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八百零五章:功虧一簣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明末漢之魂

  大明內地盜寇四起,路上不太平。

  有了“紅旗軍”體系的江海聯運,如今朝廷的大臣去四川早就不走陸路,轉海路沿江而上是最穩妥也是最快的方式.

  傅宗龍不是“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的庸才,他在云貴川做官多年,多次參與、主導平定土司造反。

  楊嗣昌舉薦此人去巡撫四川,應該是用對人了,傅宗龍熟悉山地戰,也曾經采取屯守、攻打、圍困相結合的辦法平定云貴的異族叛亂。

  只不過來到平原指揮大兵團作戰,傅宗龍恐怕力不從心,歷史上的他就是在河南遭遇流寇包圍苦戰不能脫困被俘。

  云南昆明人傅宗龍是個鐵骨錚錚的漢子,被俘后大罵李自成等等流寇慘遭虐待而死。

  他許久沒有來京師,更加沒有乘坐客運馬車疾馳在京師到達天津衛的大馬路上。

  一路上的所見所聞讓他無比驚奇,見沿途百姓、商賈對征虜大將軍敬若神明若有所思。

  來到了天津衛,見到了這里的繁華和整潔更讓傅宗龍嘆為觀止,當他上了豪華的遠洋客輪后已經對新誕生的“漢江省”心向往之。

  縱然有江海聯運,到達四川也不太容易,一路順風也需要一個月的時間,遇上惡劣天氣會延誤多少天就不好說了,傅宗龍應該在明年正月底或者二月初能夠到任。

  兵部尚書楊嗣昌頭大如斗,可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在大別山區蟄伏了幾個月的張獻忠、劉國能、羅汝才、射塌天等等賊骨頭又鬧得不可開交。

  然“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圍剿計劃不是一紙空文,朝廷收到的剿餉當然會發揮作用。

  陜西由于出現了清兵入寇的變數導致楊嗣昌的部署功虧一簣,使得高迎祥、李自成混得風生水起.

  張獻忠就沒有如此好命,得到平賊將軍任命的左良玉這一次是真打。

  總兵官牟文綬、劉良佐、劉澤清,副將黃得功、陳永福,游擊將軍羅岱等等得到了朝廷的糧餉后也厚積薄發,張獻忠之流被打得如同喪家之犬。

  右副都御史五省總督熊文燦建功心切,根本不顧舉薦他的楊嗣昌曾經叮囑不能對流寇心慈手軟,居然在中原流寇眼看著土崩瓦解之時派人談判準備招撫。

  真應了那句話,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楊嗣昌的苦心經營將要在熊文燦手中化為烏有。

  “漢江省”的戰役圓滿收官,一萬三千滿蒙騎兵能夠砍到首級的有九千足,抓捕了韃子三千五百足,居然也有五百不足的建奴,其中還有巴牙喇十幾個。

  韃子、建奴都該殺,但是為了使得在接下來的戰爭中,滿蒙騎兵的抵抗決心弱一些,劉在旗、姜新和剛剛到任十幾天的阮大鋮帶領宣傳隊員細致甄別。

  有了大魚頭豫親王多鐸,京師獻俘那是必須的,總不能光送一個多鐸,總要找些韃子、建奴一起送給朝廷明正典刑。

  經過幾百宣傳隊員和鎮撫官七八天觀察、談話,還膽敢有抵觸情緒的韃子、建奴遭了秧。

  最后劉在旗召集所有的韃子和建奴宣布,不老老實實勞動接受改造的五百余人將要被送交朝廷處置,最后的下場恐怕不會好,腰斬于市已經算輕判了。

  聽說自己將要不得好死,五百余抗拒勞教的滿蒙騎兵中有一半人慫了,跪在地上哭訴、求饒,可惜晚了。

  劉在旗不僅僅宣布不會饒恕一個人,還威脅通過甄別的韃子和建奴,膽敢抗拒為“紅旗軍”勞動,用不著送去京師,在平壤城就可以處以磔刑。

  渴望當官的阮大鋮最積極,接到有征虜大將軍印信的任命公函后,根本不管朝廷是否同意這個任命,當天就帶著家仆去望江門碼頭乘坐客船直達簡稱“漢港”的漢城港口。

  到達漢城的第二天,他就前往大將軍行轅求見黃漢得到了接見,黃漢給阮大鋮的品級是從五品文職,職務是宣傳隊總部贊畫。

  “紅旗軍”體系沒有文貴武賤之說,待遇相同,武官在執行戰斗任務期間俸祿高出三成。

  武官由于獲得軍功的機會很多,升職更加容易,在“漢江省”甚至于比文職還要吃香。

  阮大鋮何許人也?很復雜,早期是東林黨干將,后期又被閹黨了,在崇禎朝士林的名聲幾乎臭大街,其實此人是個有才華的小人。

  他的戲劇作品在明末名噪一時,至今還有《春燈謎》、《燕子箋》、《雙金榜》和《牟尼合》四部作品流傳于世。

  黃漢用他就是看中他編劇的特長,當面指點他編排幾部戲劇,用寓教于樂的方式揭露建奴、流寇的窮兇極惡,喚起民眾的覺醒。

  丑化建奴、韃子、流寇和紀律敗壞明軍,揭露殺良冒功屠殺老百姓的明軍將領,歌頌“紅旗軍”,大肆宣傳“紅旗軍”餓死也不搶掠老百姓。

  如此安排真是專業對口,阮大鋮被征虜大將軍接見且耳提面命后,工作熱情高漲,經常去基層采風。

  參與甄別韃子和建奴之時,阮大鋮就在觀察這些人的反應,相信用不了多久劊子手得知將要被千刀萬剮之時求饒的丑態就會出現在舞臺上。

  如何加強中央集權?開大會無比重要。

  “漢江省”縣城的標配不僅僅有縣衙、城隍廟、縣學還有一座可以容納一千人看戲的劇院。

  這個劇院不僅僅為子民提供娛樂,還要成為上傳下達政令的地方,縣衙每個月都會在這里召開次數不等的動員會。

  警鐘長鳴也好,老生常談也罷,經常組織胥吏、衙役、保長、甲長、里長、亭長、退役軍人、老百姓代表開大會使得“上情下達,下情上傳”更加有利于統治。

  跟大明的官僚截然不同,“紅旗軍”體系打破一言堂,基層老百姓能夠經常見到縣太爺,甚至于常常見到知州、州府。

  親耳聽見記憶中高高在上的官老爺在大庭廣眾之下頒布政令,自然會提高普通民眾參政的熱情,增加他們的話語權,地方官再要一手遮天恐怕難上加難。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