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我們回來了。”一艘巨大的船只上,一群十幾歲的少年看著高大宏偉的長安城,發出了雀躍的歡呼聲。
“哈哈……陳仲你哭了。”
“還好意思說別人,你眼睛不也紅紅的嗎。”
“我這是進沙子了……”
“你看馮易,手抖抖了。”
“不對啊,這船怎么了,突然晃的我都站不住了,誰來扶我一下。”
“船沒晃,是你腿軟了。”
周圍的船工和護船人員都充滿善意的看著他們,他們值得尊重。
是的,這群少年正是龍首山書院前往嶺南實習的弟子。
“船只靠岸了,大家扶好坐好別摔倒了。”到了渡口,船工大聲吆喝提醒道。
然后全船的人都迅速的找個安全的地方把自己固定好。
大船在行駛的時候相對較平穩,但在起航和停止的時候晃動反而比較大,一個不小心都能把人給甩下去。
很快,在一陣劇烈的搖晃之后船只停靠在了河中心。
你問為啥聽在河中心不是聽在碼頭?這些船只是大型運糧船吃水很深,根本沒辦法靠岸只能停靠在河中心,然后用小船把糧食和貨物周轉到岸上。
馮易、陳仲等人乘坐小船來到岸上,看著熟悉的環境忍不住再次留下喜悅的淚水。
我們終于回來了,活著回來了。
激動了好一會兒,大家才收拾好情緒。作為對隊長的馮易說道:“走吧,咱們先回書院見院長和先生。”
“別啰嗦了,我都迫不及待了,快走快走。”高揚催促道。
馮易瞪了他一眼,決定不和他一般見識,對眾人道:“走,我坐車。”
“誰稀罕。”高揚習慣性的懟道。
眾人說說笑笑就往前走,從人群中鉆出正準備找‘公交車’的時候,發覺旁邊的高揚拍了拍他的肩膀。
“放。”馮易頭都沒回的道。
“你看。”高揚這次罕見的沒有回懟,而是用顫抖的語氣說道。
馮易抬頭朝前方望去,赫然發現自己的老師岳山正站在那里朝他們招手。
他不敢相信的揉了揉眼睛,終于確認就是老師,眼淚再也控制不住留了下來。
一群少年再也顧不得臉面矜持什么的,一窩蜂的跑了過來,團團把他圍住。
岳山也一一把這些學生們看了一遍,變黑了,但也變得更加強壯了,尤其是眼神里透出一種堅韌不拔的光彩。
可見他的這群學生沒有白去嶺南一趟,都長大了。
把每一個人都看過之后,他才大聲說道:“歡迎我們的英雄回家。”
“老師,你怎么來了。”這時馮易才哽咽著道。
“英雄回家,我豈能不來迎接。也就是書院放假了,要不然我會帶著同學們一起來迎接你們。”岳山道:
“你們在嶺南做的很棒,非常棒。宇文巡撫和寧都督聯名發來表彰,圣人對你們也贊譽有 加,書院以你們為榮。”
“你們也為書院為其他學子樹立了一個榜樣,一個好榜樣。以后所有的學子們都將向你們學習,以你們為目標……”
岳山很難得的長篇大論的表揚了一番這些少年們的功勞,他們也值得這些夸贊。
一直把他們夸的神采飛揚,基本都忘記了剛才的傷感才停止。
“好了,咱們也別站在這里耽誤大家了,先回家吧。”
“哦,回家了。”眾人歡呼雀躍。
坐上馬車眾人一路返回書院,留校的先生們也紛紛出來迎接。大家一起為他們舉辦了一場歡迎儀式,然后就給所有人放假讓他們回家和家人團聚。
第二天馮易和陳仲兩人就一起找到了岳山。
“怎么不多陪家人幾天?”岳山道。
“以后的日子還長著呢,而且白天他們要忙著抓蝗蟲換錢糧呢。”馮易隨意的道。
陳仲也在一旁點頭表示認同。
岳山暗自搖頭。倒不是對他們倆有什么不滿,而是感慨還是年輕啊,不知道什么叫光陰不等人,不知道什么叫子欲養而親不在。
不只是他們兩個,大多數年輕人都是這個樣子,包括前世的岳山。但這種東西除非自己想通,別人說是沒用的。所以他也就沒有多說,而是道:
“也好,反正咱們離的近,就和串門一樣。”
“說說你們在嶺南的情況吧。”
馮易和陳仲眼神交流了一下,不出意料的還是馮易當了主講人。通過兩人的描述加上當地衙門的報告和李德武的私信,岳山對那邊的情況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一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足以改變很多東西。比如當地俚僚人對大唐的認同感。
這一年來大唐嚴格遵守雙方的約定,免除俚僚人所有的稅收徭役,雇傭人做工全部支付錢糧。且俚僚人在做工、入學乃至當官吏方面都和唐人一視同仁。
總總手段有效的降低了他們的戒心,除了最古板守舊的一些原始俚僚人部落還在堅持對抗之外,大多數都接受了大唐的統治。
真正氣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免費醫療,這才是獲取民心的殺手锏。凡是醫療小組所到之處,俚僚人部落無不臣服。即便是那種最頑固的部落,也放下了戒備愿意和朝廷接觸。
解決了人心的問題剩下的事情就好辦了,雇人修筑道路道路開挖溝渠開墾田地。
動員當地所有能動員的力量,一年的時間就開墾了百萬畝田地,其中一半是靠近水源的水田。
這些田地三分之一種植的是甘蔗,畢竟為了制糖嗎。三分之二種植的是糧食。
作為穿越者岳山自然知道嶺南地區特別適合種植水稻,所以在選擇糧食作物的時候他特意提了水稻。
說起來雖然中國種植水稻已經有一萬多年的歷史,但一直到宋朝才全面普及。原因很簡單,中國對國土的開發是自北向南的。
而北方適合種植水稻的地方并不多,改造水田也比較麻煩,所以水稻種植并不廣泛,稻米自然也就沒有辦法普及。
經過晉朝南遷和宋朝南遷,南方逐漸得到開發,有了南方的水田水稻大面積種植,稻米自然而然也就流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