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成武用力點頭:“放心,所有人都憋著一股勁,等著把中國人的腳印留在月球上。”
夜幕降臨,心月狐指揮中心的燈光依舊明亮。主屏幕上,行者二號的三維模型在緩慢旋轉,每一個部件的參數都閃爍著綠色的“正常”標識;旁邊的小屏幕上,“星塵”和“云絮”正蜷縮在保溫箱里入睡,呼吸均勻。吳浩知道,從獼猴的月球之旅到航天員的登月征程,還有無數個技術難關要攻克,但他和整個團隊已經做好了準備——向著月球,向著更遠的太空,繼續前行。
載人登月任務啟動會后的第二個月,浩宇航天的火箭總裝廠房內,銀白色的建木十號重型運載火箭如沉睡的巨鯨,橫臥在專用測試平臺上。箭體表面的傳感器如同密集的神經末梢,連接著數百根數據線纜,延伸至廠房角落的測控方艙——這里正在進行全箭模態試驗,目的是驗證火箭在飛行過程中的結構共振特性,避免因氣流擾動引發箭體斷裂,這是發射前最關鍵的地面測試之一。
吳浩穿著防靜電工裝,站在測控方艙的觀察窗前,指尖劃過實時振動數據曲線。“周總,一階彎曲模態的測試結果怎么樣?之前建木九號的一階頻率是8.2Hz,建木十號因為加裝了載人飛船適配器,重量增加了3噸,頻率會不會低于安全閾值 7.5Hz?”他的聲音透過對講機傳到方艙內,語氣里帶著對結構安全的極致擔憂。
周向明正盯著屏幕上的三維振動云圖,紅色區域代表振動強度超標,此刻箭體中段出現了一小塊淡紅色:“吳總,初步測試頻率7.4Hz,剛好低于安全閾值 0.1Hz!問題出在適配器與箭體的連接部位,剛性不足導致振動放大。”他調出連接部位的結構圖,“我們用的是傳統的螺栓連接,在大載荷下出現了微小的形變。”
吳浩立刻走進方艙,俯身查看數據:“不能用螺栓連接了,換成鈦合金榫卯結構,再在連接處加裝碳纖維蜂窩夾層,增強剛性。另外,調整箭體內部的儀器布局,把重質設備向下移動1.2米,降低重心高度,提升模態頻率。”他手指在屏幕上勾勒出調整方案,“給你48小時,重新加工適配器,后天進行第二次測試,必須把頻率提升到 7.8Hz以上。”
“明白!”周向明立刻召集結構工程師團隊,平板上的設計圖紙瞬間被標注出修改痕跡,榫卯結構的三維模型開始快速生成——鈦合金的強度與碳纖維的輕量化結合,是解決剛性不足的最佳方案,而這個思路,正是源于之前獼猴返回艙的結構優化經驗。
與此同時,行者二號載人飛船的適配訓練在航天醫學訓練中心同步展開。三名預備航天員穿著白色艙內航天服,正進入模擬生活艙,進行為期7天的封閉駐留訓練。模擬艙的布局與知海科考站完全一致,人工重力模塊已優化至 0.5g,艙內的每一個細節都融入了獼猴試驗的數據反饋——食盆的防殘渣設計、棲息架改造的航天員休息艙、能緩解骨流失的振動按摩設備。
吳浩趕到訓練中心時,航天員正進行首次人工重力適應測試。模擬艙內的重力從0g緩慢提升至0.5g,航天員們在艙內緩慢行走,身上的傳感器實時傳輸著骨密度、肌肉張力數據。“吳總,根據‘星塵’和‘云絮’的骨代謝數據,我們把人工重力模塊的運行周期調整為‘8小時開啟 16小時關閉’,既保證抗骨流失效果,又降低能耗。”訓練中心負責人遞上適配方案。
吳浩的目光落在模擬艙內的營養補給柜上:“獼猴的營養膏配方要優化,加入更多的維生素D和鈣,航天員長期駐留時,鈣攝入量需要比地面增加 30。另外,艙內的互動裝置保留下來,長時間封閉環境容易引發心理問題,之前‘星塵’通過互動面板緩解焦慮的經驗,對航天員同樣適用。”
就在這時,火箭總裝廠房傳來緊急消息:“吳總,適配器的鈦合金榫卯結構加工出現誤差,榫頭的配合間隙比設計值大了 0.05毫米,會影響連接剛性!”
吳浩立刻起身,驅車趕回廠房。加工車間內,數控車床還在運轉,剛加工完成的鈦合金適配器擺在檢測平臺上,工程師們正圍著測量儀器發愁。“0.05毫米的間隙,用碳纖維填充劑填補,再用激光焊接加固。”吳浩拿起卡尺親自測量,“填充劑要選耐高溫的,箭體飛行時適配器溫度會達到 120℃,不能出現軟化失效。”
工程師們立刻行動,將特制的碳纖維填充劑注入間隙,激光焊機的藍色光束在適配器表面移動,融化的金屬將填充劑與榫頭牢牢結合。48小時后,第二次全箭模態試驗如期進行——當激勵器發出特定頻率的振動時,屏幕上的一階彎曲模態頻率穩定在 7.9Hz,紅色振動區域徹底消失。
“測試成功!所有模態頻率均滿足設計要求,結構安全系數1.2,遠超標準值 1.05!”測控工程師的歡呼聲在廠房內回蕩。吳浩長舒一口氣,看向身邊的周向明:“接下來進行全箭電氣系統聯調,重點測試逃逸系統與箭體的協同響應速度,必須保證航天員在緊急情況下,1.5秒內脫離危險。”
電氣系統聯調的核心是驗證逃逸塔的固體火箭發動機與箭體控制系統的聯動。當模擬發射臺爆炸信號發出時,逃逸塔需在瞬間點火,帶著載人飛船脫離箭體。吳浩坐在測控方艙的主位,手指懸在應急觸發按鈕上:“啟動模擬故障,3,2,1!”
屏幕上,逃逸塔的點火信號延遲了0.2秒——雖然在允許范圍內,但吳浩并不滿意。“查一下信號傳輸路徑,是不是光纖接口的衰減導致延遲?”他調出信號波形圖,發現光纖接口的插入損耗比設計值高0.1dB。“更換低損耗光纖,接口處加裝鍍金連接器,把延遲控制在 0.1秒以內。”
三天后,電氣系統聯調圓滿完成,逃逸系統的響應時間最終定格在0.08秒。與此同時,航天員的7天模擬駐留訓練也順利結束,骨密度監測數據顯示,三名航天員的骨流失率僅為1.5,遠低于預期的 3,人工重力模塊與營養補給方案的優化取得了顯著效果。
請:m.bqq9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