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萬歲山就是煤山。崇禎皇帝吊死的地方。從紫禁城出北面的玄武門過護城河,就可以抵達。同時,這里還是宮中禁軍操練的地方。
明朝自土木堡之變后,京城中的戰斗部隊,除開京營(三大營、十二團營),還有兩支。
一支是有太監們掌握的御馬監。下設武驤、騰驤、左衛和右衛四營。在弘治、正德年間,抽調這四衛的精銳,另組建勇士營和四衛營。巔峰時期有四萬多人。
當然,這并非是戰兵的數量。戰兵只有一萬余人。要知道,明初開國時,這四衛最初是親軍衛中選剩下的士卒,作用是用來養馬的。到明中期,不少市井游民都混在里面當旗兵。弘治皇帝經過裁撤,依舊有數萬人之多。
一支就是皇宮中的禁衛。張昭之前供職的勛衛散騎舍人就是屬于這支軍隊。這支軍隊主要以錦衣衛為主,有錦衣衛大漢將軍1500余人。同時,有府軍前衛、三千營、五軍營等,共計8300余人。
紫禁城外皇城內的校場就是給宮中禁衛用的。
張昭倒不至于一臉的懵逼,他之前在北花房中跟著王太監學宮中禮儀時,就看到過皇城中的萬歲山。從地圖上看,北花房基本算正對著的。
所以,張昭折身從東華門出來,順順當當的抵達萬歲山腳下的校場中。不過這么一番折騰,時間將近下午三點半。
暖和的春日下,校場中鼓聲震天,旌旗招展,馬的嘶鳴聲,軍士的叫喊聲,腳步聲混合著傳來。弘治皇帝會同眾武勛正在校閱宮中禁衛。御馬監也調一千騎兵來。
“這邊來!”
張昭把姓名、職務、來意報上去,稍后就有一個小太監過來,領著張昭往山腰的皇帝儀仗所在地而去。
弘治皇帝身邊跟著禁衛,十步一崗,五步一哨。全是帶著器械的精銳軍官。沿著山路綿延而上。半山腰處有一座露臺,公卿大臣皇帝都在這上面觀看著軍中演武。
張昭給小太監帶到平臺外面候著,看著這盛大、威嚴的帝王排場。畏懼到沒什么畏懼,頗有些好奇。他之前見弘治皇帝,要么在武英殿,要么在暖閣,并沒有在戶外見過。
少頃,穿著緋袍的蕭敬蕭公公從里面進來,招招手,讓張昭過來,低聲叮囑道:“長寧伯和壽齡侯都在里面,記著,不要在陛下面前提白酒的事。”
張昭這是第一次和蕭敬私下里接觸。之前,弘治皇帝讓蕭敬安排制造火器的工匠到新軍千戶所,對接的是蕭敬手下的一個太監。司禮太監身份貴重,自然不可能去干這種雜活。
而蕭敬通過同鄉王公公,對張昭在新軍千戶所里的事情了如指掌。張昭信任的副千戶王武是王公公的親侄兒啊!這并非說王小二是二五仔。而是,這些東西都并非什么機密。張昭一沒坑人,二沒謀反,王小二有什么好隱藏的?
張昭低聲道:“謝蕭公公提醒。”
蕭敬六十三歲的年紀,頭發花白,身形微微佝僂著,帶點感觸的道:“咱家是為皇爺的事著想。張昭,北虜是皇爺的心腹大患,所以你要好好的練兵,不要辜負皇爺對你的期望。其他的事情不要亂摻和。走吧,皇爺還等著的。”
這是他屢次關照張昭的原因所在。蕭公公歷經數朝,對每位皇帝都是忠心耿耿。
長寧伯周彧和壽齡侯張鶴齡的恩怨,滿朝文武沒有人不知道。二鍋頭這事,張昭可以另找辦法解決。但絕不能攙和到這兩家頂級國戚的爭斗中。
否則,必定會翻船。皇爺對太皇太后孝順,和皇后娘娘恩愛無比,多半會妥協的。張昭一個小小的千戶,抗不住這里面的風浪!
張昭再次致謝,“在下明白。”跟著蕭敬身后,到視野寬敞的露臺中。只見眾大臣簇擁著弘治皇帝。放眼看去,不是緋袍,就是蟒袍、飛魚服。
正好校閱有間隙,蕭敬上前稟報。弘治皇帝轉過身來,一眾大臣們自然是隨著皇帝轉過身。
除開一幫內廷的太監外,在場的文臣中有閣臣李東陽,吏部侍郎王鏊,翰林學士王華。這可以看做是翰林一脈的天子近臣。武勛中有英國公張懋、成國公朱輔,保國公朱暉,鎮遠侯顧溥,駙馬都尉崔元。
張昭上前行禮,“臣張昭參見陛下。”
弘治皇帝抬手示意,溫和的笑著道:“平身!張昭,朕昨日看到你的條陳。既然燧發槍已經制造出來,今日正好在這里試槍。諸卿正好見證。李榮,你帶張昭下去安排。”
一名老太監出列,應聲道:“奴婢遵旨。”
眾所周知,明朝的司禮監權力極大。而公公們也是要排座次的。內廷第一大佬,自然是司禮監掌印太監。這個位置,通常是皇帝的潛邸時的大伴擔任。當然也有另外的。
而座次第二的,便是東廠太監。這是各種武俠劇,歷史劇中的反派大佬。這個官職全稱叫做“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注意,他還得在司禮監中掛號。身上要有司禮監秉筆太監的身份。
座次第三的,就是御馬監太監。手底下管著軍隊的。李榮便是以司禮監的身份,監領御馬監太監。
張昭亦道:“臣遵旨。”跟著李榮從山腰下來,在東安門將拿著荷槍實彈的燧發槍士卒帶到校場中。這時校場的檢閱已經結束。安排吳臣率領十名士卒拿著燧發槍,等山腰處弘治皇帝的命令傳來,開始試射。
“砰!”
“砰!”
試射結束后,燧發槍的各項數據被測出來送到弘治皇帝的手中。稍后,張昭再次被召到露臺中。文臣武將們的臉上都帶著興奮,但皇帝沒開口前他們有問題都得憋著。
測試的數據出來。這種燧發槍使用燧石點火,無懼雨天。且有效射程比軍中裝備的火繩槍更遠,足以和弓手相當。這個數據就非常的亮眼。(注1)
弘治皇帝微笑著道:“張昭,做的不錯。朕當如何賞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