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六百七十章 巡視考場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猛卒

  王志和心中一驚,他連忙問道:“難道是.....晉王府?”

  韋綸緩緩點點頭,“我接到了二叔的來信,他告訴我,這批買船的人是郭宋派出的特使,讓我幫助他們,我父親也寫信給我,讓我全力相助他們。”

  韋綸的二叔就是蒲州刺史韋清,他父親是韋氏家主韋渙,前朝廷的尚書右丞,現任唐朝的刑部尚書。

  韋綸還有個堂叔韋皋也在南唐出任劍南節度使,權位極重。

  其實中原很多州縣官員都和成都朝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但朱泚也沒有辦法,他實在無人可用,只要這些官員老老實實做官,替他管束好百姓,他也不會自找麻煩。

  王志和的心有點亂了,很明顯,韋氏家族已經全面倒向太原,但楊氏家主卻沒有寫信告訴自己,這倒不是楊家效忠朱泚,朱泚這種亂臣賊子,沒有世家愿意效忠他。

  楊家沒有寫信給自己,只說明了一點,楊家在太原的存在感太低,他們不知道買船這件事。

  他低頭沉吟半晌道:“能不能等我兩天,我寫一封信去請示一下家主。”

  韋綸苦笑一聲道:“我就實話實說,這批船只今晚就必須走,我已經得到消息,韓刺史明天要來陳留,雖然他不是為了船隊之事而來,但他肯定會關注到這批船只,到時就麻煩了,我心急如焚,所以今晚來找縣君。”

  王志和又想了想,其實楊家準許自己師父去太原出任國子學博士,站隊就已經很明確了,這件事自己可以先做,然后自己再稟報家主。

  不過明天韓刺史來,自己又該怎么交代?

  韋綸仿佛明白王志和的想法,他從懷中取出了縣丞之印,放在桌上,“我來承擔一切后果,如果韓刺史問起來,就說是我擅自帶船去了江淮。”

  王志和吃了一驚,“你要棄官?”

  韋綸點點頭,“我去太原,應該也能混到一官半職。”

  王志和心中有點苦澀,這樣一來,獻船的功勞不都是他韋家的了?

  他只得默默點頭,“你連夜帶船走吧!那份文牒我就不批了。”

  韋綸站起身道:“請縣君放心,我一定告訴晉王殿下,這批船有縣君的功勞,是楊家在后面支持!”

  王志和心中大喜,連忙起身深深行一禮,“賢弟肯這樣說,楊家一定感激不盡!”

  十一月中旬,從中原過來的數千艘槽船陸陸續續抵達了太原,最后一支漕船隊伍有一千三百艘,是從陳留縣過來,押船之人正是辭官北上的陳留縣丞韋綸。

  碼頭上,郭宋率領大批官員前來參觀船隊盛況,汾水江面上停滿了密密麻麻的漕船,這些漕船都是五百石的貨船,用鐵鏈一艘扣著一艘,可以連綿數十里。

  郭宋指著最后一支船隊笑道:“那應該是鹽鐵監的船隊,船身上還有白色的‘稅’字,當年我就押送過這支船隊,還記憶猶新!”

  這時,潘遼把韋綸帶了上來,對郭宋笑道:“這位年輕才俊便是陳留縣丞韋綸,蒲州韋刺史的侄子,為了給我們送船,棄官北上。”

  韋綸連忙行禮,“卑職參見晉王殿下!”

  郭宋聽潘遼說過此人,韋氏家主的嫡三子,進士出身,做了三年主簿,又做了兩年縣丞,出身好、起點高,底層經驗也豐富,更關鍵是膽識不錯,會抓住機會,是個可塑的大才。

  “能把一千三百艘鹽鐵監的漕船拐來,韋公子立下了大功!”

  “回稟殿下,大功是陳留縣令王志和,是我們兩人共同策劃,卑職走了,他卻留下承擔風險,他才是首功,卑職心中慚愧。”

  居功不驕,郭宋更加欣賞了,他沉吟一下問道:“這個王縣令是什么背景?”

