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160章 李斯被拒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戰國暴走了

  大道至理,蘊于天地萬物間。

  每個人都嚷著悟道,其實它就藏在人們身邊,并不需要閉關苦思,只要用心去感知世界,像張蒼這樣舉一反三,便能見微知著,捕捉到道的影子。

  即便是面對一池魚,也能悟出治國大道。

  荀子設下這場考驗,就是想考驗這幾名年輕人的慧根,看他們能否從青白二人身上,看出屬于他這一派的神意。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既能看得出來,自然就能進入荀子門下。

  很明顯,張蒼做到了,令荀子感到欣慰。

  荀子說道:“見解因人而異,在亂世尚未結束、無人能統一天下之前,無人能證明自己就是對的。韓非和李斯,你倆看問題不夠透徹,都太片面,免不了步溫青和蕭白的后塵。”

  韓非和李斯跪地叩首,聆聽圣人教誨。

  “仁政禮治,本是儒家的主張,意外的是,韓非出身法家,居然秉持這份仁義之心。至于李斯,楊崢說你志在儒家,又傳給你解蔽篇,剛才的感想卻分明側重于法。”

  兩人戰戰兢兢,從話里聽出很不利的意味。

  荀子看出他們的惶恐,說道:“對別的流派而言,你們生出如此感悟,有些離經叛道、不務正業的跡象。但在老夫眼里,這并不算壞事,甚至更有利于隨我修道。”

  兩人抬起頭,俱是一怔。

  荀子說道:“我所開創的道統,兼容包納,博采眾長。禮法并施,相輔相成,這是我心里的答案。我之所以考慮收韓非為徒,正是因為,我融合了法家和道家等思想……”

  作為儒家第三位圣人,荀子與時俱進,并非規規矩矩地繼承孔孟之道,而是結合自身駁雜的學問,將儒法道三家貫通為一體,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才有了如今的荀派。

  禮法并施,是荀子的重要主張之一。身為儒圣,他不否定法度的作用,因此,韓非雖是法家弟子,照樣能拜到他門下修行,并未顛覆法家的道基。

  如果所有人都泥古不化,原封不動地效仿前人,那么,又怎么可能涌現出一代代的新宗師、新圣人?

  那些改良和提升后的差異,只會使韓非更強大,直至像荀子那樣,開辟出前所未有的、專屬于自己的道路來。

  聽到這番話,韓非茅塞頓開,忽然想起當初楊崢的建議。

  楊崢說,可以嘗試將法術勢三者合一,當時他還覺得太荒謬,但現在聽荀子講述儒法道融合,或許,楊崢說的是對的!

  他凜然問道:“前輩,您的意思是不是說,只要仍以原先的根基為主,再吸納新的東西,將它們完美融合起來,那么,就不算是離經叛道,只會更為精進?”

  荀子點頭,“理論上說,是這樣的。你的道種來自法家,這就決定了,你未來的道,絕不能徹底推翻法家,只能以此為基礎,吸納新想法。”

  同樣是禮法并施,也要分清主次,以誰為主,以誰為輔。韓非的感悟無疑偏向于儒家的禮,但根基決定了,他只能堅持以法為主,李斯的情況則恰好相反。

  “不過,完美融合?”荀子呵呵一笑,“哪有嘴上說得這么輕巧,你如果真能做到,就有資格脫離我門下,成為一位大宗師了!”

  韓非眼眸驟亮,“大宗師!”

  張蒼何其機警,聽出荀子話里的另一層含義,焦急地提醒道:“韓兄,你怎么還沒聽明白!前輩已經同意把你收到門下,你還不趕緊磕頭拜師!”

  韓非這才反應過來,慌忙磕頭。

  荀子轉過頭,臉色微沉,“你們三個人里,我最失望的,就是李斯。你心機有余,而心性不足,明明支持蕭白的做法,最后卻要夸贊溫青,還以為自己滴水不漏!”

  李斯臉色霎時蒼白,將額頭緊貼在地上。

  他最大的夢想,就是拜荀子為師,明明已觸碰到機會,而且自以為表現得完美,卻沒想到,正是由于最后那句諂媚之語,畫蛇添足,反而毀掉了自己的夢想。

  荀子斥責道:“涉及大道,容不得半點含糊。如果你像蕭白那樣,坦蕩直白,堅信自己的想法沒錯,那也沒有錯。可笑的是,你居然因為害怕被溫青知道,在我面前說言不由衷的話!”

  李斯誠惶誠恐,眼淚快流出來。

  另一側,楊崢閉著眼,對此置若罔聞,不知在想些什么。

  荀子說道:“我一視同仁,從不對任何人懷有偏見。我明確告訴你,我不收你為徒,并非因為你的身份地位輸給韓非,只是因為你沒通過考驗。”

  他胸襟寬廣,能容得下諸多性格的人,即使跟自己趣味不合,也不會拒之千里。但是,唯獨有一樁,他最痛恨虛偽世故的小人,見不得那些諂媚逢迎的姿態。

  李斯剛才的嘴臉,令他厭惡。

  他沉聲道:“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看在楊崢的面子上,我再給你一次機會,看你以后的表現如何。如果你不思悔改,依然是這樣,我不僅不會收你,還讓楊崢將你逐走。”

  他目光如炬,看得透李斯的心性。

  李斯心亂如麻,拼命磕頭。

  他不可能知道,若非楊崢這位穿越者入局,導致他提前見到荀子,接受這場本來不會發生的考驗,那么,在正常軌跡下,他拜荀子為師的難度會降低很多,不致遭到嚴厲斥責。

  楊崢本想幫他走捷徑,可惜事與愿違,反而讓他和荀子之間的距離更遠,甚至可能扼殺這段師徒關系。

  冥冥之中有天意,歷史已經在改變了。

  荀子不再理他,轉而看向張蒼,欣慰地道:“你的感悟最讓我滿意。能從一場釣魚中,看出禮法之爭的影子,說明你很有慧根。跪下磕頭吧!”

  張蒼不傻,恭謹地叩首,“弟子張蒼,拜謝師恩。”

  他跟李斯一樣,也很精明,但不同之處在于,他不乏真性情,率真自如。他敢于在冬試上談笑風生,敢于仗義出手救楊崢,敢于直言點評青白二人。

  他有自己的原則和骨氣,當田甜讓他盡管提要求時,不肯恃恩而驕,情愿選擇沉默。這份心性,是李斯所不具備的。

  于是,韓非和張蒼成功拜師,李斯卻被淘汰,遭受沉重打擊。

  荀子把視線移向身側。

  韓非發表意見后,楊崢就靜靜站在那里,一言不發,后來更是閉上眼眸,仿佛睡著一般。剛才李斯被拒,他也毫無反應,此刻在荀子注視下,他仍然沒有察覺。

  張蒼見狀,忍不住干咳一聲,想提醒楊崢,可惜楊崢依然沒動靜。

  荀子慈祥地看著他,不知為何,眼角噙著一抹笑意。

  “看樣子,你沒讓我失望,是四個人里收獲最大的。如果聽得見,要不也聊聊你的感悟?”

  說這話時,他心里其實有些震驚,想不通楊崢明明道心破碎,為何卻在參悟道意,處于這種玄妙難言的狀態中。

  這是怎么回事?難道說,脫離道心都能悟道?

  他沒看走眼,楊崢的確是在凝神冥想,而非睡著,對剛才的情景產生極大觸動。這份觸動,比張蒼感悟的禮法之爭更深刻。

  他悟到了荀派法門的根基,沒睜開眼,從嘴里吐出兩個字。

  “王霸。”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