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二百五十四章大餐第一波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傳媒巨艦

  保羅在忙著梳理迪士尼公司的情況,準備一步步的介入公司的管理的時候,此時在歐洲的吉姆,也正接待幾位來自波蘭的重要客人。

  “部長先生,我們是老朋友了,恕我冒昧,雖然你們團結工會獲得選舉的勝利,但接手的是個滿目瘡痍的國家。下臺的那些政客正準備看你們的笑話呢。”

  這位波蘭副部長點點頭:“確實如此,所以我們需要各方朋友的幫助。也十分感謝貴公司對我國的捐贈和物資供應。不想隱瞞,這些生活必需品,對現在穩定波蘭社會相當的重要。”

  吉姆笑著點點頭。其他那些歐洲廠商只認硬通貨,雖然波蘭市場一片空白,依然是商品寥寥。只有保羅在歐洲的公司大膽的同意用東德馬克結算。可以說在已經開放的波蘭和匈牙利市場上是一馬平川。

  1989年的波蘭,經濟形勢嚴峻,商品極度匱乏,物價飛漲,通貨膨脹率居然高達2000,國內生產總值下降,外債高達490億美元,國家幾乎喪失支付能力。

  1989年初在波蘭所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表明,95以上的受訪者認為,經濟形勢“極差”,85的家庭經濟狀況極度惡化。

  1989年6月4日舉行議會大選中,波黨失利,團結工會獲勝,組織政府。團結工會上臺,標志著波蘭政治經濟制度的劇變。也像是多米諾骨牌那樣,導致了前蘇聯東歐華約體系崩潰的開始。

  與此同時,匈牙利經濟自70年代開始,一直在原地踏步,而卡達爾政府為了保持在國民中的良好印象,不惜大舉借債,到1987年,外債已經超過了200億美元,人均負債2000美元,居東歐各國的首位。經濟的停滯也導致國人的生活必需品價格飛漲,民怨漸起。

  1988年年底,卡達爾政府已經被事實的推翻。而1989年5月,匈牙利邊防軍宣布拆除華沙條約組織設在匈奧邊界上的電子報警系統。

  當時為防止公民向西方叛逃,匈方沿著這條邊界線設立了一套特殊的電子報警系統:偷渡者一旦觸及密密麻麻地布滿通有低壓電流的鐵絲網,報警系統就會發出信號,邊防軍立即出動。

  如今,“鐵幕”廢除,匈牙利以及包括東德在內的大批東歐民眾偷偷越過了邊境,在奧地利進行永久性旅游。而柏林墻在事實上已經變得形同虛設。

  當時東歐的人們圍聚在泥水中,看邊境的鐵絲網被匈牙利官兵們拿著大剪刀剪斷、水泥柱子被吊車連根拔起。

  在場的任何人都沒有預料到,事件引發的結果遠遠超出他們的想像。

  漸漸地,聚集在匈牙利大街上的機動車越來越多,他們被當作房車使用,然后被遺棄在荒郊野外和多瑙河畔,東德人不斷涌來一批又很快消失一批,他們的目標很簡單——到奧地利去,到西德去。

  有些人有簽證,有些人則總能想到辦法,找蛇頭,或者用珍藏了幾年的西德馬克收買邊防關口的人。這一年,由數百東德人的穿越行為,構成了歷史上著名的“跨歐洲野餐”事件,隨后,數以萬計的東德公民蜂擁從這里走向西方。

  面對著這位波蘭副部長,吉姆笑問道::“我的朋友,您的條件我能答應。但我的條件呢?”

  “這……”那位副部長陷入了猶豫:“我們之前還沒先例。私有化肯定是目標,但如何辦?不瞞您,誰也沒有經驗。”

  吉姆露出微笑:“如今百貨商店基本上都在賠錢,至于電影院,貴國養著三萬多職員,每年補貼折合美元達幾百萬?就為了放映那些政治宣傳電影嗎?而且你們現在的狀況,肯定不會繼續補貼,難道讓那些職員全部失業嗎?”

