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大愿:誦經得慧愿,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大愿:慧辯無限愿,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一大愿:照見十方愿,設我得佛,國土清凈,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二大愿:寶香妙嚴愿,設我得佛,自地已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中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三大愿:蒙光柔軟愿,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體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四大愿:聞名得忍愿,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五大愿:脫離女身愿,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后,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六大愿:常修梵行愿,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七大愿:天人致敬愿,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八大愿:衣服隨念愿,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贊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搗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九大愿:樂如漏盡愿,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大愿:樹中現剎愿,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凈佛土,應時如意,于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一大愿:諸根無缺愿,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于得佛,諸根缺漏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二大愿:清凈解脫愿,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凈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三大愿:聞名得福愿,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后,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四大愿:修行具德愿,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五大愿:普等三昧愿,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六大愿:隨愿聞法愿,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愿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七大愿:聞名不退愿,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八大愿:得三法忍愿,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于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準提佛母和阿彌頭佛兩人發得四十八大宏愿后,天將無量功德,才能讓準提佛母和阿彌頭佛兩人同時成圣。
后來準提佛母和阿彌頭佛兩人,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努力的完成,這四十八大宏愿。
包括了叛出玄門自立沙門佛教,都是各種情況交織下,無奈的選擇而已。
地藏王菩薩入地府發下宏愿:“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也是在替準提佛母和阿彌頭佛兩人,完成四十八大宏愿的一部分。
只是向天道借送功德容易,還的時候就艱難無比,準提佛母和阿彌頭佛兩人就像欠銀行錢的人。
準提佛母和阿彌頭佛還不好跑,也跑不掉的那種,這就像一直懸在準提佛母和阿彌頭佛兩人頭上的一把鋒利的刀一樣,隨時能夠要了準提佛母和阿彌頭佛兩人的命。
也由不得準提佛母和阿彌頭佛兩人不害怕,畢竟已經拖欠了這么久,不能在天道給的佛門大興的機會,完成西游的同時盡快更多的還四十八大宏愿,還要等什么時候?
準提佛母和阿彌頭佛兩人,因為四十八大宏愿這個軟肋,對于東方圣人和大神通做的事情,才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也是無奈之下的選擇。
只不過天道之下,一飲一啄皆有定數,不是準提佛母和阿彌頭佛兩人可以選擇的。
天道大勢之所以會改變,讓西方佛門大興,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準提佛母和阿彌頭佛兩人,發下的四十八大宏愿。
西方佛門那么積極的,給唐三藏準備的袈裟和九環錫杖,雖然只能算是湊合的寶貝,但是平白無故的,誰會吃飽撐的把寶貝送人?
準提佛母和阿彌頭佛代表的西方佛門,在天道大勢下一力促成了西游,也在努力的完善了西游計劃。
唐三藏之所以能夠在戰亂,天下初定的情況下,眾多佛經缺失去后,還能在水路大會,揚名立萬,聲名遠播……
除開唐三藏是金蟬子轉世的原因外,都是準提佛母和阿彌頭佛代表的西方佛門的計劃和安排……
準提佛母和阿彌頭佛兩人,也算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四十八大宏愿就是,準提佛母和阿彌頭佛兩位圣人的催命符。
四十八大宏愿說完了,我們在看唐三藏師徒三人,離開黃風嶺后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