從遠古時代說起。”

  “不過在此之前需要先給你普及幾個詞匯,頭一個是生產力,簡單來說就是人類從這個世界獲取各種資源的能力。”

  “比如人類捕獵、放牧、種植、捕魚、種桑養蠶織布做衣服的能力,都是生產力。”

  “還有一個是生產關系,就是基于生產力誕生的相互關系……簡單點說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還有社會結構是……階級……”

  岳山先把這些來自于前世的詞匯一一給李世民解釋清楚,否則很多話題都無法展開。

  而李世民聽到這么多聞所未聞但又如此準確貼切的詞語,很是興奮,對岳山接下來要說的話更加的期待。

  等他明白這些詞匯之后岳山才開始進入正題,道:

  “在遠古時期,沒有鐵甚至任何金屬都沒有,人類能使用的工具非常少。而且那時候人類還沒有掌握種植的技巧,實物來源只有捕獵和大自然采集兩種。”

  “身體強壯的人負責捕獵,實際上這個工作大多都是有男人擔任。女人體質較弱,主要從事采集工作。”

  “在沒有工具的情況下捕獵的效率很低,很多時候都是空手而歸。反而是采集工作,收獲比較穩定,每天都能固定獲得一些食物。”

  “所以當時女人獲得食物的能力遠比男人強,而且女人會生孩子繁育后代。所以當時的女人地位比男人高……”

  這就是母系社會,雖然很顛覆三觀,但李世民并沒有出聲打斷。

  解決王朝更替本身就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再驚人的道理比起它都顯得不值一提。

  要是岳山還一直老生常談,說什么親賢臣遠小人愛民如子之類的,他反而會失望。只有這種驚人的理論,才能說明他的思考和別人不一樣。

  “后來人們發現植物的種子撒在地上能發芽長大,能結出果實。而且這樣比起捕獵和采集更加穩定更加安全……慢慢的就學會了耕作。”

  “當人類學會耕種之后,社會關系再一次發生了變動。男人身強體壯比女人更適合耕種,成為一個家庭最主要的勞動力,也是一個家庭食物的主要來源。”

  “男人的地位逐漸提高,最后超過了女人,從此就不如了父系社會,也就是現在我們所熟知的男耕女織的社會。”

  “如果把母系社會看成一個朝代,父系社會是另一個朝代……那么這種變化就是一次王朝更替。”

  “促使這次更替的原因就是生產力的進步,也就是剛才我說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決定著社會結構。”

  李世民下意識的連連點頭,剛才他對所謂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理解的好不是很清楚,聽到這里算是徹底明白是怎么回事兒了。

  岳山頓了一會兒給他反應時間,然后才繼續說道:“土地是固定無法移動的,人類就在靠近土地的地方結廬而居,逐漸發展出了部落,演變成城鎮。”

  “人類雖然已經學會了耕作,但缺少工具尤其是金屬工具,生產效率非常低,為了提高效率大家必須要集體勞作。”

  “所謂集體勞動,就是所有的土地都是集體的,勞動工具也是集體的。大家在首領的帶領下一起勞作,一起收割,一起享受果實。”

  “這個時代稱之為集體時代,傳說中的夏朝就是這種集體。”

  “但集體制有致命的缺陷,大家都是一起勞作一起享用果實,時間一長難免會有人偷奸耍滑。”

  “那些辛勤勞作的人發現有人偷懶,就會覺得不公平,也會跟著一起偷懶。”

  “有人飯量大吃的多,有人飯量小吃的少。飯量小的人也會覺得不公平,心里不舒服,干活的時候可能會偷懶。”

  “集體時代最可怕的還是統治階級的腐朽。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統治階級不事生產貪圖享樂,必然會導致全國效仿,最終導致整個國家的崩潰。”

  李世民出聲打斷道:“我還以為你能提出不一樣的結論。沒想到最后還是因為君主昏庸而亡國,和其他人的說法沒有什么區別。”

  岳山笑道:“別急,聽我慢慢道來。”

  “集體時代的優點是集合大家的力量一起辦大事兒,在缺乏生產工具,生產力低下的時候大家連飯都吃不飽沒那個心思琢磨歪點子。”

