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247章 大規模基建時代開始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正德大帝

  王守仁見此不由得搖了搖頭:“又是一個不愿意自殺的,帶下去吧。”

  于是。

  這許瓚便被帶了下去,同其他同其他跟隨寧王造反的士紳一樣,既不愿意被慷慨赴死又不做不到自殺了斷。

  因而,也就只能等著朝廷司法機關即刑部對他們進行按律處置。

  朱厚照雖然立了憲法大綱,但并沒有對大明之前的皇帝留下的法令做出更改。

  毋庸置疑,對于這種謀反大罪,按律處置會比按人意志處置更嚴酷。

  何況,現在京城的文武官員都因為皇帝朱厚照要搞什么基建投資而捆綁了在一起,大都搖身一變,成為皇帝陛下的堅定擁護者,自然對于這些挑戰皇帝權威的叛黨不會輕易饒恕。

  負責對寧王之亂黨審判定罪的孫燧在抵達南京后沒多久,寧王和跟隨寧王造反的叛黨所有牽連人員皆被押來了南京,等待被審判定罪。

  另外,江西和南直隸、湖廣三地巡撫與按察使、知府官,和南京三法司體系的官員皆被孫燧召集到了南京,開了一場關于依律治國的大明司法會議。

  在會上,孫燧痛斥了寧王的反叛之事是多么的罪惡滔天,同時又高度贊揚了大明皇帝陛下朱厚照的豐功偉績,并要求在場的官員都要對皇帝陛下朱厚照保持崇高的敬意與絕對的忠誠。

  “依儒家理學之論,陛下乃是君父,君父最憂之事乃是天下子民之溫飽富足,吾等皆為陛下牧守之官,如同君父之子,理應為君父分憂,造福百姓,故不應企圖搞亂天下,禍害社稷,使天下百姓罹于戰火,而應多干實事,鋪路架橋,興水利浚河道,開百工之作坊!”

  “即便不依儒家之理論,從圣學論,大明由大明民眾構成,大明子民是大明這個國家的真正所有者,大明子民如今皆承認以當今大明正德皇帝為國家之君王,吾等既為君王之臣,就更得有符合當下大明之正確意識,效忠吾等之君王!造福吾等之民眾……”

  孫燧雖然只是來南京負責對寧王一黨審問定罪的,但事實上卻仿佛變成了皇帝朱厚照的忠實擁護者,一個勁地給南方的官紳灌輸著忠君愛民的思想,也不管這些南方官紳聽得進去還是聽不進去,還順帶表達了一下自己希望南方地方官員多多搞基礎建設的意思。

  一些對中央朝廷對南方控制太嚴的行為而不滿的南方官紳都不明白,為什么連也是南方士紳出身的孫燧現在也變成了皇帝陛下的忠實擁護者,要讓地方官府代替鄉紳在地方進行基礎建設活動。

  只有孫燧自己知道他所做的一切依舊只是為了讓自己家族的利益最大化,只是現在的他,可以用更加光鮮的理由而已。

  李士實、劉養正、王綸、裴新、許瓚等跟隨寧王反叛的官員皆被孫燧判處了凌遲之刑,其家產自然也被抄沒,家眷則大多數判為終身到十年不等的徒刑,為將來帝國于地方搞基建提供充足的勞動力。

  而寧王這個要犯則自然是刑罰最重的,被千刀萬剮。

  但真正明白的人都知道,寧王雖然可惡,真正可惡的是忽悠寧王造反的那些文人們,硬是把人家忽悠得自以為可輕松奪得天下一樣,結果害得人家不得不為違背整個天下人的利益而付出沉重的代價。

  寧王的叛亂被平定后,大明帝國進入了一個瘋狂搞建設的時代。

  寧王積攢多年的資本最終流入到了朝廷和官府手中,使得皇帝朱厚照和他的大明帝國在靠組建基建局籌集到大量資本后,又增加了一筆豐厚的資本。

  再加上,之前在滿剌加建立殖民地——海城后獲得大量收入,使得大明朝廷因此有了充足的財力進行有關國計民生方面的建設。

  畢竟,帝國有了許多資本后,是不能一直存著的,無論是黃金白銀還是糧食布匹,這些充當貨幣的事物不花出去就永遠不能體現他作為貨幣的價值。

  正因為此。

  帝國得將這些資本發給老百姓,讓老百姓擁有更多財產,從而提高國民富裕程度,即將國家富裕轉變國民富裕。

  但是,大明還沒發達到可以按需分配的地步。

  所以,國家的資本自然是不能直接發給老百姓的,得需要通過公共基礎建設的方式發給付出勞動的百姓,這樣才能起到獎勵勤勞者的積極作用,并為這個國家增加在交通運輸、商業貿易、農業抗災等公共事業上的服務程度。

