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只是一場小型的歡迎儀式,基本上就跟吃頓飯差不多,所以結束時間也很早。
結束之后張一飛并沒有去到豐田訓練基地提供的單人宿舍,而是跟盧寧平回到了之前入住的酒店。
因為現在試訓已經通過,盧寧平也沒有辦法在豐田青訓營呆下去,他的使命已經算完成,將搭乘第二天早上的飛機回到港島,繼續他在追風俱樂部的教練生涯。
“一飛,我的能力只能照顧你到這一步,接下來就要看你自己的了。”
收拾東西的時候,盧寧平略帶傷感的說了一句,以后的職業生涯道路,就將由張一飛一個人走,他在方程式賽車上面無法提供更多幫助。
“放心吧盧叔,我自己沒問題的。”
說實話,這次離別張一飛也有些傷感,下次再見到盧叔可能要一年半載之后。
而且想要讓盧叔再次成為自己的教練,估計得到打造自己賽車團隊的時候,這更不知道是何年何月。
這時候盧寧平從口袋里面拿出一張銀行卡,遞給張一飛說道:“這里面是我跟你爸在花旗銀行幫你辦的卡,里面有一百萬存款,接下來要花錢的地方很多,如果錢不夠了再打電話給我們。”
豐田青訓車手,只是免了張一飛的訓練費用,但如果張一飛未來要參加職業賽事,依然需要支出高昂的賽事費用,這一百萬就是給未來參加方程式賽車做準備的。
所以張一飛也沒有客氣,直接從盧叔手上接過這張銀行卡回道:“謝了盧叔。”
“其他也沒什么好囑咐的,記住你現在已經成為職業車手,未來很多事情要像個男人一樣的去面對。”
盧寧平拍了拍張一飛肩膀,從今天開始,張一飛就算是正式的職業車手,不能再用以前那種小孩子的眼光看待。未來的一切,都需要張一飛自己用男人的肩膀去承擔。
聽到這句囑咐,張一飛臉上微笑沒有說話。男人不是靠嘴上說的,是要未來在行動中展現自己的擔當。
接下來盧寧平還交代了一些瑣碎的事情,就讓張一飛回到豐田青訓基地,因為明天早上就會正式開始訓練,他不想耽誤張一飛的訓練時間。
面對盧寧平要求回到訓練基地,張一飛也沒有矯情,跟盧叔簡單擁抱了一下就算告別,沒有說第二天送送這類的話語。
因為張一飛知道,自己只有跑出成績,才是對他們付出最好的報答。
叫了一輛出租車回到青訓基地,張一飛入住了單人宿舍,這是典型的日系榻榻米風格的房間。
不過還好,張一飛并沒有什么認床的習慣,而且宿舍無論是裝修風格,還是設備提供都很不錯。畢竟在賽車這種燒錢的游戲里面,住宿條件花的這點錢,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第二早上八點,張一飛就開啟了在豐田車隊的正式訓練,跟卡丁車不同,方程式賽車對于身體素質要求更高。之前就半個小時的車隊試訓,張一飛幾乎都可以用脫水來形容,而且頸部肌肉無比的酸痛。
這要是放在正式比賽里面,張一飛目前的身體素質,很可能承受不住這樣的高G值重壓,以及高溫脫水帶來的后遺癥,會出現間歇性黑視,嚴重甚至會直接昏厥。
為了適應未來的比賽節奏,所以方程式車手,包括F1車手都會進行大量的日常訓練,一般來說,保證每天不低于八個小時的訓練量。
這個訓練量放在任何職業體育里面,都屬于很高強度的水準,所以賽車遠遠不是看起來的那么輕松,也不能用平常開車兜風那種眼光看待職業賽車。
沒有任何一項成功是容易的,能成為車神、車王,他們的背后同樣有著無比艱辛的汗水。
豐田青訓基地的車手訓練,主要分為體能訓練跟實際操作兩個部分。
其中體能訓練,又分為力量、耐力跟協調反應能力三大類。每一項都將有專門的體能師制定訓練計劃,同時搭配營養師保證車手的身體所需。
力量訓練顧名思義,就是提高車手力量,很多人可能不理解方程式車手為什么身體要求這么高,簡單說一點,那就是這個時代的F1賽車,是沒有轉向助力的!
沒錯,F1賽車的轉向助力2001年才正式引進,之前方向盤簡直重如牛!
這個時代操作F1的方向盤需要約30公斤的力量,特別是在過彎時候,更需要強壯的手臂來把賽車維持在車手想要的行進路線上。
想想一場F1比賽距離可能高達三百公里,每時每刻都要精準的控制方向盤,沒有麒麟臂怎么搞?
除了基本力量訓練之外,方程式車手特別注重頸部肌肉訓練,因為賽車過程中,車手的軀干部位都是用安全帶固定在駕駛位上,無論是縱向還是橫向的加速度,都可以靠座位跟安全帶吸收。
而脖子卻沒辦法固定,加上頭盔重量,算是承受壓力最大的身體部位。
所以方程式運動對于頸部肌肉要求極高,哪怕穿戴護頸也無法分擔頸部壓力。
沒有辦法靠裝備分擔,就只有靠人體本身硬剛!青訓營采用一種特殊機械,對于頸部進行各個角度的拉伸,來提高頸部肌肉的強度。
或者車手自己用反弓式訓練方法,也就是平躺在地上,然后腰部向上拱起,僅靠頭部跟腿部支撐,這也是格斗運動里面常見的頸部肌肉訓練方式。
耐力訓練方面除了器械外,還有騎自行車、游泳、馬拉松等等運動項目,就像是英國F1車手簡森•巴頓,他就曾經在專業鐵人三項比賽中取得很優異的成績。
最后就是反應及協調訓練,比如說反手去接墻上反彈回來的網球,然后迅速俯臥在一堆卡片中,快速認出指定的卡片并熟記卡片上的內容等等。
這種方式很像是一些記憶訓練方法,能強化車手的反應能力跟記憶力,同時擴展四肢配合協調能力。
除了體能訓練外,另外一方面就是實際操作,這部分就更簡單理解,就是各種賽道練習跟模擬賽車。
所有方程式車手的車技,其實都是靠著時間跟訓練堆出來的車感,這也就是為什么,一個星期高強度訓練,單輪胎就需要換四套,因為消耗實在太大。
不過方程式車手,不單單只學習駕駛技術,實際操控中還包含了理論知識部分,需要了解賽車的各種結構跟車輛性能。
只有完全了解跟熟悉賽車各項功能,才能做到比賽中車人合一,跑出最好的成績。
這些職業訓練,就是職業車手強大的保證,也是跟街頭車手最大的區別。
所以說永遠不要拿自己的愛好去挑戰別人的職業,因為他所付出的東西遠比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