  “就算有人偷懶,管理者也會狠狠的懲罰讓他不敢偷懶,來維護集體的利益。因為偷懶會讓所有人都沒飯吃,沒人愿意看到這種情況。”

  “時代在改變,生產力也在逐漸發展。慢慢的人類掌握了冶煉金屬的能力,有了金屬工具。”

  “在夏朝的時候青銅的冶煉技術已經非常先進了,金屬工具開始普及,生產力得到的極大的提高。”

  “沒有金屬農具的時候十個人耕種十畝地,有了金屬農具之后一個人就能耕種十畝地。”

  “如此一來勞動力就出現了剩余,就有了偷懶的空間,整個國家的風氣就開始變差。夏朝也不是沒有人發現這一點,甚至嘗試過做出改變。”

  “但他們的改變方式太簡單了,只是單純的給大家增加工作量。以前十個人種十畝地,現在讓他們種五十畝一百畝地。”

  李世民再次忍不住出聲道:“難道這樣做有什么問題嗎?”

  岳山理解他的想法,這就是時代的限制。但理解歸理解,該否定還是要否定的。

  只見他搖搖頭說道:“人是復雜的,人類社會更加復雜且環環相扣,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生產力提高單個人能夠生產的糧食增加了,以前必須要十個人一起干活才能養活大家,現在我自己干活不但能養活自己還能有結余。”

  “吃不飽飯的時候大家都會努力干活,不會胡思亂想。可一旦糧食有了結余,就會有人偷懶。反正糧食有多余的,我干多干少都一樣。”

  “而且那些多余的糧食去哪了?被統治階級拿走了,那些干活的人心理會怎么想?他們心里會不會不高興?會不會因此消極偷懶?”

  “生產力的提高帶來的問題不是一加一那么簡單,而是整個社會都要跟著一起變。任何一個地方變動的不到位,都會導致整個國家出問題。”

  “生產力提高必然會導致集體時代瓦解,整個國家都要做出調整。而夏朝統治者卻沒能及時找到新的制度來取代集體制,它的失敗是必然的。”

  “夏朝沒有走通的路有人走通了,那就是殷商。”

  “殷商當時還是夏朝的藩屬國,它的國主及時發現金屬農具帶來的改變,也在跟著做調整。”

  “一開始他們也像夏朝統治者一樣增加大家的工作量,但他們發現這么做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然后就有人想到了另外一種辦法,私有制。”

  “給公家干活有人偷懶,有人覺得別人吃的多自己吃的少不公平,那干脆就分開。”

  “把集體的地平均分給大家,各家的地里產出來的東西就各家自己所有,偷奸耍滑不好好干活的就只能餓肚子。”

  “如此一來就公平了,大家的生產積極性也變高了,井田制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誕生的。”

  “私有制和井田制比較好的適應了生產力的提升,殷商的實力一天比一天強,漸漸超過了身為宗主國的夏朝。”

  “殷商代夏成了必然,不管有沒有夏桀都一樣。”

  李世民聽的瞠目結舌,之前從未有人從這個角度解讀過朝代變革的問題。這個答案實在是太出人意料了,帶給他的沖擊也是前所未有的。

  以至于他頭有些懵,聽到這里連忙說道:“你先等等,容我好好理一理。”

  岳山就順勢停了下來,剛才說那么多他也有些口干舌燥,剛好休息一會兒。

  李世民則陷入了沉思,嘴里還不停的念叨著:生產力、工具、生產關系、集體制、私有制等詞匯。

  他的表情開始的時候是茫然不解,慢慢的變成若有所思,最后恍然大悟。

  過了差不多二十多分鐘,他才理清的其中的關系,驚嘆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翠嵐果然沒有騙我,你確實找到了他人從未發現的問題。”

  岳山謙虛的道:“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到這些,不敢居功。”

  李世民道:“那也殊為不易。”

