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三九七節 真真假假傳的很快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宋朝探花郎

  劉安聽李繼隆連說了三個不好之后便明白了,李繼隆是真正的心懷正義,要滅倭以除惡揚善。

  至于自己,劉安突然間認為自己也崇高了許多,自己也是好人。

  當天,劉安憑借圣旨、樞密院、中書給予的權力,下達了一條軍令,軍令從出了李繼隆府門開始,僅半個時辰,整個汴梁的軍人幾乎全知道了。

  汴梁禁軍六大營,其中包括新兵營、廂軍調用訓練營,甚至是城衛都知道了這道軍令。

  劉安手上再次掌握了大元帥兵符。

  同時,劉安受命調十萬禁軍作戰,其任務,保護一座超級銀山。

  十萬禁軍來保護的一座銀山有多大?

  汴梁的茶樓在軍令下發一個時辰后熱鬧了起來。

  有位六十多歲,擁有子爵封號的老副將一只手拿著筆,一只手捧著茶碗站在茶樓那面白墻前。

  “守護一座銀山,老朽不知這銀山有多大,但老朽從軍多年,十萬兵馬負責駐守,那么這駐軍需要多大地方,這個老朽知道,在座的怕是許多人也知道。”

  “一營三千兵馬,加上雜、輔、役、勞。步兵需要兩千畝這么大一塊地方駐軍,若加上操兵校場的話,便需要三千畝。”

  平均一人一畝地。

  有人就問了:“一人一畝地,要這么大嗎?”

  “這是常備駐軍的營盤,最少三道防線,拒馬為第一道、陷坑為第二道、營墻才是第三道。除此之外,這之間還有巡邏以及方便快速奔跑的輕馳道。再說營內,三千人吃喝,倉庫要有,存水的水池,存水的木桶,還要引活水入營……”

  老校尉就這么算著。

  騎兵需要的營盤更大,十萬禁軍拉開了駐守,這里需要一個縣這么大的地盤。

  那么銀山有多大呢?

  緊接著,一條小道消息不知道從何處傳出來,據說是來自嵩山,有個商人無意中聽到的。

  據說是,寇相公派人去找銀匠查問,最大的爐一天可以煉多少銀。

  大宋最大的銀爐,一爐可以裝二十石銀礦石,用灰吹法三天一個大循環,平均一天可以煉七爐,依大宋原先許多銀礦的出銀率,八石礦出七兩銀來計算,那么一天約在七斤半的純銀。

  而寇相公派人問的是,三百只爐大概什么時候能造出來。

  那么,商人的推算就是,爐不可能滿負荷使用,每過一段時間就要清洗,就要整修。只有每天出銀至少十五石,否則根本不需要三百只爐。

  這個數字是錯誤的。

  因為劉安給的推算是一年約千石,也就是差不多五十噸的產量。

  可張齊賢用羊湯胡扯了一把,寇準腦袋給張齊賢搞亂了,認為一天就可以產一千多斤銀,也就是十石,把這個數據再翻了三倍。

  而寇準派出去的人想的是,這爐運到海外,萬一損壞了沒有辦法及時修理怎么辦,所以加一倍的量備足,萬一有損壞的還有其他的爐可以用。

  所以加一倍,再取整。

  這就是三百只爐。

  按這樣算下來,日產量從商人嘴里傳出來的就是,每天至少十五石,一年就是四千多石。

  事實上,那銀山在巔峰時期,一年就也就二千多石的產量。

  而且這還是在有了蒸汽機之后,才達到的產量。

  純靠人力,三十七噸便是巔峰,折下來就是七百石左右。

  其余的銅、鉛、鋅不算。

  可民間卻不這么看。

  特別是劉安調一千禁軍精銳護衛那天然銀樹去嵩山,被無數百姓圍觀之后。

  僅僅三天時間,汴梁城內連負責清掃路面的下等雜工都知道了,大宋發現了一處超大規模的銀山,但那不在大宋境內,禁軍調十萬準備前往駐守。

  有人根據朝廷開出的預采購清單推算了。

  毛線、毛氈代表那個地點比較冷,占城那里很熱。而后,海船的造船量無限量擴大化,僅明州就要增加兩個大型船塢,證明要出海。

  杭州、金陵、徽州商盟的人提出,極有可能在倭島。

  因為高麗若發現超大規模銀礦,根本不需要駐軍,只要倭島需要。

  同時,朝廷已經開始定制煉銀用的大爐,五百只。

  有銀子,有無數的銀子。

  原本在嵩山借祭天想作點大生意的商號留下的二掌柜,大掌柜紛紛趕往汴梁。

  一夜之間,汴梁的客棧日租都漲了五成。

  李繼隆府,正門、偏門、側門、后門,連圍墻一圈都站滿了人,這些人從天亮開始出現,一直到日落才離開。

  他們要見劉安。

  劉安披著雪白的一件純色貂皮大衣站在雪地里,面前是一株梅。

  “你心情挺好。”

  李繼隆挺喜這種熱鬧,商人們的熱情代表著這銀山有挖的價值。

  劉安回頭看了李繼隆一眼,又轉頭看向梅花:“李將軍,我一首詠梅的詩被你給嚇回去了。”

  “梅可賞,門外的人卻不可不管。”

  “我是沒想好。”

  李繼隆反問:“還需要想,不挖等著別人去挖嗎?”

  劉安轉過身:“李將軍,原本咱們考慮的是想騙遼人過去,可官家的意思把這銀山當為大宋私產了。這計劃沒有變化快。還有,就我所知,咱們國庫雖然還有不少錢,但今年免農稅,錢要留著不能動用。大規模開發銀山前期投入至少是五百萬貫起。”

  聽完劉安的話,李繼隆伸出一只手:“五百萬貫,最多就是五百萬兩銀子,你說一年能挖一千石的話,這就是一百六十萬兩,三個就能回本。”

  “賬不是這么算的,這只是銀,還有附加的產業價值,五百萬貫最多半年就能回本。因為那里還有銅、鉛、鋅。不算木料,不算商貿,只說礦產的價值,一年也能回本。”

  “那還不趕緊去挖。”

  劉安繼續搖頭:“就算回本,一年的利潤也不夠高,我想掙一把快錢。”

  “你隨意,想怎么樣都行,官家已經有授權給你。”

  劉安點了點頭,對站在遠處的鐵頭吩咐道:“去通告一下,一個時辰后,摘星閣正堂。”

  “是!”

  摘星閣正堂在汴梁還有一個私底下的名稱,叫大宋總商盟。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