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647章 昧心銀子,西山商合不要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扛著AK闖大明

  “哦?說來聽聽。”劉鴻漸頓時來了興致,心說這幾個小股東不會是又研制出新產品了吧。

  西山商合的所有產業中,除卻酒肆、以及各類鋪子這等不動產服務行業在,便是西山以及真定府的各類工坊。

  其中就數玻璃最掙錢,當然,玻璃工坊已經完全不是剛開始那樣只賣粗制品,而是進行精加工。

  如今的玻璃工坊不僅衍生出眼鏡、放大鏡、望遠鏡、玻璃器皿、茶具、甚至文房用具諸如玻璃鎮紙、玻璃筆桿等等。

  凡是能用玻璃替代的日常用具,西山工坊的匠人們都去嘗試過,而且是主動的,因為誰研制出了新的有市場的發明,不僅可以拿到巨額的獎金,工匠等級和待遇也會得到提升。

  而張為先、沐天波、劉孔昭等人則負責忽悠,哦不,是推銷,或者說營銷。

  這仨貨也是放得開,首先是把自家的府宅里一應器具都換成了玻璃制品,什么窗戶啦、茶具啦、桌椅啦,自己則每日戴著個玻璃眼鏡四處招搖過市。

  而后隔三差五的便要邀請順天府內的親朋好友來府中做客,而當朝國公的朋友又能是什么人呢?

  肯定要么是有爵位在身,要么是皇親國戚亦或是有錢的富商巨賈、當朝官員,一邊喝酒閑扯一邊給他們普及玻璃制品多么高雅多么多么有品味。

  再加上玻璃也確實漂亮,做出來的東西晶瑩剔透宛若水晶,水晶多貴啊,若是在家里擺上這么一套玻璃制的茶具等器皿,確實會顯得高大上不少。

  三人的營銷手段十分的奏效,只半年時間整個士紳階層皆以玻璃制品為榮,以至于到了府上若還糊著窗紙就要被同僚調侃的地步。

  這還只是西山商合的玻璃工坊一種,其他還有諸如水泥、鋼材這等緊俏貨,乃是西山商合獨有,壟斷整個大明。

  “鹽引啊王爺!只要王爺能說動圣上將兩淮鹽坊所產之鹽交由咱西山商合來售,則大事可期!”沐天波興奮的道。

  大明實行的鹽鐵專營實際上只是變了味兒的專營,不過是官府將鹽引賣給鹽商,鹽商提價再賣給百姓罷了。

  這其間的利潤究竟有多高,看看兩淮地區的鹽商們有多富就知道了。

  鹽是身體的必需品,大明百姓雖然不知道人為啥要吃鹽,但他們只知道不吃鹽疙瘩干活兒會沒勁兒,沒勁兒干活兒就種不出糧食,沒糧食就會死。

  是以即便是鹽商將價格定的很高,百姓們依然要勒緊褲腰帶去買。

  講到這里不免會有人心生疑問,大明有那么漫長的海岸線,海鹽外加上內陸還有井鹽、淮鹽、池鹽、巖鹽等,獲取鹽的途經并不復雜,最差的取海水來曬、來熬不也能湊活用嗎?

  答案是no,大明有嚴令,私自制鹽、販私鹽者,輕則充軍重則斬首。

  兩淮鹽商雖然被朝廷重處,但官府開的鹽坊卻仍舊在不斷的產鹽,在沒有新的勢力加入前,西山商合為啥不將這生意攬下來呢?

  安國郡王在朝中要威望有威望,西山商合要實力有實力,王爺跟圣上關系又莫逆,而且這西山商合圣上還占著一半份子,有什么理由不將這淮鹽鹽引賣給西山商合呢?

  這事兒沐天波幾人其實早就想找劉鴻漸談了,但自打太上皇駕崩后劉鴻漸幾乎對外不怎么見客。

  他們雖然也是當朝頂級勛貴,奈何與太上皇關系就不怎么好,又怎么好厚著臉皮去找圣上?

  到時候少不得又要被朝臣們彈劾,說些什么與民(他們)爭利之類的屁話,他們可不比劉鴻漸有那般大的圣眷和威望。

  “嗯,這事兒確實得跟皇上和內閣商議一下了。”劉鴻漸微微皺眉道。

  “是了是了,早該商議了,啊?找內閣?”張為先滿臉欣喜還以為劉鴻漸答應了,但轉念又覺不對。

  找內閣商議干嘛?內閣的官員又怎么會同意將這么大的利益分給西山商合?他們早便眼紅西山商合的生意了!

  按照張為先的想法,這事兒是私事兒呀,就算不是私事兒也應該當成私事兒來辦,應該直接找圣上才對。

  “你們或許誤會了,鹽引確實可以賺取暴利,但這等壓榨百姓的虧心銀子西山商合不要,朝廷也不應該要,這事兒本王這幾日便去宮里與閣臣們商議。

  你們,就別惦記了。”劉鴻漸仿佛置身事外般,將本可信手拈來的銀子拒之門外。

  還是那句老話,錢這東西多少算個夠,壓根就掙不完,而且到了他這個位子壓根就沒什么可花錢的地方。

  錢他當然不討厭,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西山商合成立之初并不完全是為了一己私利。

  在劉鴻漸最初的設想里,西山商合還肩負著大明商品經濟的正確導向,或者說是一個標桿。

  什么生意能做,什么生意不能做,該交商稅時帶頭交商稅,并且為天下商人證明,規范化、制度化之下,交了商稅不僅收入不會降低,反而會更公平、收入更高。

  自戰國時期到現在,鹽政已經實行了兩千年,華夏子孫吃塊鹽巴都要精打細算,遇到大災之年百姓幾乎都買不起鹽,這簡直讓劉鴻漸感到痛心。

  鹽是必須品,鹽政本來是為了增加朝廷稅收,但現在劉鴻漸已經為大明找到了新的稅收方向,在有商稅、關稅、小部分田稅的支撐之下,大明的稅收只會節節攀升。

  所以,這鹽政必須改,徹底的改。

  英國公、黔國公最終是帶著復雜的心情離開了劉鴻漸的別墅。

  分紅沒拿著,而且很可能在接下來的一兩年也拿不著,本來想著十拿九穩的鹽引事項,也被劉鴻漸一番大義凜然說的沒脾氣。

  身為當朝國公,他們的覺悟已經算高的了,知道國家有難時應該捐銀子支持老朱家。

  但他們實在想不明白,現在朝廷一切運轉都正常,劉鴻漸為啥還要去干這出力不討好、里外不是人的的事兒!

  他們的考慮倒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久不上朝的劉鴻漸只一把他的提議提出來,閣臣們一下子全都跳了腳。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