  岳山所謂的巨人肩膀是前世史學家的總結,在李世民這里卻認為是三皇書的功勞。

  他說過三皇書能窺見天地人的秘密,具體是什么誰也不知道。在別人想來,肯定能看見過去未來。

  如果說以前李世民只是這么懷疑的話,那現在就是肯定無疑了。

  要不然岳山怎么可能準確說出母系社會、父系社會、集體時代、夏商的事情的。

  “繼續說,商朝之后呢?”李世民迫不及待的問道。

  岳山繼續說道:“殷商得國之后一方面繼承了夏朝的分封制,繼續分封諸侯國,依靠諸侯國來統治整個國家。”

  “另一方面他們又改集體制為私有制,極大的促進了國民的生產積極性,國力一日強過一日。”

  “但私有制也并不是完美無缺的,它帶來了一個惡果,那就是加劇了階級分化和剝削。

  “集體制的時候大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遇到災害了一起扶持著撐過去,生病了有公家免費給治療。”

  “私有制之后土地歸個人所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功利。有好處自己享,有困難也要自己度過。”

  “有人倒霉遇到災害,或者家里生重病沒錢治,就只能賣地。自家沒地了就只能給別人家當佃戶,甚至賣身為奴。”

  “那些能力強會鉆營的越過越富有,慢慢成為豪強成為人上人,反之只能淪為奴仆。”

  “所以殷商時期社會結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逐漸演變成我們所熟知的模樣。”

  李世民問道:“那殷商又為何而滅?難道也是因為生產力的發展?”

  岳山先是點頭,然后又搖搖頭道:“可以說是也可說不是。”

  李世民道:“愿聞其詳。”

  岳山道:“殷商滅亡是因為生產力跟不上國君的野心。”

  “商紂王確實殘暴,但并非如史書上所言的那樣昏庸,相反這個人雄才大略野心勃勃之輩。”

  “當時的殷商國土大約在河南河北山東陜西這四道之間,還沒有四道的面積大。周圍是各個異族的勢力,犬絨、鬼方、淮夷等團團把殷商圍在中間。”

  “這些異族可一點都不老實,他們生產力遠不如殷商發達,飯都吃不飽。就動了歪心思,想侵略殷商搶掠糧食和女人。”

  “從夏朝開始,華夏就一直在和這些異族作戰,殷商時期也不例外。到商紂王時期,他一次又一次對外作戰,打的四夷臣服。”

  “到這個時候他要是及時收手,那他就是一代明君。可惜他沒有,他迷戀這種打敗敵人的感覺,他想開疆拓土。”

  “于是他就開始不顧一切的征發百姓四處作戰,致使國內民不聊生。其他諸侯國也是深受其害,對他怨聲載道。”

  “殷商的國土在他手里達到了巔峰,然而國內卻已經破敗不堪,整個國家的實力其實是下降了的。”

  “與之相對應的,其他諸侯國雖然也遭到了他的剝削,但受到的損害遠不如朝廷直接控制的國土那么嚴重。”

  “此消彼長之下,殷商的實力已經無法在壓制諸侯國,就差有人舉起反旗了。”

  “后面的事情你就知道了,商紂王殺了周文王的長子,周文王以此為借口起兵造反,最終周代商。”

  “所以,可以說商朝是亡于商紂王的好戰,也可以說是亡于生產力的不足。”

  “要是商朝有耕犁一個人能耕種百十畝地,要是一年能生產幾十萬噸鋼鐵、無法計數的布帛,要是他擁有百萬千萬計的人口……”

  “那么他就是一代有為之君,而不是亡國之君。”

  “殷商的滅亡還有一方面原因是分封制,封國只是名義上接受宗主國的管轄,實際上就是一個個獨立的小王國。”

  “一旦宗主國的實力變弱,諸侯國就會反過來騎在宗主國的頭上,甚至改朝換代。”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后被犬絨攻入國都,周王室的實力折損大半無法壓制諸侯國,這才有了后續的春秋和戰國之亂。”

  “春秋時期幾個強大的諸侯國實力都差不多,誰也無法以一己之力壓服對方,誰也不服誰的氣,最終大家就這樣僵持了下來。”

  “在這種情況下周王室才得以延續下來,沒有被直接滅掉,但也只是茍延殘喘失去了天子的威儀。”