  “所以,我的朋友,我這里有個方案……您想想,你們政府能獲得那么多的好處,還丟掉一個大包袱。

  并且我們保證,絕不會讓這些職員輕易失業,我們會安排給他們一個體面的生活。這就像你們政府市場經濟改革上試點,你們想做好,我們同樣也想做好。

  再說,那些普通的百貨商店、電影制片廠和電影院根本就不是什么核心產業,對國民經濟沒有絲毫的影響。還有……”

  說到最后,吉姆在副部長的耳邊輕聲說了個數字……

  那位波蘭副部長腳步輕快,帶著滿臉喜色離開了。而沒過多久,吉姆又熱情的接待了一位匈牙利的高級官員。同樣的一番說辭,那位匈牙利官員同樣的滿意而歸……

  在東歐的變革中,可用“兩個激進”來概括。

  第二就是經濟上采用激進的“休克療法”,由計劃經濟迅速地轉向私有化、市場化,其核心也是一個夢:只要激進的政治和經濟變革,這些國家就能很快成為發達國家。

  結果政治激進帶來的是政治參與突然爆炸和持續混亂,然而現在東歐的這些剛掌權的政治家們還做著一朝翻身的黃粱美夢,并不知道那殘酷的未來。

  這次談判過后,吉姆相繼和波蘭、匈牙利政府達成協議,分別提供九千六百萬和四千一百萬美元的定向借款,采購由保羅在歐洲的公司漢堡分公司提供的平價生活必需品。

  當然,這些生活必需品大多產地華夏。并且還在表面上還提供了分別是五百萬美元和兩百一十萬美元的人道主義救助物資。私底下的賄賂同樣必不可少,吉姆為此支付了近一千萬美元。

  毫無疑問,波蘭和匈牙利政府肯定無力償還。

  作為交換,一夜之間,波蘭的546家國營商店還有425家國營影院,匈牙利的219家國營百貨商店和139家國營影院全部易主。

  這些國營百貨商店,保羅準備成立了一家連鎖商場,專門做大型的商場。

  這些百貨商店可都是在核心地段,以這些起家,只要管理方面沒有大問題,將來或許能夠成為蘇東地區最大的連鎖商場。

  而國營的影院,則一起組成了保羅旗下的院線,這里面居然還包括這些影院的放映設備、房產、地皮、洗印廠……至于制片廠,也由專門安排的人員進行整合。

  當然,想要將這些商店還有影院完全整合,還需要一個過程,為此保羅在歐洲的分部一直都在招人,得到了極大地擴充。

  此外,由于奧匈邊境的開放,保羅在歐洲分部對東歐地區的銷售額成幾何級的增長。現在每月增長的東德馬克存款數額已經超過一個億,并且還在進一步的增長之中,估計年底這個數字還能夠翻一倍。

  物資換商品的計劃同樣順利進行。首批兩艘滿載“廢舊鋼鐵”的散貨船已經駛向華夏。然而在真正大規模的掠奪面前,這樣的小打小鬧只能算是開胃甜點。

  保羅打算做一個中間商,收購蘇東的各種技術和設備,一部分可以出售給華夏,一部分也可以自用,在華夏建立工廠。

  如今華夏的工業體系和蘇聯一脈相承,想要消化,比拿來歐美的技術還要容易得多,這在被封鎖期間尤為難得。

  如今蘇東的局勢不妙,不光美國盯著它的高端技術。華夏這邊也正在討論看看能不能夠多挖一些技術、人才、設備。

  1989年開始,美國對華夏就各種封鎖加強,其中根源還是因為蘇東動蕩。

  美國花了幾十年,還用“星球大戰”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手段才將蘇聯整垮,要是再培養個新蘇聯,那就糟糕了。

  于是,蘇聯一露出頹勢,剛升溫沒幾年的中美關系又迅速冷了下來,許多達成的友好協議變成廢紙,華夏的名字依舊在巴統禁運名單上,高級機床更是不允許賣過來。

  華夏這邊自然也是想盡法子也要突破困境,蘇東這邊就是目前主要的突破方向,保羅作為一個中間商,也能夠吃到大量的好處。

  說起來,華夏想要更多的獲得蘇東的技術設備之類的,首先就是外匯不足,全國總共才幾十億的外匯,需要的東西卻這么多,而且也不能夠全部拿去購買蘇聯的技術。

  還有面臨的第二個問題,就是此時的蘇東政府和民間其實對華夏的敵視極其強烈。他們往往情愿把資產便宜的賣給歐美企業,也不愿意高價賣給華夏人。

  為什么呢?人性而已。原先跟著我的“窮小弟”,憑什么爬到我的頭上呢?蘇東這種心理的不平衡,也導致了華夏在蘇東獲取好處比較困難。

  所以保羅如果愿意做這個中間商,解決一些簡單的“貨幣”和“中轉”問題,對華夏的好處可以說是極大的。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