  所以,在中央朝廷和地方官府都在不停花錢的情況下,一條條官路修建工程開始啟動,一座座橋梁建設工程也開始提上日常,一道道河流湖泊也開始由官府主動疏浚修堤。

  搞這些工程的錢自然不是問題的,朱厚照給了這些地方自留稅賦,有錢的自然可以將地方公款拿來投資,沒錢的可以向大明國有的世界投資銀行進行借貸。

  技術也不難,水泥混凝土在大明已有數年的研制歷史,在大同官路修建之后,于道路建設利用水泥混凝土的技術已有一整套的經驗,而涉及橋梁建設所需鋼筋也不難,大明的國營鐵廠已有數十座鐵廠已開始進行平爐煉鋼法。

  除此之外,朱厚照早在之前就成立了大明科學院、大明工程院和大明帝國圖書館。

  對于科學這個詞匯,現在的大明朝士民對此已經不陌生,且還主動理解為百科之學。

  大明科學院雖然現在依舊還在草創期,除了每年由皇家與戶部撥給科學院一部不小的銀款外,整個科學院還沒有太多的人才,但有京師大學培養的一些進士舉人在和從全國征召的一些于算術、物理、煉藥、中醫等方面有一定水準的人為基礎,還是能選出一些能力比較強的人充任院士。

  除此之外,大明工程院更是集結了一批能工巧匠,是由之前的軍器局研發所改組而成,其中,不少能工巧匠已經在大明的軍械制造與鋼鐵冶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甚至有些人已經已不再是文盲,掌握了精密的數字運算與物理測距能力。

  自然,一些復雜的橋梁建設與道路建設也不是太大的難題。

  只是在黃河和長江上修建大橋對于大明而言還是一個頗有難度的問題。

  總的而言,大明自正德十年開始掀起的全國范圍的基建風潮為大明未來的商品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

  畢竟這是古往今來中,首次由朝廷官府大規模搞公共基礎建設,而不再是靠一兩個清廉的官員與開明的士紳在某一段時間心血來潮搞了一次公共基礎建設,比如歷史上的什么蘇公堤、劉公堤之類的。

  由中央朝廷出面,自然避免了很多公共基礎建設帶來的傳統問題,比如避免因為地方官府因為財力不足而征召百姓服徭役甚至強行要求百姓服役的問題。

  除此之外,朱厚照還直接下詔進行行政干預,禁止因為公共建設對讓百姓服役。

  使得百姓不會因為大規模公共基礎建設而耽誤農時,甚至被官吏壓迫。

  對于違抗朝廷意志,依舊要求百姓服役者,朱厚照也沒客氣,官吏直接罷職流放到遼東或臺灣等地。

  當然,也因為大明朝廷有了充足的資本,對于一些公共基礎建設需要百姓搬遷移民而因為大明百姓素來安土重遷的問題也便于解決。

  因為大明朝廷可以直接用錢來砸,而不用強制逼迫百姓,一百兩的安家費不夠就兩百兩。

  當然,民眾有民眾的狡猾之處,官府對其過于客氣了,也會讓百姓忘記了統治者暴力殘酷的一面,而開始坐地喊價起來,甚至官府出五百兩乃至一千兩都不肯搬。

  官府也只能換地方修建,而和官府抬價的百姓自然也就竹籃打水一場空,有時候比較強硬的地方官府也會采取強制措施,但往往又會激起民變。

  但最終,百姓們也嘗到了教訓,官府也知道了分寸,官府不敢低價賠償百姓搬遷后的土地損失與財產損失,而百姓也不敢要求過高的賠償金。

  大規模的公共基礎建設自然是需要底層的庶民來完成的,畢竟士紳官員們是不會干這種苦力活的,而因為朝廷有錢又因為害怕壓榨百姓太狠而出現民變故用比較高的工薪雇傭民眾,使得大量大明的壯勞力投入到了公共基礎建設中。

  百姓們的收入也因此得到大量增加,而不再只是靠天吃飯自給自足,甚至這樣也使得許多百姓越來越主動成為農民工或者直接成為城市工人。

  因為百姓們已經發現靠單純的種田已經不能獲得足夠的額外收入,而在工地上只需攪拌一下水泥或者背幾塊磚石,就能掙到真金白銀。

  所以,越來越多的自耕農變成了農民工。

  而土地荒蕪問題也就越來越嚴重,再加上帝國已經取締了路引制度,使得這一現象更加嚴重,大量人口往大中城市與富庶地區遷徙,直接導致許多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士紳集團利益更加受損。

  這里面,問題最嚴重的還是地方上最大的地主即明朝那些藩王宗親們。

  種地的人越來越少,這些什么都不敢只能靠地租生活的藩王宗親們收入是急劇下降。

  當然,對整個大明帝國也有很大的影響就是農業收入減少,直接表現在各地的繳納的稅糧急劇下降,甚至導致整個帝國出現了糧食危機。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