  “我們再說回生產力。從殷商建立到春秋時期這近千年的時間里,生產力得到了極大提高。”

  “首先是人口增多,比夏朝時期多了數倍乃至十倍,人口多了意味著勞動力增加,生產出來的糧食和各種物資就變多。更多的土地被開發出來。”

  “國土面積也在增加,比之前擴大了許多。國土面積增加就意味著管理成本的增加,國家的行政系統變的臃腫、效率低下。

  “金屬冶煉技術也更加成熟,各種農具被發明和普及,人類的工作效率再次得到提高。”

  “尤其是耒耜和耕犁的發明,讓人類可以借助牲畜的力量進行耕種,效率變得更高。”

  “還有就是社會進一步大分工,以前大家都是農夫,農閑的時候制作點別的東西自己使用或者賣錢。”

  “慢慢就演變出了專門從事不同職業的人。有專門從事放牧的,有專門從事種麻采桑的,還有其他的各種各樣的工匠。這些人不在耕田,而是靠手藝生存。”

  “夏商周時期還存在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階級固化,上升渠道斷絕。只有貴族的血脈才能當貴族,平民永遠都只能是平民。”

  “知識學問乃至禮樂都是貴族獨享的,平民是沒有資格享受這一切的。如果敢越過身份學習讀書識字聽音樂,是死罪。”

  “在這個動亂年代各種規矩都被打破,原本只掌握在貴族手里的文字逐漸被平民掌握。”

  “后來孔圣更是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開創了私學。正式打破了出身限制,讓普通人甚至奴隸也能讀書識字。”

  “當時的情況已經不僅僅是生產力的提升所帶來的,同時舊有的社會制度也在極短的時間內土崩瓦解,整個世界都變成了一團亂麻。”

  “……以前的老一套已經無法跟得上生產力的發展了,是時候出現一種新的更加符合時代的社會結構。”

  “但沒有人知道正確答案是什么,只能不停的嘗試。誰的改革更加加緊與真實答案,誰就能變強。”

  “諸侯國之間開始了曠日持久的紛爭,為了打敗對方他們都想盡一切辦法增強自己的國力,就有了歷史上的那幾次變法。”

  “實際上所謂的變法就是找到一套更加符合當時生產力的社會結構,諸子百家的思想也都是因此才誕生的。”

  “隨著先輩們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和試錯,前路漸漸清晰起來。井田制開始瓦解,土地徹底私有化,擁有土地的人向朝廷繳納賦稅。”

  “身份限制初步被瓦解,出身普通但有大才的人得到了出仕的機會。盡管這種機會非常渺茫,可比之前一點機會都沒有已經是巨大的進步了。”

  “有人意識到了分封制的弊端,開始采取郡縣制,進行中央集權。把更多的權力集中在國君手里,削弱地方的勢力。”

  “秦國更進一步的提出了耕戰制度,建立了二十級軍功爵位制。不論出身如何,只要軍功達到都能提升自己的階級。”

  “此舉徹底打破了出身和血統限制,秦國軍民都想通過戰爭來改變自己的地位。所以秦國的百姓支持戰爭,軍隊悍不畏死戰斗力強大。”

  “再加上郡縣制的推行,新社會體系的構建,使得秦國的生產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糧食產量和其他各種物資的生產速度都能滿足軍隊的需要。”

  “最終秦國一統天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的王朝。”

  “始皇帝建國之后,回顧之前幾百年的征戰歷程總結經驗,徹底廢除了分封制推行郡縣制,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等等……”

  “可以說,秦國找到了最正確的那個答案,并成功推行。”

  這時李世民突然出聲說道:“但是始皇帝犯了和商紂王一樣的錯誤,急于求成。最終因為生產力跟不上國君的野心而導致秦朝滅亡,對不對?”

  岳山驚訝不已,這舉一反三能力太強了。但隨即就想到,這位可是唐太宗,能想到這些很正常。

  “對,正是因為始皇帝急于求成,超過了生產力的極限導致國家崩潰。”

  李世民卻沒有為此沾沾自喜,而是問道:“那漢朝呢,它又是為什么滅亡?”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