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明聞言,含笑點了點頭。
雖一字不出,然而,那眼神中的友善,卻極分明。
何思遠接琴在手,鼻尖忽然有點酸。
這世上還是有好人的。
便如三個月前,那位不肯具名的鄉紳,贈銀贈書,讓他得以重返玉京;
其后,當他于京城苦苦謀生之時,這位擅醫術的覺明禪師又與他一見如故,不僅為他治病,還助他借居臥佛寺,連抓藥的銀子都替他出了。
他的運道實在不算差,至少,命中有貴人相助。
這念頭泛起的一剎,不知為什么,何思遠的眼前,現出了一張風韻猶存的女子臉。
他眼神閃了閃,迅速將此念按下。
而待回神時,一角緇衣,正自拂過他的眼前。
他一驚,凝神看去,這才發現,方才還盤坐在前頭的覺明禪師,此時竟已不再原處,那拂過眼前的緇衣,正是他從旁經過的身影。
何思遠訝然地轉頭望去,便見覺明禪師大衣飄飄,頭也不回地拐過山徑,倏然不見。
這又是在做什么?
怔忡地望了片刻,何思遠忽有所悟,垂眸處,便見那琴囊間露出一張紙箋,抽出看時,卻見上頭寫著龍飛鳳舞的四個大字:
先生珍重。
沒有落款。
何思遠惶惶抬頭,目之所及,唯峭壁石徑,山風翻涌。
他張了張口,欲問“禪師何處去?”
而后方想起,覺明修的是閉口禪,縱使相問,亦不會有人作答。
這就走了么?
何思遠茫然地想著,心里空落落的。
他原還想著,再過幾日,便厚顏再向覺明借些銀子,將藥錢先湊齊。
此際看來,這愿望怕是要落空了。
沒了覺明,接下來的用度,又該向誰討要?
難道,他仍舊要過回替人寫書、當街賣字的窮日子么?
那樣消磨人的日子,又如何能靜下心來好生讀書?
何思遠滿心茫然,只覺天地之大,竟無錐地容身,而他的手卻下意識地抓緊了那只琴囊,腦中模模糊糊地想著:
這張琴……應該能當不少銀子吧?
他忽然漲紅了臉。
那一刻,他被強烈的羞愧攫住,一時無地自容。
此琴乃友人所贈,而他不思留存、不念故友,卻只想著拿這珍貴的贈物,換取些許錢財。
何思遠啊何思遠,你怎會變得如此市儈?
你怎會如此地面目可憎?
若是三妹妹瞧見了,又會如何作想?
再一次,那珠翠滿頭的秀致女子,占據了何思遠的腦海。
而此番他卻不曾阻止這念頭生發,反倒任由其無邊無際地漫散下去。
設若三妹妹愿意接濟于他……
設若三妹妹還念著當年的舊情……
設若三妹妹并沒忘了何家與朱家也是親眷 設若……
無數個念頭劃過腦海,何思遠僵立當地,竟有些癡了。
隱身于拐角處的了空,面無表情地看著這個一臉落魄的老童生,唇角一撇。
“蠢材,這就上鉤了。”身旁傳來一聲不屑的嗤笑。
若是何思遠在此,定會驚訝于這人竟開口說了話。
早該“飄然遠去”的覺明禪師,此時正抱臂靠立在一棵樹上,張口得,露出滿口的黃牙,與通身的煙火氣。
了空淡淡地掃他一眼:“還好你修的是閉口禪,不然就真露餡兒了。”
“得了,給錢罷。”覺明一臉地不耐煩,翻掌向上,不住地舔著唇:“灑家多少日子沒吃酒了,快把錢予了灑家,灑家要去吃個痛快。”
了空看也沒看他,抬手便是一小袋銀子。
覺明接過,熟稔地掂了掂,咧嘴露出黃牙:“痛快,灑家告辭。”
話聲未了,轉身就走,須臾便隱沒于樹影間。
了空卻不曾走,仍舊遮掩身形藏在原處,目不轉睛地盯著何思遠。
東風時來,將他的衣袖拂起,現出他手中一張華貴的云箋,那箋上的“芳春會”三字,若隱若現……
朱氏病了。
從臥佛寺回來的下晌,便躺倒在床。
因東平郡王領了西南賑災的差事,兩日前便離開了玉京城,葛福榮家的便將此事報予了王長子徐直,由他拿著東平郡王的名帖,去太醫院請來御醫診治。
那御醫來得很快,三兩下便診了脈,又開了方子,叮囑此癥需得靜養,便拿著診金去了。
至掌燈時分,寧萱堂便彌散出了淡淡的藥香,葛福榮家的聞了半天,總覺著這藥香與王妃平日吃的養生湯,一個味兒。
然后,她的心便吊起了老高。
這就是沒病了。
雖然她非常大逆不道地希望著,朱氏是真的病了,最好能病到要死的程度,也好消停些。
可如今這情形,卻正相反,葛福榮家的自是心慌意亂。
沒病,才是有病。
且朱氏這病得還不輕,都躺床上哼哼了,顯然就是那三橫一拐彎兒的“毛”病啊。
王妃,您還真好意思病啊這是。
葛福榮家的很想一口唾沫把朱氏給噴醒。
多大年紀了,孫子都有了,倒還得起了這讓人說不出口的病來,簡直是叫人不知說什么才好。
然而,縱使滿腹牢騷,葛福榮家的卻是只字不敢提。
不但不敢提,且還不敢禁諸人之口,以免“此地無銀三百兩”。
王妃在臥佛寺見著了娘家某位親戚,這真不算大事,朱家窮親戚本就多,每年上門打秋風的都有好幾撥,有一些連朱氏都不認識,多出個大表哥也很正常。
再一個,王妃彼時亦未如何,不過與那大表哥略敘了幾句話,便自分開了。
這整個過程,葛福榮家的都非常煞風景地在旁站著,兩眼一霎也不霎地盯著這對男女,做好了拼了老命也要阻止他們私相授受的準備。
幸而,這兩個似乎也是懵的,雖都在竭力掩飾,那眼神中的震驚,卻不像裝出來的。
這便表明,這是一次真正的偶遇,而非早有圖謀。
畢竟,當時提出去塔林的賞景的,并非朱氏,而是她葛福榮家的。
一念及此,葛福榮家的就很想扇自個兒倆耳光。
真是多嘴多出來的事兒。
她發誓往后再也不多嘴了,管她誰親誰疏,她只管做個閉嘴悶葫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