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一千三百三十一 傳統手藝的沒落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重生1980之強國崛起

  劉瑯今年十五歲,這個年紀在很多老人兒眼里都成年了,劉瑯的爺爺十五歲結婚,十六歲就有了劉瑯的父親,放到舊社會,劉瑯的年紀已經可以成家立業了,而且這么多年來很多人都不把劉瑯當成小孩,畢竟他“成名”太早了。

  年紀大了就有了各種制約,不會再像當年那樣“肆無忌憚”,但這次是脫不開了,白為任的秘書特意打來電話,讓陳有德一定要把劉瑯帶過去,其實劉瑯在國家大飛機計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不是他“冒死”到蘇聯,哪里能夠得到卡明斯基的寶貴資料?

  沒辦法,劉瑯只能回到了首都,這里才是他的“老巢”。

  劉瑯半個月前在首都訂制了三套衣服,正好前兩天完成了,孫虎開著車兩人到了一個“五一服裝店”,這家店鋪可有年頭了,原來是一家國營企業,里面的老師傅都是國家一級裁縫。

  一級裁縫這個詞很好笑,好像是在挖苦人一樣,但千萬不要小看這些老裁縫,他們的手藝可了不得。

  幾年前劉瑯就在這里訂制衣服,都是中山裝,這些衣服當然不能經常穿,劉瑯只有出席一些重要場合時才會穿,比如當年他參加格萊美和奧斯卡頒獎典禮時都是穿中山裝的,那時他還是個孩子,身高也矮,國內可沒有給小孩子穿的中山裝,而且同時還要穿出風格氣勢來,這當然要有“高手”來做。

  當年為劉瑯定做衣服的是一位叫做張明泉的老師傅,當時就七十歲了,他十二歲在“福瑞祥”當學徒,六年才出徒,然后就在“福瑞祥”待了半輩子,直到新中國建立,公私合營后他依舊新廠子的專家,張明泉手藝是非常高的,還曾經給領導人縫制過衣服,因為手藝高超,江湖人稱“張一剪”。

  改革開放后,“五一服裝廠”的生意明顯就不好了,這些老師傅一輩子都是縫制中式衣服,旗袍、大褂以及中山裝和人民服,這些衣服本身穿的人就比較少。

  改革開放之前是國營企業,他們不愁工資,但改革開放后這些工廠立刻受到了沖擊,他們這些老工人也適應時代開始縫制西裝,但這也無濟于事了,那時的老百姓會穿西裝嗎?不可能的事情,再說了,他做一件衣服的成本太高,最少也得三四天時間,價錢更高,一身衣服得七八十,這還是劉瑯的身材太小的緣故,如果是個大人做一身中山裝得一百多塊錢。

  而且國外的衣服大量涌入,國內也開始模仿,什么牛仔褲、焦衫這種“時尚”的服裝開始流行,如張明泉這種老師傅看不上這種花里胡哨的東西,那就退休吧。

  劉瑯也是別人告訴他張老先生的故事,當年他就親自拜訪對方,那時劉瑯“風頭正勁”,全國誰不知道神童劉瑯的故事?對方聽說神童要找他做衣服馬上應允下來,而且還要免費做,劉瑯當然不同意,最后每身衣服五十元,算起來對方還吃虧了。

  從劉瑯考上大學開始,張老先生一直為他做了四年的衣服,直到老先生去世,然后他的小兒子張濤接了班,同樣為劉瑯做衣服,他手藝也很好,算是繼承了老先生的衣缽。

  直到九零年,“五一服裝廠”經營不下去了,或是有人接手特企改革變成私有企業;或是破產,工人們被分流,那時張濤很猶豫,他想買下這個服裝廠,不過手里沒有多少錢,同時也不知道做什么衣服才好。

那時劉瑯恰好知道了這件事,就鼓勵對方買下工廠,其實也不用多少錢,十四萬夠了。第二  好吧,十四萬塊錢對劉瑯來說真是沒多少,可在那個年代整個國家又有多少人能拿的出來呢?

  于是劉瑯就借了對方十三萬,張濤把自己的家底全部拿了出來,最后湊夠了十五萬塊錢買下了五一服裝廠。

  新的廠子叫做“新五一服裝店”,一方面做一些當下比較流行服裝,牛仔褲、喇叭褲等等,反正什么流行就做什么,這是給廣大人民民眾做的,而另一方面張濤召集了一群師兄師弟專門為有錢人“私人訂制”,唐裝、中山裝、西服,全部是手工縫制,價格不菲,一身衣服要三十百塊錢。

  “新五一服裝店”也是首都第一家“私人訂制”衣服的服裝店,這個主意是劉瑯出的,畢竟對方的手藝非常高超,如果只當個廠長就太可惜了,另外首都有錢人也多,這些人不差錢,穿著卻沒有品味,劉瑯經常在首都,有時也會出現在一些公眾場合,那些有錢人看到劉瑯就想套近乎,不過不是誰都能和劉瑯搭上關系的。

  但有一點讓他們覺得值得學習,那就是劉瑯每次出現在公眾場合都穿著一身得體的中山裝,一看就是專門定做,穿在身上非常的得體,再加上劉瑯體型非常標準,看起來散發出一股“高貴”的氣質,那些“暴發戶”完全不能比。

  氣質比不了那就模仿穿著,他們一打聽就找到了張濤的服裝店,不少人就開始模仿劉瑯,也是私人訂制,中山裝穿不出氣勢來就做西裝。

  張濤和他的師兄師弟手藝高超,按照每個人的體型訂制衣服,每一身都得體舒適,開始時這些人還是單純的模仿,后來完全是喜歡上了定制衣服,張濤的服裝店越來越火,去年就把劉瑯借給他的錢還上了。

  張濤對劉瑯非常感激,劉瑯訂制的衣服都是他親自縫制,劉瑯每次來也很喜歡看那些裁縫縫制衣服,雖然這個過程很乏味,速度又慢,但那種專注度不是機器能夠取代的。

  這算是劉瑯把私人訂制的風潮帶起來了吧,讓那些有本事的人還有一口飯吃,但其他行業就不容樂觀了,比如理發,劉瑯在阜城理發都是“御用”理發師,是一位理發店的老師傅,年紀都六十多歲了,一把剪刀加上一塊熱毛巾就讓劉瑯感受到了對方手藝的博大精深,可就是這么厲害的師傅也落伍了。

  現在都流行什么中分、大波浪這種港臺發型,就是所謂的造型,各種工具招呼在頭上,在這種老師傅眼里哪里還是理發,完全是瞎胡鬧嘛,可大家就是喜歡這種瞎胡鬧,反正年輕人很少會去找老師傅理發了,什么五一理發店、勞動理發店,你掛上這樣的牌子年輕人就不會去,只有掛上“發廊”的牌子才會吸引人。

  那位老師傅每次給劉瑯理發時都是感嘆時代變化太快,他這么一位學徒十載,獲得過省、市各種榮譽的行家現在竟然被一幫年輕人拋棄,連他的孫子都不讓他給理發,這還有“天理”嗎?

  劉瑯也是感慨萬千,的確是這樣,幾年前還有不少走街竄巷焗鍋焗盆的手藝人,一個搪瓷盆漏了個大窟窿,只要十分鐘就會給焗好,實用的同時還美觀,劉瑯有時會坐在跟前看他們干活,完全是一種享受。

  可是現在所有人都用塑料盆了,這說明國家的化工制造能力提高的非常快,可是這些手藝人就少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