  韋綸解釋道:“王志文是弘農楊氏的門生,他也是得到了楊氏家主的囑托,他師父是太原國子學博士周偓。”

  郭宋點點頭,“這個人我記住了。”

  他又令人帶韋綸去館驛休息,韋綸行一禮,跟隨官員走了。

  潘遼看出郭宋很欣賞這個韋綸,便笑道:“要不先安排他在天策府做幾年參軍吧!”

  郭宋想了想道:“讓他出任白虎堂通事判官,過幾年再放他為州官。”

  白虎堂是天策府的機要之地,負責審核國相府頒布的各項政令。

  長史潘遼和各部司頒布給各州的政令不一定要郭宋批準,普通的政令一般就會直接頒發,只有重要的政令才要報郭宋批準后頒發。

  軍隊也一樣,很多軍務方面的普通命令是錄事參軍張裘安和六曹參軍直接下達,但重要的軍事命令也必須由郭宋批準。

  但哪些軍政命令為普通?哪些軍政命令為重要?負責審查政令的機構就是白虎堂,白虎堂內由主判、判官、參事、從事等官員組成,主官叫做白虎堂主判,下屬三名判官,一名軍事判官,一名政事判官,一名通事判官,參事和從事則負責抄錄、整理文書。

  另外郭宋下達了命令也是先到白虎堂,白虎堂要進行合規性審核,郭宋下達的命令不能和自己定的規矩相矛盾,然后白虎堂留底后,再抄送給長史、司馬以及各部,如果發現和現有規定沖突,則要把命令退回去。

  目前白虎堂的主判是沙州刺史劉梓,三個判官還缺一個通事判官,郭宋正在物色合適的官員,正好他比較欣賞韋綸,便讓他出任通事判官。

  白虎堂判官相當于朝廷官員體系中的給事中,專門負責審核旨意,權力很大。

  隨著數千艘船只到來,基本就解決了運輸工具的難題,不過現在已經是十一中旬,很快就要結冰,船隊只能等明年開春后再前往河西去運輸糧草物資了。

  郭宋看了看修建了一半的新倉庫,見沒有一個工匠在修建,顯然已經停工了,他不解地問道:“新倉庫怎么停工了?

  潘遼連忙解釋道:”貢院在搶修新考場,工匠不足,便把這里工匠全部借調過去了,那邊一月底就必須完工,這邊倉庫明年底完工都來得及,所以先修貢院。”

  原來如此,郭宋欣然笑道:“回去正好路過貢院,我們去順路查看一下進度。”

  之前貢舉署提出建大營為考場,但郭宋沒有同意,還是要求他們擴建貢院,并特批了三萬貫錢用來修建和改造貢院。

  眾人離開碼頭回城,郭宋順道巡視了正在擴建的貢院,貢院也就是科舉的考場,幾乎每個州都有,太原的貢院是整個河東道最大的一座,貢院規模相當龐大,可同時容納一萬五千名考生參加考試。

  但容納一萬五千名考生的貢院顯然還是遠遠不夠,貢院圍墻以西正好有大片廢棄的空地,平時雜草叢生,很多周圍的百姓在這里種菜,一個月前,郭宋下令擴建貢院,空地被推平,數千名建筑工匠開始熱火朝天地忙碌起來。

  顏碩陪同郭宋視察擴建現場,他指著遠處的已經出現的墻體道:“我們考慮按照新圖紙修建,用兩頭法建造號舍,這樣至少能容納四萬名考生同時開考,按照進度,爭取明年一月底完工。”

  “什么叫做兩頭法?”郭宋不解地問道。

  “以前的號舍都是單排單間,一間號舍只容納一名考生,現在改為單排雙間,一間號舍便可以容納兩名考生,他們背對背,當然中間必須要隔一道墻。”

  “那現在的號舍呢?”郭宋又問道。

  “現在的號舍也在進行改造,請殿下隨卑職去現場看一看。”

  郭宋欣然點頭,便跟隨顏碩向貢院現有的考場走去。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