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要跟皇上談談輿論導向問題。”劉鴻漸也放下了筷子鄭重的道。
先前劉鴻漸一直沒意識到這個問題,完全是因為他覺得這年月信息傳遞實在太慢,一道圣旨從京城發出,要兩個月時間才能到達兩廣和云南。
一些更偏遠的地方甚至都一年了,那里的人還不知道外頭發生了什么事兒。
在后世那個娛樂至死、輿論為王的時代,信息傳遞的速度之快、傳播范圍之廣,是大明的無數倍,但這對大明也是有相當大的借鑒意義。
比如因為科舉改制而引發出來的官僚階級、舉子書生的反抗,很顯然,朝廷的輿論乃是掌控在這群人的手里,而那些大字不識的百姓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在努力。
對于朝廷傳出來的消息,也就是看見什么便是什么,由于儒學文化的先入為主,百姓們天然的覺得讀書人說的都是對的。
以至于為官者、乃至舉子們更加的肆無忌憚的與朝廷對抗,朝廷也由于要考慮民心所向,束手束腳,不能使政令更有效率的得到推廣。
輿論不論是在后世、還是現在都實在是極為重要的力量呀。
沒有輿論的打壓,不法者憑著關系便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沒有輿論的影響,官員們做不法之事少了顧慮,莫說其他,后世多少無恥之人是被網友們繩之以法的可見一斑。
倘若他與小朱能掌控了大明的輿論導向,何愁官員們敢跟他們對著干?
“恩……劉兄言之有理,不過,劉兄認為當如何控制這個什么……輿論導向呢?”朱慈烺聽的一頭霧水,很是認真的道。
畢竟不是后世人,依朱慈烺的所學,壓根就理解不了輿論導向的重要性。
而且朝廷也是有專門的機構來負責下發圣旨的,只不過這些圣旨往往只傳給特定的官員,或者最多下放到縣,效率低暫且不說,各地的百姓壓根就看不著,畢竟縣城里才能住多少人?
“依臣之見,不若成立一個內緝事廠,專門負責將朝廷政令傳至大江南北,速度要快,至少要下放到村鎮,還要著人專門講解。”劉鴻漸皺著眉頭道出了心中所想。
如今貫穿南北的新官道已經在加緊施工,長江以北的路段最早在今年下半年便可竣工,南方最次明年年中也可通行。
倘若在黃河、長江等大河兩邊設立專門的驛站,備好渡船、戰馬,消息的傳遞必然要比先前快上數倍。
待主干道修好后,劉鴻漸并不打算解散這支已經成熟的工程隊,要想富,先修路,只是主干道必然不入劉鴻漸的法眼,天下有南北,更有東西,路還是要繼續修的。
之所以專門成立機構,而不是在原有的機構改制,首先是因為舊有官僚體制的問題,劉鴻漸不希望這個新的機構被污染。
而且大明只行省一級的便有十八個,以后必然會有更多個,以下府、州、縣、堡、村,實在是太多了,想讓各地的百姓都明了朝廷的政策,勢必要招納更多的人手。
這是個大工程,在識字率不到百分之五的年代,只有用這種笨方法方能掌控輿論的導向,而基礎教育的普及至少要十年方能看到些效果。
“內緝事廠……可是劉兄,你可知我大明有多少個村鎮、多少個縣嗎?”劉鴻漸的一通解釋倒是讓朱慈烺明白了一點,但倘若真如此,他擔心他的錢袋子支撐不住。
只是修那條新官道,便將國庫里的銀子用去了三成還多,如今劉兄不僅要成立內緝事廠,還要繼續修路……天吶!
“這個……臣沒算。”這問題劉鴻漸還真是沒考慮,不過他也絲毫不羞,直接問道。
“大明如今加上新納入的東北行省、盟古行省、朝鮮行省、北海行省,總有縣一級者九百四十七,村一級者戶部去歲大致統計,至少有三十六萬個上下!”朱慈烺解釋道。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身為天子,倘若連治下有多少行政單位都不清楚,那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恩……以后還會更多,但這事兒得辦,新官道還得繼續修、內緝事廠也得組建,依臣看,先期便招納兩萬人吧。”劉鴻漸想了想道。
他既是攝政王,自然要行使一部分權力,即便朱慈烺現在不明白,但以后肯定會明白。
不說其他,在后世,在他小的時候便經常在出去玩時,看到附近村子里到處寫的各類標語。
從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到中華民族解放萬歲,從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再到發展市場經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再到依法治國、科教興國。
這些耳熟能詳的標語幾乎見證了民族崛起的全過程,歷史的變遷中,這些標語潛移默化的影響著百姓。
不要小看這些東西,這是在信息傳遞不發達的時候,最能影響百姓的好招數,即便是現在,一個村子總有那么一兩個識字的,這便夠了。
只要標語貼的好,何愁百姓不跟著黨走,哦不,是跟著小朱走?
還記得那篇詞嗎?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啥?
洗腦啊,即便沒有用過這東西,倘若弄一盒去送親戚,親戚多半都會笑納,對于鄉下人,你送他們LV包包不見得有送一盒腦白金讓他們樂呵,為啥,因為他們在電視上只知道這玩意兒。
這標語就是這么個意思,后世的政府的這招定然是經過無數實踐來證明其效果的,大明為啥不能?
“皇上是在擔心銀子吧,呵呵。”劉鴻漸見朱慈烺的臉都擰成了苦瓜,輕笑道。
朱慈烺報以一個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
“皇上知道還是海事衙門僅今年四個月,征收到了多少關稅嗎?”劉鴻漸神秘的道。
也是難為小朱了,這么大一個國家,到處都需要銀子,哪里像他,天天吃飯睡覺打豆豆。
“哦?有多少?”朱慈烺瞪著眼睛直直的道。
海事衙門是朱慈烺、劉鴻漸二人都十分關注的地方,前者是因為劉鴻漸說的信誓旦旦,后者則是因為本來就清楚海事的重要性。
“黃道周來報,說今歲三個多月共征收到進出口稅八百四十萬兩,臣也是昨晚才得了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