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彥看到這份國書,倒是有點確定這位周祿是一位穿越同行了,他準是也算到契丹很快就要被女真和蒙古相繼滅掉的命運,因而他改弦易轍了,不和女真結盟,改抱大周的粗腿,無他,大周的火炮能把女真和蒙古鎮住。
顏彥把自己的想法直接告訴了李琮,李琮倒不覺得意外,因為顏彥一直主張留著契丹當屏障,只是李琮想不明白的是,契丹為何會這么輕易認輸,這不像是契丹人的風格,難道他就不怕背負千古罵名嗎?
“回皇上叔叔,這個周祿是跟著漢人長大的,之前這么多年一直研習的是漢人的儒家文化,和真正的契丹人還是略有點不同的,這是其一;其二,我們這么快就拿下了順州、薊州、檀州等地,這實力契丹人也看到了,與其和我們死磕,最后仍是一敗涂地,還不如聰明點,保存點實力,畢竟如今的草原霸主已然換成蒙古了,他們要在草原上討生活也不是一件易事;其三,女真的臨時反悔也打了契丹一個措手不及,要知道契丹這幾年的戰事消耗也不小,之前他們的整體實力還不如咱們呢,這幾年咱們因為山薯和棉花的推廣,軍隊的溫飽有了進一步的改善,而他們契丹呢?沒有女真的支持,他們更難以支撐這場戰事了。”
李琮聽了顏彥的話點點頭,承認顏彥說的有點道理,可又不完全信服。
送走顏彥后,李琮在次日的朝堂上討論起契丹的這份國書,他想聽聽大臣們的意見。
幾乎所有的文官都一邊倒地同意簽訂這份停戰協議,要知道,大周的本意就是要回燕云十六州,如今契丹答應歸還了,還打什么?
真把契丹打沒了,那些蠻荒之地大周要來做什么?難不成真把漢人趕去那種地方生活?先不說漢人能不能適應,單就說那些草原上的游牧部落也不會接受的,還不三天兩頭來找茬?
既然大周沒打算接管契丹的草原,那么大周費心費力地把契丹打沒了,豈不是成全了女真、蒙古和回鶻等國,若是有一天他們羽翼豐滿了再反過來對付大周,豈不是自己給自己留隱患?
與其如此,還不如把契丹人趕回他們的草原,留著他們慢慢和那些游牧部落內耗去,大周還可以騰出手來敲打敲打南邊的一些不安分的小國家。
不過武將們大多不贊成停戰,他們擔心的是契丹使詐,說不定是想借著這三年時間研究什么新式武器呢,否則怎么解釋這位契丹老皇帝這么剛剛好,大周剛把南京城攻下,他就駕崩了?
因此,武將們提出,干脆趁勝追擊,直搗契丹的上京,同時也震懾震懾那些不安分的部落和汗國。
但武將里也有同意休戰的,孟諾就是一個,還有一個是趙燎,他們認為契丹此時正值國喪,新主提出罷戰也是人之常情,而且這次契丹開出的條件很優厚,完全達到了大周的預期,大周為何不能接受?
即便如某些人所言,契丹使詐,有可能會利用這三年研究新式武器,難道大周就不能利用這三年也改進改進自己的武器?
再則,燕云十六州已經回到大周,契丹想要再奪回去可不是一件什么易事,而大周有了這十六州做屏障,更不懼契丹反悔了,真要再打起來,那絕對是契丹的災難,而非大周的損失。
李琮見這些文官們的想法再一次和顏彥重合了,也拿定了主意休戰,不管怎么說,燕云十六州回來了,他也算對得起列祖列宗,也能在青史上留名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如何增強大周的國力。
這個國力不單指國庫的豐盈百姓的溫飽,還包括各種先進的軍事武器,因為這次的戰爭告訴他,誰手里掌握了先進的軍事武器,誰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過去沒有火藥也沒有火炮,也沒有足夠的戰馬,全憑點刀劍、盔甲,難怪打不過契丹人的鐵騎,因而,痛定思痛,李琮決定利用這休戰的幾年時間好好改善一下這火炮,爭取組建幾個火炮隊,看以后誰還敢覬覦大周的土地!
朝堂上關于停戰的聲音很快就傳了出來,顏彥是聽青禾回來說的,青禾則是聽石長生說的,說是明莊食府里聚滿了大大小小的官員和讀書人,大家都在熱切地討論即將到來的停戰。
而據周海生說,城里的鋪子和城外的地價一夜之間就漲了一兩成,好的鋪子和莊子更是待價而沽,就連城外的荒地也有人忙不迭地收購,說是前線很快會有不少傷兵退下來,收留他們種點地還是可以的。
也有一些消息靈透的聽聞明莊是由荒山荒地改建的,這兩天也一窩蜂地擁進去,參觀是次要的,主要是想取點經,也想學著顏彥如何變廢為寶。
顏彥倒是不怎么關心這些,她現在有了一件新的煩心事。
戰爭結束了,顏芃很快就要回來了,馬氏擔心顏芃會因為顏彥的事情和他算舊賬,說不定還會鬧出休妻的丑聞來,因為顏芃一直很看重顏彥,之前因為退親事件就對顏彥有一種負罪感,覺得他們夫妻沒有對顏彥盡到看管愛護之責,如今知道這一切是妻子搞出來的鬼,馬氏不敢想象丈夫會如何的暴怒。
為此,馬氏求到了顏彥面前,她希望顏彥能出面去說服顏芃,只要不合離不休妻,別的她都愿意。
“彥兒,二嬸不求你看在二嬸面上,二嬸只求你看在幾個弟弟的份上,他們還這么小,還沒有婚配,你也不忍心讓他們這么小就失去親娘的疼愛吧,這種感覺沒有人比你更懂的,還有,若是休妻了,以后他們很難在這些世家里抬起頭來做人的,也很難找到匹配的成親對象,孩子,這些真不是二嬸危言聳聽,是真真切切會發生的,不然你以為你家翁為何不愿意休了你婆母,還不是為了陸鳴考慮?”
不得不說,顏彥被馬氏推進了一個兩難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