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391章 回憶的味道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舌尖上的神豪

  老西門,隱藏在繁華中,最樸實的居民區,擁有樸實的市井生活,還有文廟、大富貴、夢花街這樣無人不知的名號。可惜馬上要拆遷,必須來一次。

  這片充滿老魔都人回憶的地方,已經開始準備拆離。再也看不到滿天飛的小,聽不到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很多人很憂傷。

  很多里弄小巷都將漸漸消失,老盧灣沒了,老靜安也沒了。除了老底子的當地人,也許也沒有多少人能記得曾經最古老的市中心。

  大腸面可以算是一大特色美食,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心儀的那碗大腸面。這里有一家號稱最認可的國民大腸面。位于復興路,靠近老西門。門店小小的,里面分上下兩層,上層用餐下層灶披間。

  雖然地方比較破舊,桌子和地板也都油膩膩的,但這里做的面真的超好吃。每天還有很多慕名前來吃的外國游客,店外排的隊老長了。

  經典搭配:大腸面辣肉烤麩。味道可以說是一級棒,大腸收拾地很干凈,吃起來沒有什么異味,鹵得也很入味,大塊且香嫩有嚼勁,上面速度很快,大約五分鐘就煮好。夾起一塊大腸一口咬下去,那個香啊,只有去吃過才能體會得到。

  很多餛飩的湯底都是清湯,但是這家餛飩用的可是貨真價實由骨頭和咸肉熬制的湯底。老板娘說這也是為什么他們只有晚上才賣的原因。

  鮮肉餛飩和菜肉餛飩是該店的主打,價格實惠味道好。而且這里的餛飩餡料多、皮薄、湯汁濃,幾乎是公認的好味道。餡足皮薄湯又濃,純手工制作的餛飩每天晚上要賣出一百多碗。

  喜歡把早飯稱之為早點心,感覺只有鍋貼生煎能稱得上是早飯經典。但其實大家經常在大街小巷里看到的將生煎鍋貼搭配起來賣,想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攤頭,通常賣的都不怎么好吃。

  在這里要想吃到正宗的鍋貼就一定得拜訪那些藏匿于街角弄堂里的點心鋪,他們通常做東西很專心,只賣一到兩種食物。

  為了讓客人能吃上熱乎新鮮的鍋貼,都是現包現煎的。這里的鍋貼用的是定做的皮子,面皮的大小正好可以包住肉餡,厚度也剛剛好,口感超贊。肉餡里加的是自己熬制的骨頭湯,超良心的店家。

  用醬油、白糖、醋按照一定比例調和后不僅有鮮味,還甜中帶咸、咸中帶甜,一點味精和雞精都不放,呈現給客人最健康最原汁原味的鍋貼。

  輕輕地咬上一口,滾燙的湯汁隨即流出。狠狠地嗦上一口,骨頭湯汁刺激著口腔里的每一個味蕾。可謂是底脆湯汁多,剩余的湯汁還能倒出大半勺。

  轉一圈發現用見證滄桑片區不可復制的寶地這句話來形容老西門是再合適不過,老城廂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上海傳統文化特色最明顯、人文資源最豐富的區域,可以說這是一座沒有圍墻的老城廂歷史博物館。

  阿姨吃完飯正忙著洗碗;上海爺叔坐在藤椅上聽著廣播逗著鳥;囡囡們放學后在狹窄弄堂玩的不亦樂乎。充滿了煙火氣,這,就是老城廂的日常生活。

  要是說起最具特色的居民住宅,人們一定會提到老城廂石庫門,就像說起老北京自然就會想到老胡同和四合院一樣。

  起源于太平天國起義時期,當時戰亂迫使江浙一帶的富人們紛紛擁入租界尋求庇護,外國的房產商趁機大量修建住宅。住宅樣式借鑒了江南的民居,用石頭做門框,以烏漆實心厚木做門扇,因此取名為石庫門。

  原龍門書院的舊址上進行改擴建,由于是分三批建造的,三個階段的房屋各不一樣。所以弄內的房子有老的中式石庫門、有帶西洋色彩的新石庫門,也有新式里弄房子和有錢人的小花園洋房。由于建筑形式十分豐富,在業界稱之為微縮萬國民居群,難怪當時是人人都向往的地方。

  來到文廟,唯一孔廟,擁有最厲害的文廟十景,還有石雕藝術的殿堂的稱號。這里既有大氣的明清風格建筑,又有環境清幽的江南園林風貌。各種奇石、根雕展、茶壺展,和古代文人碑刻展示。

  靜安別墅其實并非別墅,而是一條弄堂的名字。上世紀30年代時,被南潯四大豪門之一的張靜江購得,四年后竣工,當時租金貴得離譜,開盤時的租金都是用的金條,瞬時變成為了各路社會名流的聚集地。

  如今還能尋得過去影子的,大概就是這狹長的巷道,和依舊高昂的租金。紅磚建筑頗具歐式風格,道路也不像別的弄堂那樣逼仄,似乎能窺見當年在此居住之人的時興思想,道路寬闊,可供汽車自如穿行。

  目前存留最大的新式里弄住宅群,至今還有三千多人在這一片區生活,算是高樓林立的鬧市中的一小片寧靜,隨處可見嘮閑嗑的老阿姨和曬太陽的小泰迪,因此在這里可以體會到濃濃的滬上人家的生活氣息。

  張愛玲在《色戒》里所提到的“印度珠寶店”、“西比利亞皮貨店”和“凱司令咖啡館”就開在南京西路1025弄的兩側。李安拍攝的《色戒》中,在凱司令發生的一段戲就是在此取的景。

  上世紀50年代,賣餛飩的小販會在天蒙蒙亮的清晨,就挑著扁擔開始在弄堂里穿梭叫賣,幾角錢一碗的弄堂小餛飩,成為心目中不可磨滅的記憶。

  這家弄堂小餛飩食府的砂鍋小餛飩+炸豬排是一款絕妙的經典搭配,特制餛飩皮,餡料鮮美,店里有巷弄里居住的上海人,也有過來嘗鮮的外來客,人來人往,座無虛席。

  旁邊有條愚園路,汪偽時期,這里曾是三大特務的老巢,因為這條弄堂的巷道錯綜復雜,結構詭異,內部是按主弄堂—側弄堂—小側弄堂—小側弄堂末端的暗道—回到主弄堂這樣的結構排列。而住在這樣的迷宮之中,有利于特務們隨時抽身逃走。

  在寬敞的主弄堂里有一條很不起眼的支弄,支弄的深處有63、65、67號三棟房子,出入有多重通道,外人前來常常會在原以為無路可走的小道底部,發現另一處別有的洞天。

  走在弄堂,晾衣桿在頭頂交錯穿插,四周是復古的紅磚墻,厚實墨黑的舊木門,綠意纏繞的老虎窗。擠在小道上的舊家具、水龍頭、壞掉的馬桶、胡亂生長的盆栽花草。都在散發著濃濃的市井氣息,訴說著巷弄人家的陳年舊事。

  雖然,陳舊的建筑都將漸漸拆除,但在老弄堂里發生過的事,結下的情都將深深刻在人們的腦海中,畢竟這里有著人生眾多的回憶。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